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朝滅亡的同時為何埋葬了士族門閥?是什麼壓死了最後一根稻草?

唐朝滅亡的同時為何埋葬了士族門閥?是什麼壓死了最後一根稻草?

滾滾長江東逝水,浪花淘盡英雄。

古往今來朝代更迭是不可逆轉的歷史潮流,

王侯將相富貴不過百年

,然而在中國古代封建王朝當中,曾經有個這樣一種奇特的現象,皇帝不過是某幾個家族的傀儡,它們曾經被譽為國家的柱石,後來又被罵成依附的寄生蟲,

它們就是起與東漢滅於唐末計程車族門閥。

舊時王謝堂前燕,是身份和地位的象徵,烏衣巷堪比皇宮,王與馬,共天下,是世家門閥的追求與榮耀,上品無寒門,下品無士族是門閥的自信與驕傲。這一切都在唐末的混戰當中化為烏有,

士族門閥為何會跟唐朝一起滅亡?

唐朝滅亡的同時為何埋葬了士族門閥?是什麼壓死了最後一根稻草?

一:評定九品,何為士族門閥

1門閥制度造就了世家的繁榮

在瞭解士族門閥沒落滅亡之前我們先來了解一下士族門閥究竟是什麼,

首先中國古代封建王朝下的門閥制度造就了強大的世家。

門閥制度的起源甚至於可以追隨到春秋戰國時期計程車大夫制度,以晉國六卿為例 就是典型計程車族,但是遠遠沒有達到門閥的地步。隨著九品中正制等一系列為士族“量身定做”的政治文化制度的出臺,

一些士族走上了門閥的康莊大道

據《晉書》當中記載在門閥制度下的世家的情況稱:

"公門有公,卿門有卿"

,可以說這就意味著門閥制度保證了這些士族的特權得以延續,最後代代積累成為世家高門。

唐朝滅亡的同時為何埋葬了士族門閥?是什麼壓死了最後一根稻草?

2:士族巔峰,七宗五姓

在對世家門閥的概念有一定的瞭解之後,我們再來看東漢到唐末這近七百年間有哪些代表性的世家門閥。

在士族的江湖裡一直流傳這“七宗五姓”的傳說,李崔盧鄭王,七地郡王,無一不是有著千年的歷史沉澱而興起的家族,七宗五姓實力之強悍,

讓千古一帝的唐太宗都忌憚不已。

據《舊唐書》當中記載唐文宗向七宗五姓求親被拒絕的事件稱:“民間修婚姻,不計官品而上閥閱。

我家二百年天子,顧不及崔、盧耶?

唐朝滅亡的同時為何埋葬了士族門閥?是什麼壓死了最後一根稻草?

日益沒落計程車族門閥尚且為皇帝所忌憚,那麼在七宗五姓實力巔峰的隋唐早期,又該是何等恐怖?或許皇權也無法讓這些世家完全屈服,只能是打壓與拉攏並行,

那麼歷史上士族門閥有何榮耀之處,讓皇帝如此忌憚

二:七百年風雨,士族門閥的過往有多輝煌

1:世家門閥壟斷官場,唯我是舉

簡要的對中國計程車族門閥有一定了解之後,我們再來聊一聊士族門閥的輝煌。在東漢到唐末的七百年裡,官場選拔權的主導者幾乎是由皇帝和世家門閥共同把持的,

也就是說官職在世家門閥手中實現了變相的世襲

不僅僅如此,當時的世家門閥甚至於還壟斷了教育的權利,在那時的讀書人絕大多數都是出生於世家門閥之中,即使是在科舉制度出臺後,依舊沒有能夠改變這個現象。

唐朝滅亡的同時為何埋葬了士族門閥?是什麼壓死了最後一根稻草?

無論是歷史還是現實都迫使著統治者任用世家門閥的子弟,一方面的確需要人才治理地方,管理國家 ,另一方面朝廷需要這些門閥世家的支援。

久而久之,放眼望去,朝廷上下幾乎都是門閥子弟。

2:擁有相對獨立的莊園,並且具備一定的軍事實力

俗話說得好:槍桿子裡面出政權,為何在東漢到唐末年間會出現鐵打的世家流水的王朝這一個奇特的社會現象,

很大一部分程度上源於士族門閥具有自保的實力。

首先我們來看獨立的田莊,世家門閥為了防備敵對勢力的入侵,往往都會在自己的大本營或者是重要的據點修建田莊,

這裡的田莊幾乎就是一個小型的城市

,有佃農為其耕種生產,可以達到自給自足的需求。

唐朝滅亡的同時為何埋葬了士族門閥?是什麼壓死了最後一根稻草?

據《後漢書》記載稱:

"其所處,皆有重堂高閣,陂渠灌注。有牧畜,有求必給。"

不僅僅如此田莊一般還具有軍事防禦功能,擁有一定規模的私人武裝,是士族門閥安身立命的重要武器。

3:士族門閥佔據了文化的制高點

千秋功過,後人評說。絕大多數古人特別是文人墨客對於自己的名聲是相當愛惜的,而評定一個人的是非功過往往又掌握在士族門閥手中。以七宗五姓為例,無一不是具有千年文化沉澱的老牌門閥,

詩禮傳家也是世家門閥的一個重要標準。

以范陽盧氏為例,從東漢盧植到唐末的七百年間,可以說是人才輩出,文化昌盛,盧照鄰等一大批優秀的文學家都出自范陽盧氏。范陽盧氏的家學是“禮”,在《周禮》等方面具有極高的造詣。由此可見,士族門閥還站在著天下文化的制高點上。

然而為何如此輝煌計程車族門閥最終卻和唐朝一起毀滅?

唐朝滅亡的同時為何埋葬了士族門閥?是什麼壓死了最後一根稻草?

三:唐朝的滅亡的同時為何埋葬了士族門閥

1:科舉制度的發展給與世家門閥以沉重一擊

從上面的敘述可知世家門閥安身立命的根本之一就在於對官場的壟斷,門生故吏遍及天下是世家門閥的底氣所在。

而科舉制度的出臺以及發展慢慢的打破了士族門閥的優勢所在。

科舉制度雖然起源於隋朝卻無所作為,而且有著較為嚴格的限制,對於士族門閥的威脅不大。

正式大放異彩走上發展的是唐朝時期,據《新唐書》當中記載唐高祖開科舉的事件稱:

"為鄉里所稱者,委本縣考試,州長重複,取其合格,每年十月隨物入貢"

。將科舉制度固定下來,還允許考試自己決定是否參加科舉,一改前朝需要推薦的限制。

唐朝滅亡的同時為何埋葬了士族門閥?是什麼壓死了最後一根稻草?

到了武則天時代科舉制度更是進一步完善,不僅僅增加的“武舉”考試,還首開“殿試”先河。據《資治通鑑》當中記載稱:

"二月,辛酉,太后策貢士於洛城殿。貢士殿試自此始。"

殿試的開創意味著選拔出的考生不再是士族門閥的故吏,而是成為了名正言順的“天子門生”,無疑對於把持官場計程車族門閥而言是當頭棒喝,隨後科舉制度日益走向完善,士族門閥也不在擁有仕途特權,

慢慢地走向衰弱

2:中國專制主義中央集權的發展

貫穿中國古代封建王朝的一條歷史主線,就是專制主義中央集權,其本質就是為了達到皇權之高無上,天下唯我獨尊的目的,

而士族門閥恰恰是阻礙皇權權力擴張的一個絆腳石

,此消彼長之下,士族門閥自然而然的會走向衰弱。

唐朝滅亡的同時為何埋葬了士族門閥?是什麼壓死了最後一根稻草?

從東漢末年到隋朝建立之前,中國絕大多數時候一直處於分裂割據的局面,也就無從實行對這些士族門閥進行壓制,只能任由其做大做強。

隋唐時期中國再次統一,並且達到了封建社會的頂峰時期,大一統的局面之下,囂張計程車族門閥自然會有所收斂,從某種意義上看,士族門閥問題屬於地方勢力中央集權之間的對抗。加之當時各項制度都在不斷的完善發展,

士族門閥進一步受到鉗制。

3新興地主階層的衝擊

不過怎麼樣中國古代的最高統治者依舊是代表封建地主階級的利益,而當時的士族門閥幾乎是天下地主在朝廷之上的代言人,這樣的情況之下皇帝也會感到力不從心。

唐朝滅亡的同時為何埋葬了士族門閥?是什麼壓死了最後一根稻草?

而隨著科舉制度的發展

,一些寒門貴子成功的實現了階層的跨越,但是卻不被這些“老牌貴族”所認可,因為士族門閥最重視門第觀念,在他們眼中這些人不管是“暴發戶”而已。於是乎一些中小新興地主聯合對抗士族門閥,和皇帝站在了一條戰線,士族門閥不在是無法取代的。

4:壓死士族門閥的最後一根稻草,唐末農民戰爭

唐朝中後期農民起義戰爭、藩鎮割據問題不斷,戰爭是那個時代的主題之一,在唐朝這棵參天大樹倒下之時,依附在樹上的“藤蔓”也隨之死亡。

據《資治通鑑》當中記載朱溫在白馬驛之禍當中殺盡朝臣的事件稱:

"自餘或門胄高華,或科第自進,居三省臺閣,以名檢自處,聲跡稍著者,皆指以為浮薄,貶逐無虛日,搢紳為之一空。"

唐朝滅亡的同時為何埋葬了士族門閥?是什麼壓死了最後一根稻草?

其中朱溫對待那些“清流人物”更是屠家滅族,

士族門閥為之一空

。在唐末百年的亂局當中,滅亡了唐朝,葬送了士族門閥,取而代之的是另一種政治勢力。

四:結語

吳宮花草埋幽徑,晉代衣冠成古丘。我們感嘆大唐的榮耀之時,也哀嘆它的滅亡,陪葬唐朝的還有千年計程車族門閥。科舉制度的出臺,使得門閥喪失了大部分政治勢力,

中央集權和新興地主階層的衝擊讓門閥走向落日,唐末戰爭則耗盡了門閥最後一絲底蘊,從雲端打落塵埃。

唐朝滅亡的同時為何埋葬了士族門閥?是什麼壓死了最後一根稻草?

參考文獻:

《新唐書》

《舊唐書》

《資治通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