做好人跟做好領導有衝突嗎?以宋襄公、劉備、王允為例

做好人跟做好領導有衝突嗎?以宋襄公、劉備、王允為例

有些品質放在普通人身上,任何人都承認是美德;但是,放在一個領導者身上,就不完全是這樣,很可能會成為缺點,甚至是致命缺點。

比如說,與人為善、重情重義、是非分明……這些品質對普通人來說,自然是好的,但是作為一個領導,要是始終恪守這些品質,很可能會走向失敗。

與人為善、不趁人之危的宋襄公

宋襄公,仁義之師,可以說他的做人原則屬於典型的與人為善。宋襄公帶兵跟楚國的軍隊打仗。當楚國的軍隊正在過河的時候,手下人勸宋襄公趕緊開打,穩贏。宋襄公說仁義之師決不能幹趁人之危的事,不打。當楚國的軍隊過了河還沒有擺好陣型的時候,手下人又勸宋襄公開打。宋襄公說:“人家還沒擺好陣型呢!我們這時候打,贏了也不光彩。”當楚國的軍隊擺好陣型後,人家可毫不含糊,上來就把宋襄公他們收拾了。

宋襄公是好人,但不是好領導,他帶兵打仗,害死了部下,也害死了自己。

重情重義、一意為義弟報仇的劉備

劉備,重情重義,劉、關、張的交情可以說是千古美談。劉備知道關羽丟了荊州,死在東吳孫權手裡,一下子被義氣衝昏了頭腦,堅決要給二弟報仇。諸葛亮“擺事實講道理”使勁兒勸劉備眼下不是報仇的時候,劉備就是不聽。東吳聽說劉備暴怒了,要跟他們魚死網破,也後悔奪荊州、殺關羽了,據說表示要向劉備賠罪、歸還荊州。劉備還是不答應,念念不忘弟兄三個當初立下的誓言——“不求同年同月生,但求同年同月死”,一定要東吳血債血還。再加上張飛一路號啕大哭跑來要求劉備一定要發兵給二哥報仇,放話要是大哥劉備不給二哥關羽報仇,他張飛願意一個人去打東吳。這麼一來,劉備更堅定了為二弟報仇的決心,對勸他不要發兵的人說:“兄弟死了,我要是不給他報仇,就算以後得到了天下,還有心情坐嗎?!”

最後的結果是,情義戰勝理智,劉備打了大敗仗——被東吳陸遜火燒連營七百里,死在了白帝城。

劉備是好人,但不是好領導,他帶兵打仗,害死了部下,也害死了自己。

是非分明、眼裡揉不得沙子的王允

王允,安排美女貂蟬為救國家犧牲肉體離間呂布跟董卓的感情,最後成功借呂布的劍殺掉禍國殃民的奸賊董卓。

王允正義感強,是非分明,眼裡揉不得沙子。據《三國志通俗演義》描述,王允除掉董卓後,讓人“把董卓的屍首丟到大街上。董卓的屍體又肥又大,夜裡頭看守的兵士把燈芯插進屍體的肚臍眼,開始點蠟燭。就這樣,董卓這支大‘蠟燭’點了好幾天才熄滅。過往的百姓一個接一個捶打董卓的腦袋,最後都捶打成肉泥了”。可是當王允知道蔡邕在街上哭董卓的時候,正義的火氣一下子爆發了,衝著蔡邕吼道:“你什麼意思?!董卓是國賊!差點兒搞垮國家!!有他在的時候,我們哪個人不是有今天沒明天?你是政府官員,吃國家的,喝國家的,不想著跟大家一條心剷除國賊,反倒在大家冒著祖宗三代掉腦袋危險、聯手除掉國賊以後,公然在大街上替他哭喪!你眼裡還有中央嗎?!你眼裡還有百姓嗎?!你是不是董賊的同夥?!”

蔡邕一再認錯,說自己“在行動上沒能跟上大家,但是在思想認識上,絕對跟大家保持一致——忠於國家,忠於中央”。“但是,不管出於什麼原因,在大家歡天喜地慶賀董卓死掉的時候,卻哭出聲來,總歸不對”。蔡邕承認他有罪,願意接受懲罰,懇請王允在他額頭上刺字,砍掉他的腳,只希望留他一條命,讓他把《漢史》寫下去。

所有官員都看重蔡邕的學問,主張答應蔡邕的請求,留他一條命,其中太傅馬日磾(dī)勸王允說:“蔡邕這樣的人才,幾百年才出一個。他對國家歷史研究得很透,應該留他一條性命,讓他把《漢史》寫下去。話說回來,編寫國家歷史這麼重要的工作,也總得由學問高、能力強的人擔任。再有,蔡邕是有名的孝子,要是因為他的一次過錯,就殺了他,也顯得中央不近人情。”

然而,眼裡揉不得沙子的王允是怎麼迴應官員們的求情呢?

王允說:“話不能這麼說。作為政府官員,學問高不高,只是個人的事情;立場正不正,會起示範效應。尤其現在,社會不穩定,中央對地方本來就缺乏威信,要是再讓一個公然跟中央唱對臺戲的牆頭草型的人編寫國家歷史,不更顯得中央軟弱嗎?!不是中央不近人情,是蔡邕乾的事兒逼得中央沒路可退!”

結果,蔡邕被關進監獄裡頭勒死了。“當時聽到蔡邕被勒死的訊息以後,不管是見過蔡邕的政府官員士大夫,還是沒見過蔡邕的政府官員,都流下了眼淚”。

王允就是這樣堅持原則,眼裡揉不得沙子,後來他在對待董卓原來的部下李傕、郭汜、張濟、樊稠的問題上也是這麼幹的。

據《三國志通俗演義》描述,“李傕、郭汜、張濟、樊稠逃到陝縣以後,派人到首都長安送上求情書,請求中央放他們一馬”。王允代表中央表態:“國賊董卓禍國殃民,李傕、郭汜、張濟、樊稠是幫兇。全國的罪犯都可以減刑,就他們四個不可以,必須捉拿歸案!”

就這樣,李傕、郭汜、張濟、樊稠狗急跳牆,帶兵殺回長安,採用遊擊騷擾戰術,使得呂布有勁兒沒處使,被迫逃亡,長安被攻陷。

不過,呂布在逃亡前請王允跟他一塊兒走,這時候王允的好人品質又閃現了。

王允對呂布說:“希望上天保佑國家躲過這一難,要是躲不過,我王允就把命留給國家。再說,皇上還小,需要我留在身邊。我不能因為危險來了,就只顧自己保命,丟下皇上不管。你出城以後替我向袁紹他們轉達謝意,請他們把國家利益放在第一位。”

最後結果是,王允被殺,李傕、郭汜、張濟、樊稠帶兵進入長安城燒殺搶掠。

王允是好人,但不是好領導,他主持中央大局,害死了百姓,也害死了自己。

總結語

宋襄公、劉備、王允,他們應對各自事情的舉措,要是從普通人的角度看,或者說,要是他們作為個人,不是作為領導,那麼他們的行為值得大家交口稱讚。但是,他們作為領導,作為一個自己的決策行動關係到無數人的身家性命的領導來說,他們應對問題的行為不光不應該接受稱讚,反倒必須接受大家的批判。

管理是平衡的藝術,政治是妥協的藝術。的確是這樣,不管是歷史上帶兵打仗的統帥也好,還是現代企業中帶領大家為著一個共同願景奮鬥的領導也好,有時候難免會面臨做一個好人還是做一個好領導的道德衝突。這時候,就不能一意堅持自己的做人原則,需要硬下心腸來做一些自己平時不願意做的必要的狠事,或者,暫時把是非恩怨拋在一邊,難得糊塗一回,以獲得最大可能的勝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