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得要領”成語源於張騫出使西域

“不得要領”是一則大家都非常熟悉的成語,但很多人並不知曉該成語出自張騫出使西域的故事

“不得要領”成語源於張騫出使西域

注音

bù dé yào lǐng 見《中華多用成語大辭典》P94詞條。

釋義

原指張騫從月氏至大夏,竟不能得月氏首領簽訂盟約。要:古“腰”字;領:衣領。要領:比喻關鍵。抓不住要領或關鍵。

出處

西漢·司馬遷《史記·張騫傳》:“騫不得其要領。”《史記·大宛列傳》:“騫從月氏至大夏,竟不能得月氏要領。”

典故

“不得要領”成語源於漢中人張騫出使西域的故事。《史記·大宛列傳》載,“騫從月氏至大夏,竟不能得月氏要領。”這裡的“不得要領”是指沒有得到月氏首領與漢共擊匈奴之事的明確態度。

“不得要領”要,古即腰,指衣腰;領指衣領。古人上衣下裳,提上衣時拿著衣領,提下裳時拿著貼腰部分。要領是比喻人的意旨,這裡引申為態度。現在一般來表示說話、寫文章抓不住要點或關鍵。這個成語來源於張騫出使西域漢武帝初即位的時候(公元前140年),從北方匈奴投降過來的人都說,匈奴打敗了月氏,拿月氏王的頭顱骨做成大酒杯,月氏人被趕跑,對匈奴懷著強烈的仇恨。他們想攻打匈奴,但得不到別國的援助。

當時,武帝正想消滅匈奴。聽了這話,想和月氏友好往來並結為聯盟,腹背夾擊,共同對付匈奴。但要到月氏去,必須經過匈奴,於是招募能出使月氏的人。擔任郎官不久的張騫應募出使,被武帝批准。

“不得要領”成語源於張騫出使西域

張騫,漢中成固(今陝西城固縣)人,生年及早期經歷不詳。漢武帝劉徹即位時,張騫已在朝廷擔任名為“郎”的侍從官。據史書記載,他“為人強力,寬大信人”。即具有堅韌不拔、心胸開闊,並能以信義待人的優良品質。建元三年(前138)張騫出隴西,不幸的是,經過匈奴的時候,張騫還是被抓住,押送到單于那裡。單于把張騫扣留下來,並且對他說:月氏在我們的西北,你們漢人怎麼能出使到那裡去?如果我們要出使到越國去,你們能讓我們去嗎?就這樣,張騫被匈奴扣留了十多年。匈奴給了他妻室,使他有了兒子,但張騫始終儲存了漢朝交給他的使節。後來,匈奴放鬆了對張騫的監視。於是,他與隨從們一起逃走,朝月氏方向前進。他們走了幾十天,來到了大宛國。大宛的國王聽說漢朝十分富足,想和漢朝往來,只是未能如願;見張騫後非常高興,問他打算到哪裡去。張騫回答說:我奉漢朝之命出使去月氏,被匈奴人封鎖了交通,如今從匈奴逃到這裡。希望大王能派人給我帶路,送我到月氏去。如果能到那裡,將來回到漢朝,漢朝將贈送給你們無數財物。大宛的國王聽從張騫的話,為他派出嚮導和翻譯,一直送到了康居國,康居國又派人送他到了月氏。原來,月氏遭到匈奴人的攻擊,國王被殺,大部分人西遷到了這裡,稱為大月氏。現在國人已立被殺國王的太子為國王,統治著早先就存在的大夏國而定居了下來。那裡土地肥沃,物產豐富,沒有外來的侵略,他們只想太平無事,快樂逍遙,又覺得和漢朝的距離很遠,不再有向匈奴報復的心願了。

張騫從大月氏到大夏,始終不能得到月氏對與漢共擊匈奴之事的明確態度,沒能簽訂盟約或達成協議。他在那裡留住了一年多,就起程回國了。

“不得要領”成語源於張騫出使西域

張騫出使西域原本是為貫徹漢武帝聯合大月氏抗擊匈奴之戰略意圖,雖然最終沒有得到月氏首領對聯合漢朝共擊匈奴的明確態度,但出使西域後漢夷文化交往頻繁,中原文明透過“絲綢之路”迅速向四周傳播。因而,張騫出使西域這一歷史事件便具有特殊的歷史意義。張騫對開闢從中國通往西域的絲綢之路有卓越貢獻,至今舉世稱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