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朝為何把犯人流放到寧古塔,給披甲人為奴?披甲人是何人?

清朝是我國的最後一個封建王朝,如果從皇太極算起來,他在關外改國號為清以後,歷經了276年;從清兵入關以後算起來,清朝存在的時間長達268年。關外時期,努爾哈赤統一了女真各部,並建立起八旗制度,為此後清軍入關打下了良好的基礎。

清朝為何把犯人流放到寧古塔,給披甲人為奴?披甲人是何人?

1616年,努爾哈赤建立了後金,開始和明朝進行對抗。1636年,皇太極四處征伐,打敗了漠南蒙古,隨後開始稱帝,並將國號改為大清。次年,皇太極又打敗了李氏朝鮮,不久又發動了松錦之戰,並且取得了勝利,明朝的統治遭到了極大的威脅。

1644年,李自成攻陷明朝的都城以後,崇禎帝的自殺宣告了明朝的滅亡。不久,清將領吳三桂降了多爾袞,並將多爾袞給放入了關內,李自成因此而兵敗。同年,清軍遷都到了北京,順治帝在這裡登基,並宣佈自己成了全國的君主。

清朝為何把犯人流放到寧古塔,給披甲人為奴?披甲人是何人?

在當時,清軍之所以如此的強大,不得不說到八旗制度,採用的是民兵結合的一種制度。始建於1601年,當時只有四旗;1615年,增加到了八旗。打仗的時候,這些人奔赴戰場,戰役結束以後,這些人則從事生產。

清朝初期,歷代君王十分的重視實戰本領,所以設有各種演武場所,八旗軍的戰鬥力十分的強大。鑲黃旗、正黃旗、正白旗為上三旗,這三旗人馬都歸君王統御,中兵力在十萬左右,很多皇室成員都屬於這三旗。

清朝為何把犯人流放到寧古塔,給披甲人為奴?披甲人是何人?

正藍旗、正紅旗、鑲白旗、鑲藍旗、鑲紅旗為下五旗,每旗兵力在三萬左右,分別由諸王、貝勒、貝子分統。在八旗當中,裡面的人又被分為“旗丁”、“披甲人”、“阿哈”這三種人。旗丁指的是女真人;披甲人指的是投降的人,民族不一;阿哈指的就是奴隸了。

其中,鎮守邊疆的通常都是披甲人,他們世代都居住在邊疆,沒有戰事的時候,披甲人在這裡耕田打獵,遇到了戰事則披甲奔赴戰場。因此,披甲人對於清朝來說,是一股不可多得的戰力,披甲人有了一定的地位,雖然低於通常的軍人,但是卻比奴隸的地位要高很多。

清朝為何把犯人流放到寧古塔,給披甲人為奴?披甲人是何人?

在清朝的時候,如果朝廷的官員犯了重罪,很多時候都會把這些犯人給流放到寧古塔,給披甲人為奴。寧古塔是清朝時期在北疆的一個重鎮,所以常年都有人在這裡駐守;舊城的位置在海浪河南岸附近,新城的位置則在渤海故壤附近。

1616年,努爾哈赤在統一了海西女真、東海女真、建州女真三大部落以後,透過八旗制度將女真人團結起來,使得女真社會得到了很好的發展。隨後,他建立起了後金政權,並在古寧塔常年駐紮軍隊,也就是舊城。

清朝為何把犯人流放到寧古塔,給披甲人為奴?披甲人是何人?

1666年,朝廷方面在渤海故壤建立起了新城,並且常年派兵在這裡駐守,戰爭中受降的人,則被稱之為披甲人,並被派往各處邊疆,進行相應的駐守。清朝為了穩定人心,會將一些重犯,以及重犯的親屬流放到寧古塔,給披甲人為奴。

據相關文獻記載,最早記錄寧古塔的大概是《清太祖實錄》:“上命巴圖魯額亦都率兵千人,往東海渥集部之那木都魯、綏芬、寧古塔……”;對於寧古塔有詳細描述的,則有《寧古臺》:“寧古塔者,名其地也,其山則曰臺,塔與臺音相近也,或以山形如臺,故名。”

清朝為何把犯人流放到寧古塔,給披甲人為奴?披甲人是何人?

據悉,寧古塔處在遼東北邊很遠的位置,距離京城有七八千里遠,那裡常年積雪,很少有人願意在那裡生活。順治十四年,吳兆騫受到了科場案的連累,被送到了寧古塔,並且在那裡生活了二十三年,據他的描述:“寧古寒苦天下所無……八月中旬即下大雪,九月初河水盡凍。雪才到地即成堅冰,一望千里皆茫茫白雪。”

可見,古寧塔的生活環境十分艱苦,據悉在清朝的時候,有的人寧死也不願意到這裡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