周朝能延續八百年的江山,靠的是什麼?

有句老話說得比較好:成也蕭何,敗也蕭何。周王朝之所以能夠有八百年的江山,就三字——分封制。當然這也是周王朝消亡的一個原因。

所以一聽到這三個字,估計很多人都會有一個疑問,分封制不是證明是一個相當落後的制度嗎?最終的結果只有造反和混亂?它還能保證周王朝八百年的江山?

確實,這話一點錯都沒有,當年秦王朝覆沒之後,在楚霸王項羽的主持下,天下實行的就是分封制,結果沒過多少年,天下就大亂了,又陷入了混戰。

後來劉邦建立了大漢王朝,一開頭使用的是分封制和郡縣制共存的方法治理天下。

但我們應該往後看,劉邦從公元前202年分封異姓七國 ,到了公元前195年,前後經歷了七年就剷除了六國。

當然劉邦在分封異姓國之中,還分封了同姓諸王,對於同姓諸王,大漢王朝採取的也是打壓政策,從漢高祖劉邦開始,再到景帝平叛吳楚之亂,又經歷了五十年。這些作為,才有了漢武帝的高光時刻,也讓大漢王朝綿延了四百多年。

這麼看來分封制的弊端是相當大的。但別忘了,時代不同,環境不同,相同的東西,最終產生的結果也是不同的。那麼接下來我們就來分析一下,分封制在周王朝起到的一個作用。

分封制

周朝能延續八百年的江山,靠的是什麼?

話說分封制並不是周王朝的專利,它的起始時間是很早的。在禹的時代,就已經有了萬國,當然過去的數量單位僅作參考,它只是形容多,多到密密麻麻數不清。

那麼之後進入商朝,當時商朝使用的也是分封制,這一點在甲骨文中都是有記載的。後來有了武王伐紂,聯合起了很多諸侯王一塊攻打商朝,最終推翻了商朝的統治,從而建立了周王朝。

而周王朝又繼承了商朝的社會制度,分封天下,所以經歷了這麼多年的發展和完善,其實分封制在周王朝已經走到了頂點。

我們很多人知道,周王朝在建立王朝之後,就大封了天下,接受分封的不僅有周王室,還有在攻打商朝過程中建立功勳的文臣武將,再有就是各路諸侯,最後還有商朝的一些個成員。

其實這僅僅是周王朝建立後的第一次大封,在周王朝建立初期,前前後後經歷了三次比較大的分封。

在《左傳。昭公二十六年》上記載:

“昔武王克殷,成王靖四方,康王息民,並建母弟,以蕃屏周”

周朝能延續八百年的江山,靠的是什麼?

這算是大一點的分封,後來還有一些增封,比如周王的兄弟,遇到戰事建功立業的功臣等等,也會在每一任周王都有分封。

那麼到現在,我們想知道,在周王朝時期到底有多少封國,還真就成了未解之謎。這也是沒有辦法的時期,畢竟都隔了這麼多年了,歷史記載的文書,毀於戰火,流傳中遺失,能讓我們現代人看到,幾乎就不可能。

當然隻言片語的東西還是有的,根據《呂氏春秋。觀世篇》中的說法:

“周之所封四百餘,服國八百餘”

從這句話中,我們也能看出,當時周王朝分封的封國絕對少不了。

所以在這裡我們就找到了周王朝能夠綿延八百年的一個原因,諸侯國很多,多到他們不能直接對周王室產生威脅,想要產生威脅,就必須足夠的強大,至少地盤大才成。也就是說,在要面對周王室的時候,諸侯國就要先進行兼併才成。

好了,我們接著往下說。

周朝能延續八百年的江山,靠的是什麼?

其實當時在封國的時候,周王不是說,下一道命令告訴接受分封的人,那塊地方就是你的了,你負責管理就沒事了。接受分封的人,去的時候,周王還要賞賜一些東西,比如禮器,寶物,奴隸,還有武器等等。這些時期,在我們古代記錄的資料,以及後來出土的文物銘文中都是有記載的。

所以當時接受分封的人,不僅從周王這裡拿到了任命,還拿到了周王的給予的家底。

那麼這件事說明了什麼?至少說明,周王的實力很強,強到可以碾壓各個諸侯國,這同樣是周王朝建立的一個基礎。

也就是說,在周王朝建立王朝之初,是用實力說話的。那麼周王朝就依託這個實力,就會建立起一套相對有效的分封制度。比如,各個封國的諸侯,他們是有相對的獨立性,可以建立統治機構,可以組織軍隊,可以修建城池。

看起來他們就像是一個個的國家一樣,可事實上呢?並不是這樣的,諸侯在自己的封國內實行的各種措施,必須嚴格按照周王朝定下來的制度實施,不超過這個規矩的範圍,諸侯想怎麼幹就怎麼幹,沒有一點問題。

但如果超過了規定,就要受到處罰。而且如果諸侯所犯的事情嚴重的話,很可能還會遭遇殺身之禍被滅國。

比如密國康公不獻三女,而被滅國的故事就是證明。

周朝能延續八百年的江山,靠的是什麼?

故事是這樣的。說周穆王去世之後,他的兒子姬繄扈繼位,這就是周共王(也叫周恭王)。周共王有一個愛好,沒事喜歡出去巡遊天下,那麼在公元前936年的時候,周共王帶著隨從就去了涇上,就是現在的甘肅平涼地區視察密須國。

上級領導視察工作,那麼當時的密須國國君密康公就得侍奉左右。那麼在兩人巡遊密須國的過程中,他們就遇到了三位很漂亮的女孩子投奔密康公。於是密康公就將三個女孩子留在了身邊,甚至後來讓三個女孩子做了他的王妃。

看起來這件事很普通,也沒什麼。可密康公的母親卻看出了其中的門道,就勸說密康公,讓他把三個女孩子獻給周共王。為什麼呢?過去的規矩很森嚴,獸,三隻以上就叫群;人,三個以上就叫眾,女子三人以上就叫粲(美好),所以三是一個很好的數字。

那麼王也遵守這個規矩,在狩獵的時候,王從來不獵殺三隻以上的獸;做一件事的時候,作為一個王他要聽取三個人以上的意見,避免偏聽偏信;而王的妃子是沒有三個人同屬於一個宗族的。

所以三個女人叫粲,這是一件很美好的事情,這麼美好的事情送給你密康公享用,你有什麼德行與之匹配?

周朝能延續八百年的江山,靠的是什麼?

王都不配享用,何況是你這樣的一個小人物呢?趕緊獻給周王。那麼密康王聽了沒有,根本就沒有接受這番勸誡,因為這三個女孩子很漂亮的。

也就過了一年,周共王就起兵攻打了密康王,等到大兵壓境的時候,密康王想要後悔,可已經沒有了後悔藥了。

密康王得到的結果就是人死,族滅,國亡。

從這件事中,我們不說周共王的是與非,單從這件事中,我們不難發現規矩很重要啊!周王朝依託強大的實力,建立了一套行之有效的規矩,在規矩之內諸侯王幹什麼都沒有問題,但破壞了規矩就要倒黴了。

當然了,在這件事中密康王做的事情,還真就犯不著被殺,滅族,亡國的份上。一定程度上,周共王做得也就過火了,所以周王朝開始走向衰敗,也就是從周共王開始的。事情是相輔相成的,你破壞了你應該遵守的規矩,最終會被反噬的。

接著我們把事情拉回到分封制上,來看看周王室給分封制定下的規矩又是什麼?

分封制下的規矩。

周朝能延續八百年的江山,靠的是什麼?

諸侯國是有很高的統治權的,但這些統治權的最高點是周王的。在當時的規矩中,土地那是周王賞賜給臣下的,所以周王有剝奪諸侯王土地的權利,土地其實就是一種俸祿。而土地的產出,諸侯國一部分可以留下自用,剩餘的就要再封賞給諸侯的臣下。

所有的諸侯都必須聽從周王的指令。比如帶領軍隊隨同周王一塊作戰,保衛王室。

周王朝初期的時候,就曾經討伐過東夷,其中魯侯伯禽就接到了命令,“遣三族伐東國”的差事,後來因為在作戰的過程中魯侯建立了功勳得到了獎賞。

再有就是最著名的烽火戲諸侯,同樣都是諸侯聽從周王調遣的例子。

周朝能延續八百年的江山,靠的是什麼?

再有就是納貢,也是一種讓諸侯誠服的規矩,大概意思就是,定期諸侯王就要來朝見周王,繳納一些財物,然後彙總一個報告,內容就是諸侯國的封國內,這段時間都幹了些什麼,封國內的具體情況怎麼樣,這都得交代清楚。

那麼周天子在諸侯納貢的過程中,就要注意諸侯納貢的多少,以及諸侯們在這次納貢過程中的態度是怎麼樣的,簡單地說就是判斷他們的忠誠。比如周宣王時期,淮夷停止了納貢,這明顯就是反叛的意思,周宣王也不客氣,直接命令召穆公帶軍出征,先後滅掉了淮夷的四位首領。

這一戰直接奠定了淮夷的臣服。

我們就找到了第二個原因,當週王的實力衰弱的時候,這種體制的運作就會出現問題,事實上週王朝進入春秋戰國時期,就是因為周王的實力衰退導致的。

說道這裡,很多人就會有疑問,當諸侯王的實力大於周王的時候,人家不納貢你又拿人家沒辦法,到時候怎麼辦?

周朝能延續八百年的江山,靠的是什麼?

這就是規矩的威力,事實上週王朝走到春秋時期,諸侯國裡實力比周王室大的不是一個兩個,而是很多了。但納貢的事情就沒有變,列國之間互相征伐的時候,還有不納之罪,比如齊桓公伐楚的時候,給出了的理由就是“包茅不入,王祭不共”。就把這條罪名給楚成王放上去,楚成王一點反駁的餘地都沒有,就得領罪。

春秋時期周王室衰弱,納貢作為一條規矩,其實也從根本上維護了周王室的一個秩序,雖然諸侯不聽話,但周王室的招牌還是管用的。那麼這個時候,有哪個諸侯王敢明目張膽地打周王室的主意嗎?當然不敢了。

除了這些,其實在周王朝建立之初,對於諸侯王的封國也是有控制的,這就是監察的職能。按照《禮記》的記載,封國裡的卿大夫都是周王直接任命的,這意味著什麼?其實就是對諸侯國的監察。

當時的規矩是:

“大國三卿皆命於天子 ”,“次國三卿,二卿命於天子”

周朝能延續八百年的江山,靠的是什麼?

在當時,如果周王對於諸侯國有所懷疑,還會直接派遣監察官的,而這個職位就被叫做侯監,一些資料中,諸侯和侯監是一塊進行記錄的。

所以侯監在封國的地位,其實和諸侯的地位是等同的,甚至於比諸侯高一點都有可能。當時對於諸侯的規矩中就有這麼一條:每天一次的祭、每月一次的祀、每季一次的享、每年一次的貢和一生一次地朝見天子的禮。

如果侯監發現諸侯不按照這個去做,上報上去,就會有了:

刑不祭,伐不祀,徵不享,讓不貢,告不王

最後一條的規矩是,封國是有等級的劃分,但封國的存亡是要合理的,互相的攻伐是不行的。

周朝能延續八百年的江山,靠的是什麼?

我們知道春秋時期,是一個大魚吃小魚小魚吃蝦米的時代,但我們在讀這段歷史的時候,會發現一個現象,有些小國前腳被滅掉,後腳沒過幾年就又會復國。比如歷史上的許國,這是一個唯一可以確定地有著男爵爵位的諸侯小國。

許國被鄭國聯合齊國和魯國攻打,理由是許國不聽周天子號令,於是許國就被滅國。在這裡得插一句,當時周王室勢力變弱,但名頭還在,很多諸侯國都會打著周王室的旗幟辦事。

所以當時雖然亂,但周王室還是能夠存在的。

那麼許國很快就被攻破了。

按照一般道理來說,許國被打得都滅國了,那麼鄭國就會吞併許國的。但當時可不是這個道理,鄭國可以把許國打沒了,但他不能在名義上直接吞併許國,因為周圍的諸侯國都看著呢?

所以鄭國就問齊國和魯國,兩個諸侯國的意思,結果這兩個國家給出的答案是,許國沒有犯滅國之罪,雖然攻破了人家的都城,還是應該酌情發落的。

周朝能延續八百年的江山,靠的是什麼?

結果就是鄭國只能把許國的君臣監視起來,土地暫時由鄭國管理起來。其後鄭國發生內亂,許國又奪回了都城,重新建國。

其實這樣的事情在當時有很多的。比如陳國被楚國所滅,但五年以後,陳國又復國。還有蔡國,在周朝初期三監之亂中反叛了周王室,就被滅了一回,過了很長時間復封。到了春秋時期,蔡國被楚國又滅了一回,土地被楚國設定成了縣,結果沒過三年的功夫,又復國了。

所以這些在周王朝建立之初,並在分封制上建立的規矩,也維護了周王朝八百年的統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