所謂的周興八百年,真的能夠說明分封制好嗎?其實這都是權宜之計

對於分封究竟好不好,爭議特別大。有人說分封制不好,權力分散,不利於集權,形成高度統一的政權。也有些人覺得分封制好,畢竟周朝維持了八百年。其實,決定分封制好不好和生產力水平和政治需要有一定關係。

說生產力有點虛,說一句最透徹的就是最高權力擁有者能夠輻射的範圍。舉個例子說,現在有非常先進的飛機,從最北端到最南端差不多5600公里,只需不到五個小時,完全可以輻射到。如果換成古代,即使有千里馬,也得有半個月能夠到達。在冷兵器時代,完全靠戰馬行軍,很難有大範圍的區域輻射能力。

所謂的周興八百年,真的能夠說明分封制好嗎?其實這都是權宜之計

不管是誰成為天下的王者,都想擁有更好多的土地、財寶,用一個詞就是多多益善嘛。但是能吃也要能夠消化得了,如果消化不了,現在到手的地盤早晚會丟掉。周朝作為典型的分封制王朝有其原因,最直白的原因就是實力不允許,沒有能力消化控制這些新獲得的地區。

而周滅商的牧野之戰,很有可能是一場偷襲。殷商的總體實力要高於方國,周雖然聯合了周邊的一些小國,但和非常崇尚武力的帝辛(商紂王)相比,軍隊的數量、威望還有控制的人口都比不了。周要想取勝,必須靠一定的運氣,大機率是趁商朝主力軍隊征伐東夷,不在朝歌之際,偷襲得手。周要維持滅商的成果,就必須採取有別於以往的措施,那就是分封制。分封制的好處大體有以下幾個:

所謂的周興八百年,真的能夠說明分封制好嗎?其實這都是權宜之計

1。安撫舊商實力

周滅商並不是很徹底,對於舊商貴族,姜太公曾經考慮趕盡殺絕。但周公旦不同意認為應該分別對待,採取分化的方式處理。在武王由於過度勞累去世後,實際主政的武王四弟周公旦選擇了分封武庚之子,來管理殷商遺民。但是,武庚並沒有老老實實地守著殷商故土,而是伺機為父親報仇。他找了個機會叛亂了,周公旦東征,斬殺了武庚。又分封帝辛(紂王)的兄長微子,建立了宋國。

所謂的周興八百年,真的能夠說明分封制好嗎?其實這都是權宜之計

2。依靠宗室保衛天下

分封宗族的原因基本上都是為了拱衛王室。因為對武庚不放心,實際主政的周公旦選擇把武王的三個弟弟分封到武庚周邊監視他,這三個分封的諸侯被稱為三監。畢竟自己人更加的安全,尤其親骨肉。沒想到的是,三監和武庚聯合叛亂,周公旦和姜太公聯合才完成了平叛。即使這樣,周王室還是大量的分封姬姓國,這也是很好理解。相對於臣子的忠誠,血緣關係更靠譜,把宗室分封到各地,監視威脅王室的諸侯,還有防範東夷、戎狄這樣的潛在威脅。在周朝分封的過程中,姬姓國數量最多,也佔據主要位置。也有人把分封制歸結為血緣政治,後世出現的大規模的分封都是宗室,靠血緣維繫天下。

所謂的周興八百年,真的能夠說明分封制好嗎?其實這都是權宜之計

3。開疆護土的需要

非姬姓最大的功臣是姜尚,按照功勞來講,應該獲得一塊封地。周朝把姜尚封在了東方,形成了一個新的諸侯國叫齊國。現在看,齊國的條件很好,但當時齊國受到東夷的威脅,立國條件並不好。武王最得力的弟弟周公旦也被封在東方,建立了一個魯國。而在西部,周朝把為王室養馬的秦非子封在今天的天水,這個區域面對戎狄的威脅。秦國勵精圖治,先後滅掉西部戎族建立的多個國家,拱衛王室的安全。

所謂的周興八百年,真的能夠說明分封制好嗎?其實這都是權宜之計

4。相互牽制的作用

由於王室內部出現了腐化等問題,王室的實力在減弱,和姬姓國的血緣也在逐步變遠,功臣也不再像姜尚那樣忠於王室。周王室的影響力在下降,到西周末年,很多諸侯開始不來朝拜周天子。到東周時,周天子已經成為擺設,但在很長時間裡,沒有諸侯敢挑戰周天子。一個原因就是諸侯分得太多了,春秋的霸主兼併了很多小國,也沒能實現在土地和人口上的優勢。春秋五霸最強的時候,也始終有對手製衡他們的擴張。這些霸主不得不在表面尊崇天子,到了戰國初年,即使七大諸侯陸續稱王,也沒有人敢動周天子。直到後來,秦一家獨大,周朝滅亡。

所謂的周興八百年,真的能夠說明分封制好嗎?其實這都是權宜之計

公元前256年,周朝結束了歷史使命。公元221年,秦始皇統一天下,建立了一個短暫的新王朝那就是秦朝。秦朝採用的是郡縣制,而不是分封制。概括起來,大體有以下幾個原因:

1。靠武力打服了其他諸侯

秦國統一天下的過程,完全靠的是武力。這也是沒有辦法的,周朝除了分封制還有一大“法寶”就是宗法制,打破周朝宗法唯一的方法的就是武力,老秦人披荊斬棘,在當時的西部邊陲站穩了腳跟,並逐步發展為七雄。歷經了長期的統一戰爭,徹底了打服了六國,實現一統。這和周朝有非常大的不同。

所謂的周興八百年,真的能夠說明分封制好嗎?其實這都是權宜之計

2。郡制和縣制更符合當時的條件

郡縣制實際上是分郡制和縣制的,郡制興起在在春秋時期的楚國,縣制興起在春秋時期的秦國,並且早期郡和縣西周時候就有,當時縣要比郡。 歷經250多年的戰國時期,郡縣制有了已經很好的實踐基礎。在權力的把控上,已經沒有周朝消化不了的問題,本質上,郡縣制就是朝廷對地方的垂直管理,皇帝(王)充分掌握皇權(王權)。換作是誰,在條件具備的情況下,也會把權力抓得更加實在,因此,郡縣制得到君主的完全支援。

所謂的周興八百年,真的能夠說明分封制好嗎?其實這都是權宜之計

3。李斯發揮了至關重要的作用

秦國能夠成功和秦國出現了很多政治家,比如商鞅、范雎等,進入秦始皇時代,最優秀的政治家應該就是李斯了。在一統天下之後,就這個中國歷史上第一個大一統王朝未來實現何種管理制度時,朝臣內部展開了充分討論,有很大部分人支援分封制,畢竟實現了八百多年。當時的廷尉李斯力排眾議,堅決支援郡縣制,陳述分封制帶來的弊端,尤其春秋戰國以來諸侯紛爭,而貴為周天子卻不能制止。李斯的表述對於已經一統天下的始皇帝來說,無法忍受權力的分割。非常認可郡縣制這種高度集權的管理制度。

所謂的周興八百年,真的能夠說明分封制好嗎?其實這都是權宜之計

隨著郡縣制的確立,徹底宣告了分封制被完全否定。原有的以血緣政治體系被瓦解,中國歷史也開始了官僚政治時代。但分封制並沒有完全消失,而是作為封建統治者延續統治的工具被保留了下來,並在一定時期出現了大分封的情況。最典型的是平民出身的漢太祖劉邦,在沒有大宗族勢力支援的情況下,選擇了分封弟弟、子侄還有韓信等功臣。看劉邦分封諸王,像極了周天子分封諸侯,經歷過大一統洗禮後,劉邦也不甘心把權力分散開。怎奈沒有絕對實力,只能分封自己的盟友和主要的功臣,為了奪回分散的權力,劉邦分封了劉姓諸王,寄希望靠血緣打敗權力上的對手。同時,在大部分地區實行的是郡縣制。

所謂的周興八百年,真的能夠說明分封制好嗎?其實這都是權宜之計

劉邦在具備條件的情況下,靠著他最忠實也是最安全的臣子們還有劉氏宗親收拾了韓信、英布、彭越等異姓王,恢復了集權。劉邦確保了天下姓劉,卻不能保證自己的家人不作不鬧。七國之亂打破了劉家人表面的平靜,漢文帝、景帝、武帝三代人才結束了同姓封國對大一統的影響。

有鑑於分封制對於集權帶來的負面影響,後世王朝大都不再採用分封制,基本不封有實權的異姓王,同族封王的也很少,除了西晉、明出現了藩王試圖奪位的情況外,其餘大部分時間並沒有出現比較大的宗族內部流血事件。外臣篡位也大都是因王朝出現天災或農民起義等特殊情況,導致權力旁落。

所謂的周興八百年,真的能夠說明分封制好嗎?其實這都是權宜之計

就歷史真實情況看,進入春秋戰國以後,隨著生產力的發展,分封制已經被證明不適合封建社會發展的需要。而周王朝的所謂八百年天下,大部分時間是名不副實,早期還可以說天下共主,到後面就是傀儡天子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