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極樂法雨】靜波法師:四無量心是人間佛教

四無量心就是:慈、悲、喜、舍。

佛教是要面對現實的,是要解決問題的,是要結緣的,是要踐行慈悲喜捨的,如此才使佛教有生命力。

四無量心是什麼意思呢?

1、慈

慈能與樂,學佛應該是:我的存在,應該讓人感覺到:透過現實的快樂,直至佛法解脫的快樂。

2、悲

悲是不忍,悲能拔苦:佛教徒的菩薩行,應當與人同憂,不忍眾生苦,感同身受。梁啟超先生理解的慈悲就是:與人同喜,與人同憂。

只是說來容易做來難。因為社會的一般情況下:別人高興了,我們的心裡難免不舒服,羨慕嫉妒恨的事情實在太多了。這就是消化不良。可見,有一種倒黴不是因為我們做錯了什麼,而是因為我們的優秀,所以別人就會不舒服。

我們要去考慮別人,不要因為“我有理”,就可以理直氣壯,乃至於任性、囂張。當一個人有理的時候,如果大家不喜歡他,那麼他還是要麻煩的。

作為佛教徒,別人高興時我們去隨喜功德,是一件不容易的事情;別人倒黴時我們不幸災樂禍,也是一件不容易的事情。別說我們能夠幫助別人多少忙,人性的弱點每個人都有,雖然都有成佛的可能性,但是成佛分明是一個漫長的福慧積累過程。

3、喜

佛教有喜樂的性格,有歡喜的精神,就是所謂的喜無量。只是佛法的歡喜,是要我們從法喜、禪悅、真理中去體會內心的解脫自在和安樂。

4、舍

學習佛法的過程中,真正地去幫助別人,真正地能夠付出的人,不是語言的表白。“生不帶來,死不帶去”,這句話誰都會講,社會人也會這麼說;可是還有關於“善財難捨,善門難開”的觀念,所以真正的幫助別人,實在不容易。

我們要把這四個內容——慈、悲、喜、舍四無量心,做到實處,在生活中去證明自己的言行一致。

當別人需要我們的時候,我們力所能及地出現、擔當。如果只是麻木不仁、無所作為、無所事事,甚至還要去尋找藉口,那肯定是口是心非。於是,我們更不能說了之後沒有內容,應該就是空談誤國。

如果大家都在說假話、空話、套話、廢話,這當然是可怕的信仰。我們不必管別人如何,應該把自己管理好。如果說自己有信仰而沒有內容,甚至讓別人懷疑、反感、討厭,那麼就應該是可怕的。其實每個人都在表法,我一直在強調:你不代表你,我不代表我。

佛教所說的人生是苦,目的是出離心的境界。

佛教說人生是苦,為什麼說人生是苦?因為我們要解脫煩惱和生死輪迴。如果只是強調苦而沒有解脫,必然有後遺症,大家都會因此抱怨:苦啊,苦啊。抱怨有什麼用呢?我們需要面對而去轉化,要去改變苦的困擾。

不是逃避,不是放棄,也不是躲避,更不是不擔當。

因為我們明白,一切法無常、無我,都不可靠,所以要學會去消化和轉化。

佛教是犧牲、奉獻的信仰。我們除了要有憂患意識和出離心,還要利益眾生。因為只有利益眾生,所以才能利益自己。

聽說寶陀寺馬上要做水陸法會,大家要知道,佛教的水陸法會和所有的佛事,都要透過施食、迴向,從而作為學佛實踐的下手處。為什麼呢?因為利益別人才能利益自己,才能去消化、轉化、淡化我們對於煩惱和生死的執著。

這種辯證法,我們要去認識和實踐。如果我們一旦認識並行動,就應該是平衡的,應該沒有感覺自己吃虧了,也應該沒有感覺自己佔便宜了。這樣的時候,就是佛教最好的感悟。

可見四無量心,我們要用行為去證明:在現實中學會結緣,學會幫助別人,而不僅僅是說教。我們要有實際的內容。只有這樣,我們的學佛才會有說服力。

文章中所有圖片僅供參考。版權歸原作者所有,若有版權問題請及時聯絡處理。分享文章也是一種功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