推恩令有沒有辦法破解?其實不止一個破解方法

推恩令是漢武帝為了鞏固中央集權而頒佈的一項重要政令。接下來趣歷史小編就給大家帶來相關介紹,希望能對大家有所幫助。

世界上從來就沒有任何一種計謀,可以真正無解。所謂的無解,其實也只是鑑於當時特殊的局面,推恩令其實也是如此。

推恩令有沒有辦法破解?其實不止一個破解方法

作為古代歷史上,最有名的一種陽謀,推恩令其實並非無解。只不過是在漢武帝時期,那種特殊的局面之下,諸侯王們破解推恩令的成本太大,所以就顯得無法破解而已。

對於推恩令這個所謂的‘千古第一陽謀’,諸侯王們其實至少有三種辦法可以破解。這三種辦法分別是:計劃生育、直接造反,或者只分封地不分權力。

想要說清楚推恩令這個事,我們得先來簡單說一下,漢朝諸侯王的發展歷史,以及推恩令到底是怎麼來的?

楚漢戰爭期間,劉邦為了打贏項羽,曾經採取過一個很重要的手段,那就是拉攏其他諸侯王,一起圍毆項羽。因為劉邦的外交手段,確實比較給力。所以到了楚漢戰爭後期,基本上就形成了劉邦聯合好幾位諸侯王,一起圍毆項羽的局面。

如此,項羽就算再猛,自然也扛不住其他諸侯王的聯手圍攻,所以最後只能落得一個烏江自刎的下場。而項羽戰敗之後,劉邦也得到了其他諸侯王的推舉,順利稱帝了。

就這樣,公元前202年,劉邦在定陶正式稱帝,漢朝開國。

和很多人的傳統印象不同,漢朝開國的時候,劉邦能夠實際控制的地盤,其實並沒有那麼大。因為之前楚漢戰爭那段複雜的歷史,所以漢朝開國之後,劉邦最初能控制的,其實只有中原地區的一部分而已。

至於其他那幾個諸侯國,不好意思,人家是相當獨立的。

漢初的異姓諸侯國,雖然不像春秋戰國時期的諸侯國,獨立性那麼強,但整體上依然可以保持相對的獨立。在諸侯國內部的很多具體事務,就連劉邦本人都管不了。

如此強勢的異姓諸侯國,劉邦自然接受不了。所以,漢朝開國之後,一直到劉邦病逝,這期間劉邦的主要工作,其實就是在消滅這些異姓諸侯王。

推恩令有沒有辦法破解?其實不止一個破解方法

就這樣,到了劉邦去世的時候,除了南邊還有一個長沙國,還是異姓諸侯王之外,其他幾位異姓諸侯王,都已經被消滅了。就算是僅剩下的長沙國,當時也基本接受了漢朝的控制,自身的獨立性被大幅削弱。

而在消滅這些諸侯國的時候,劉邦其實也在想一個新的問題,那就是如何處理這些諸侯國。在劉邦看來,之前的秦朝,執行的是徹底的郡縣制,沒有任何諸侯國。但這個選擇,卻導致了秦朝二世而亡。這是不是就意味著的,在當時的社會體系之下,全面推行郡縣制,並不利於國家的長治久安呢?

所以,劉邦最後選擇了郡縣制與諸侯國並行的雙軌制度。原本由漢朝中央實際控制的區域,執行完整的郡縣制。而那些諸侯國,則是繼續執行封國制。當然,就算是分封諸侯國,劉邦肯定也信不著那些異姓諸侯。所以在解決了幾位異姓諸侯王之後,劉邦並沒有取消這些封國,而是把這些諸侯國,給了自己的兒子,讓自己的兒子們,管理這些諸侯國。

做完了這些之後,劉邦臨終之前,還拉著大臣們,一起發了一個誓,叫做漢朝非劉姓不可封王。定下這個制度之後,劉邦的戲份才徹底殺青了。

劉邦去世的時候,漢朝諸侯王的權力,雖然不及當年異姓諸侯王那麼大,但整體上還是非常強勢的。至少在諸侯國內部,劉邦的幾個兒子,基本上都能說了算,可以說是相當的獨立。

但劉邦估計怎麼都沒見到,就在他去世之後不久,他媳婦呂雉,就徹底打了他的臉。

劉邦去世之後,雖然是他的嫡長子劉盈即位,但因為劉盈即位的時候,年齡比較小,所以大權都落入到了呂雉的手裡。而劉盈長大之後,後來又是英年早逝,所以劉盈去世之後,呂雉又以太后的身份,臨朝稱制數年。

所以,劉邦死後,漢朝其實是被呂后實際控制了十多年。

在這十多年的時間裡,呂雉除了幫兒子坐穩皇位之外,其實也沒少幫呂家謀福利。這兩件事,對老劉家的那些諸侯王來說,其實都是重大的打擊。為了讓劉盈坐穩皇位,呂雉自然要全力打壓那幾個老劉家的諸侯王。而為了讓呂家掌權,後來甚至還要讓呂家封王,自然也要侵佔老劉家的利益。

推恩令有沒有辦法破解?其實不止一個破解方法

所以,在呂雉時代,老劉家這些諸侯王的權力和地位,被進一步限制了。

直到呂雉去世,以周勃為首的功臣集團,直接團滅了呂家。老劉家的這些諸侯王,總算是暫時揚眉吐氣了。而接下來,漢文帝即位之後,漢文帝為了坐穩皇位,同時也是為了制衡功臣集團,在即位之初的時候,其實曾經大力提升這些劉姓諸侯王的地位。

正是因為這個原因,漢文帝雖然是被功臣們擁立的,但是最後卻避免了被架空的局面出現。

不過,到了漢文帝晚年的時候,漢文帝其實也意識到,這些劉姓諸侯王的問題。畢竟,到了漢文帝時代,很多諸侯王已經是他的堂兄弟,或者堂侄了。要論關係,已經遠沒有親兄弟那麼親密。更何況,在權力面前,就算是親兄弟都靠不住。

就在漢文帝開始注意到這些諸侯王的時候,當時漢朝又出現了一個關鍵人物,這個人就是賈誼。賈誼當時給漢文帝上書,明確提出了諸侯國太過強大,會給國家安全造成威脅的問題。而在這次上書的同時,賈誼也提出了一個解決辦法,那就是所謂的‘眾建諸侯王而少其力’。

簡單來說,賈誼制衡諸侯王的思路,就是在諸侯國整體統治面積不變的情況下,多分封諸侯王。如此一來,在漢朝內部,執行郡縣制的地方,還是那些地方。其餘的地方,依然還是以封國制的形式管理。但是這塊區域,諸侯王的數量卻多了起來。如此一來,平攤下去之後,每個諸侯王的實力自然就弱了。

賈誼提出的這個策略,其實就是漢武帝時期,執行的‘推恩令’的雛形。所以,和很多人想得不太一樣,推恩令的這個思路,其實並不是在漢武帝時代才出現的。而是在他爺爺漢文帝時代,就已經被提出來了。

不過,收到賈誼的上書之後,漢文帝雖然很贊同賈誼的思路,但是卻並沒有直接推行這個辦法。漢文帝為什麼當時沒有用這個‘基礎版’的推恩令呢?原因其實很簡單,因為當時的局面,不允許漢文帝這麼做。

想要完美地執行推恩令,首先需要中央政府絕對強大,擁有遠超其他諸侯國的軍事力量。就算某個諸侯國敢抗旨不遵,中央政府也有絕對的實力去鎮壓。甚至哪怕是幾個諸侯國聯手,中央政府也能輕易鎮壓。

推恩令有沒有辦法破解?其實不止一個破解方法

但漢文帝在位的時候,這個條件顯然並不滿足。

當時的老劉家的幾個諸侯國,都比較強大。而當時的漢朝中央政府,則是相對沒有那麼強大。而且,如果漢文帝採取激烈手段,強行削弱這些諸侯王,很容易會導致開國功臣團體,趁勢而起。這對他的統治,也是相當不利的。

最關鍵的是,漢文帝當時的整體思路,是想要帶著漢朝休養生息,他不願意讓漢朝發生太大的動盪。而如果採取賈誼的思路,暴力削藩的話,肯定會導致下面的諸侯國造反。

但即便如此,漢文帝在位後期的時候,還是以很溫和的手段,將諸侯國當中最強大的齊國,一分為六。同時又將另一個強國淮南國,一分為三。

而漢文帝去世之後,到了漢景帝時代,這時候漢朝中央經過漢文帝在位時期的發展之後,軍事力量已經相當強大了。所以,漢景帝即位之後,就可以採取一些相對強硬的手段削藩。而削藩的結果,大家也都看到了。當時漢景帝甚至還沒想直接削除幾個封國,只是想從那些諸侯王手裡,拿回一點土地,這些諸侯王就集體造反了。

這就是歷史上著名的七國之亂。

但問題是,有著之前漢文帝時代打下的基礎,漢景帝已經可以直接鎮壓這些叛亂,並且不會讓國家出現太大動盪了。所以,七國之亂爆發僅僅幾個月之後,就被漢景帝輕易平定了。

七國之亂被平定之後,諸侯王當中實力最強的幾個,已經被漢景帝趁勢給消滅掉了。也正是因為這個原因,到了漢武帝即位之後,當時的漢朝中央,對於這些諸侯國而言,已經存在絕對的優勢了。

所以,到了漢武帝時代,哪怕所有諸侯國,同時聯手造反,也同樣無法動搖漢武帝的統治。所以到了這個時候,漢武帝才能採取主父偃的建議,正式推行推恩令。推恩令頒佈之後,諸侯王的所有兒子,都有繼承權,都可以在老諸侯王去世之後,繼承一部分封地。

如此一來,原本就已經被削弱的諸侯國,自然就再次分裂了。而這些諸侯國徹底分裂之後,漢武帝晚年又藉著各種理由,取消了一大批弱小的諸侯國。到了這個時候,殘存的諸侯國,不但數量很少,而且整體實力也已經相當弱小。

推恩令有沒有辦法破解?其實不止一個破解方法

同時,那些繼承諸侯國的庶子,他們不能繼承老諸侯王的權力和爵位。他們分到的地盤,需要由中央政府派人插手管理。這些新的小諸侯王,需要被漢朝中央派刺史監視,封國內部的財權、軍權、人事權等一大堆權力,基本上也都被收歸中央。

所以,在這之後,漢朝才徹底解決了諸侯王的問題。

這就是推恩令出現的整個過程。

看過推恩令出現的整個過程之後,我們首先可以做一個假設:如果漢文帝在位的時候,就直接推行所謂的‘推恩令’,結果會怎麼樣呢?

答案顯而易見,那些強大的諸侯王,絕對會造反,而且會威脅到漢朝中央的統治。弄不好的話,漢文帝說不定就會被直接推翻了。就算最後鎮壓了那些諸侯王,也勢必會導致漢朝國力大損。而且在鎮壓這些諸侯王的過程當中,勢必會導致一些將領出現尾大不掉的局面。也許好不容易消滅了一些諸侯王之後,漢朝又得封一些新的諸侯王了。

所以,推恩令並不是絕對完美的計謀。想要完美實施這項計策,至少需要保證兩個條件:第一,中央政府絕對強大,可以輕易鎮壓諸侯王的軍事反叛。第二,諸侯王有自己的封國,封國是諸侯王權力存在的基礎。

只有這兩條同時存在,推恩令才算是一條完美的陽謀。這兩個條件,缺一不可。

而從諸侯王的角度來說,其實也不是沒有辦法破解推恩令。

首先,諸侯王可以搞計劃生育。如果諸侯王只有一個兒子,那自然他的封國就不會被分割了。但是在古代的時候,一脈單傳,向來都比較危險,很容易會出現絕後的現象。所以用計劃生育的方法,去對抗推恩令,風險是很大的。

當然,按照這個思路,其實還有一個選擇。那就是諸侯王可以多生孩子,但是在自己臨終之前,只留一個,其他的全部想辦法處死。如此一來,諸侯王死後,只有一個兒子繼承封國,自然就不會被分裂了。

但這個辦法,太過殘忍,估計所有諸侯王都不可能去做。

推恩令有沒有辦法破解?其實不止一個破解方法

其次,如果諸侯王自身的實力,絕對強大,也可以避免這個難題。比如說在漢武帝時期,如果某個諸侯國特別強大,強大到可以完全忽略漢武帝的命令。那麼即便漢武帝推行了推恩令,這個封國內部,也可以找出各種理由,直接拒絕執行。

在強大的軍事力量面前,一切所謂的計謀,其實都是浮雲。

第三,如果諸侯王權力存在的基礎,不是分封的土地,也可以破解推恩令。這個辦法,可以用明朝的靖難之役來舉例說明。

明朝初期的時候,朱元璋為了維護老朱家的統治,曾經把自己的兒子,都封到了國內的各個要地去鎮守。但同時,朱元璋也是讀過史書的,他也擔心這些諸侯王過於勢大,會威脅到中央政府的安全。

所以,朱元璋當時設計了一套很聰明的制度。按照這套制度,明朝藩王雖然是被分封了出去,但是對自己的封國沒有任何管理權。明朝初期藩王唯一的權力,就是帶著自己的親衛軍隊,鎮守一方。等到有戰爭的時候,被中央政府給予軍權,然後帶兵去打仗。

既然這樣,那為什麼朱元璋去世之後不久,他的孫子建文帝削藩的時候,還是會被朱棣給幹翻了呢?

原因其實很簡單,因為朱棣的權力,從來都不是來自於他的封國或者土地,而是來自於他在北京地區軍隊體系當中,巨大的聲望。

推恩令有沒有辦法破解?其實不止一個破解方法

朱元璋活著的時候,朱棣就常年鎮守北京,在當地的軍隊體系當中,聲望很高。所以後來,朱棣造反的時候,完全可以在北京地區一呼百應,下面計程車兵也都支援他。

所以,明朝建文帝削藩的時候,是沒辦法用推恩令之類的手段的。因為想要執行推恩令,首先藩王得有封地,而且權力來自於封地。但明朝的藩王,根本就沒有任何封地,而且權力也不是來自於自己的封國,推恩令自然就沒用了。

所以,這個思路拿到漢朝,也是一樣的。如果漢武帝時代,漢朝的那些諸侯王,權力不是來自於自己的封國,而是來自於軍隊,那推恩令就沒用了。比如說,某個老劉家的諸侯王,特別會打仗,能夠比肩衛青和霍去病。在打匈奴的過程當中,立下了大功。那麼如此一來,就算他沒有實際封國,依然也是漢朝內部最有勢力的藩王。

但可惜的是,在漢武帝時期,這些辦法,幾乎都被漢武帝想辦法給堵死了。也正是因為這個原因,所以在漢武帝時代,推恩令才能起到那麼好的效果,成了所謂的‘千古第一陽謀’。

至於說破解,辦法其實真的不止一個。要真是無解的話,那後來東漢末年就不會有群雄割據,唐朝就不會有藩鎮林立,明朝也不會有靖難之役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