孔子:春秋國君,秦穆公第一!秦穆公為何能力壓齊桓公?

春秋時期,群雄並起,先後出現了五個霸主,可以號令諸侯,即齊桓公、宋襄公、晉文公、秦穆公、楚莊王。然而,在孔子眼裡,春秋國君,唯秦穆公最好,可以排第一。

其國雖小,其志大;處雖僻,而其政中。其舉也果,其謀也和,法無私而令不愉,首拔五羖,爵之大夫,與語三日而授之以政。以此取之,雖王可也,其霸小矣。

這是《孔子家語》的記載,孔子認為,秦穆公即便做一個大王都可以,只做一個諸侯霸主,完全是委屈了秦穆公。春秋國君,一般都是某某“公”,而非某某“王”。可見,孔子對秦穆公評價之高,完全超越了對其他國君的評價。

孔子:春秋國君,秦穆公第一!秦穆公為何能力壓齊桓公?

對於春秋五霸的另外四個,除了宋襄公之外,孔子都有評語。

齊桓公正而不譎,晉文公譎而不正……賢哉楚王(楚莊王)!輕千乘之國,而重一言之信。

孔子對這三人的評價,完全沒有達到對秦穆公的高度,儘管對齊桓公和楚莊王的評價還算可以。至於宋襄公,就是“宋襄之仁”的主角,雖然和孔子是親戚,有同一個祖先——殷商王族微子的後人,但宋襄公除了春秋大義之外,的確泛善可陳,孔子連總結性的評價都沒有,可見對宋襄公也不算太待見。

需要注意的是,齊桓公是春秋第一霸,有管仲輔佐,為何秦穆公能力壓他,成為孔子眼裡的春秋第一國君呢?

在秦國曆史上,秦穆公是一個關鍵人物,奠定了秦國爭霸天下的基礎。

開始,秦穆公一心向東看,想要在關東諸侯國中揚名立萬,但因為兩次被晉軍擊敗,於是不得不向西發展,攻打函谷關以西的勢力,開闢國土千餘里,稱霸於西戎,讓秦國背後無憂,此後才能心無旁騖的向東發展。

從春秋大義來看,秦穆公此舉非常符合當時社會主流思想,即尊王攘夷。眾所周知,孔子有華夷之辨,並不是後世被閹割的一套理論,當時是“以德報德、以直報怨”,所以對秦穆公向西發展總體是讚揚的。

孔子“其國雖小。。。。。處雖僻”的秦國,經過秦穆公的一番開疆拓土,其實已經是一個大國了。當然,從文明程度上來看,關東諸侯依然認為秦國是一小國,精華之地太少。

孔子:春秋國君,秦穆公第一!秦穆公為何能力壓齊桓公?

如果秦穆公僅是如此,也不足以讓孔子另眼相看,其實秦穆公還有很多事蹟,至今看來都讓人稱道,本文摘取四個事蹟。

晉獻公假道伐虢,滅掉了虞國,原虞國大夫百里奚也就成了奴隸。後來,經過一番周折之後,秦穆公用五張黑羊皮,從市井之中換回了這個一代名相。現在都知道人才的重要性,但在當時禮制之下,秦穆公此舉可謂石破天驚。

晉國鬧饑荒時,恰逢和秦國有矛盾,所以秦國對是否救助晉國爭論不休,但秦穆公認為“有負於我的,是晉國國君,不是晉國的百姓”。由此,秦穆公組織了一場前所未有的大救援,史稱“泛舟之役”,連綿800裡,可謂千古絕唱。

孟明視是秦穆公手下的大將,兩次敗給晉國,但秦穆公卻將戰敗的責任攔在身上,讓他勿忘國恥,以圖再起。結果,孟明視最終大敗晉國,一路上勢如破竹,沒幾天就把曾經失地給收復回來了。古今還有國王這麼寬容?秦穆公不殺敗將的行為,後來秦國一直保持。

秦穆公的牧場,走失了幾匹馬,結果被一群農民給吃了。管理人員大怒,就將三百農民判了死刑。結果,秦穆公不僅沒殺他們,反而賜給他們酒水,放他們回去了。幾年後,秦穆公被晉惠公圍困,眼見就要兵敗被俘,卻不想三百農民勇猛的殺退晉軍,救了秦穆公。

孔子:春秋國君,秦穆公第一!秦穆公為何能力壓齊桓公?

從儒學角度來說,秦穆公行的是王道,而非霸道,雄才大略卻禮賢下士知錯必改,雄壯勇武卻寬仁大度常常以德報怨。其實,即便以上下5000年的歷史來看,秦穆公這樣的人都極為罕見,胸懷不是一般的寬廣。正因如此,孔子認為他才是春秋最好的國君,能夠力壓齊桓公等春秋霸主!

當然,秦穆公一世英名,卻有一個汙點,就是殉葬了177個人,其中有三個良才。當時秦國人非常難過,賦《黃鳥》之詩:“彼蒼者天,殲我良人;如可贖兮,人百其身”,由此來表達不滿。當然,秦穆公殉葬汙點,可能是後人所為,或三個良才自己主動要求殉葬,而不是秦穆公的要求,畢竟秦穆公生前不殺孟明視,又怎麼可能忍心用三個良才殉葬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