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代狀元后人:隱居深山狀元府堅守祖宅,無水無電行乞為生

前言

丹墀對策三千字,金榜題名五色春。

從古至今,對於人才官吏的選拔,都是歷史程序中的重要環節,發掘有才之人對於家國天下的發展和進步起著非常重要的推動作用,所以合適的人才選拔制度也就很重要了。我國古代的選官制度中最熟悉的應該就是科舉制度了,對封建時代王朝的影響甚大,持續的時間也較為長,前後一共經歷了有1200多年的歷史,科舉就是透過考試來選拔官吏,採用的是分科取士,第一名為狀元,第二名為榜眼,第三名為探花。

清代狀元后人:隱居深山狀元府堅守祖宅,無水無電行乞為生

科舉制度也是非常嚴格,特別是到了明清兩代,將學校與科舉制度考試緊密結合,這在一定層面上可以擴充套件國家引進人才,同時也可以吸收大量的社會人士進入統治階級,在某一程度上顯示了社會的進步性,使得中國文化的發展進入了黃金時代。但是事務總會有兩面性,“仁者見仁,智者見智”大家對於科舉制度都有很多種說法。但肯定的一點就是科舉狀元可是很難取得的,簡直就是天選之子,“回首便辭塵土世,彩雲新換六銖衣”,古時候登科及第就意味著真的是要高於他人一等,畢竟一人得道,雞犬升天這也能夠理解,但是那些狀元的後代們的現狀如何呢?

清代狀元后人:隱居深山狀元府堅守祖宅,無水無電行乞為生

河南的明月坡村裡面,就有一人就是狀元的後人,名叫牛師靜,其祖上牛風山是清代道光皇帝欽點的武狀元,如今牛師靜並沒有當年祖上的那般風光,他隱居在深山裡的狀元府,守護著祖宅,家裡沒水沒電而且還靠乞討度日。牛師靜住的地方就是在牛風山被欽點為武狀元之後才修建的,當時村裡的人們幫忙給牛風山修建了一座符合他身份的府邸,這座老宅旁邊就是山,共有四十一個孔洞,三十多個房間。

清代狀元后人:隱居深山狀元府堅守祖宅,無水無電行乞為生

牛師靜的祖先有兩個很厲害的人物,其中一個就是牛風山,在欽點為狀元之後一路升到了總兵,牛風山雖說成了狀元,但是也非常的和善和謙虛,所以深得民心,在牛風山之前世代都是農民,也算得上從他開始家族才慢慢走向興盛的道路。除此之外,大兒子牛思瑄也非常厲害,在書法方面有很高的造詣,文章受到了皇帝和慈禧太后的賞識,後來進士及第之後又進入翰林院工作,很快牛家就成了當地的大家族,風光無限。

清代狀元后人:隱居深山狀元府堅守祖宅,無水無電行乞為生

物必極反,後來清王朝被人們推翻,科舉制度也被人們廢除,往日的牛氏家族也逐漸走向衰敗,曾經的狀元府如今也是人去樓空,諾大的府邸裡面只住著牛師靜一人甚是冷清。其實牛師靜也算得上是一個知識分子,會寫一手好字,但是後來因為精神受到了打擊,這才淪為了乞丐。

清代狀元后人:隱居深山狀元府堅守祖宅,無水無電行乞為生

牛師靜雖說在行乞,但是村裡人對其非常的尊敬,因為他從來不向別人要錢,只是有一口飯吃就行,當地政府也有發補貼給牛師靜,但是他都捨不得花掉而是將其捐獻給了村子裡需要的人,他膝下沒兒沒女,只有自己一個人生活,如今已經七十歲了。雖說日子清苦,但是他的臉上總能夠看的到笑容,鄰居們也願意來找他說話,還會送被褥或者是飯菜給牛師靜。

清代狀元后人:隱居深山狀元府堅守祖宅,無水無電行乞為生

結語

牛師靜還有幾個兄弟,後來相繼去世,他如今無慾無求,對於生活很是滿足,有時候為了吃上一頓飯都得要走上四十多公里,但是他就是不要錢財,填飽肚子就能夠滿足。但是遺憾的是牛氏家族確實是衰敗了,時代在改變,人生坎坷,也正是這個道理了。人生不可能一直處於上坡路,也不可能一直處於下坡路,新的時代有新的需要,這也好比大自然中的物競天擇,面對家族的興衰還需要用平常心來對待,至少牛氏家族以前輝煌過,這就已經足夠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