閒聊南京城南的定盤巷和秤砣巷

最近,我看到長期致力於保護南京傳統文化的“高山流水”先生寫的一篇有關“定盤巷”的博文,文中主要從南京消失的古街巷角度,記載這條小巷。從高先生的文章得知“定盤巷”已經作為保護的文化街名被保留下來。

根據南京市人民政府2019年12月地名公告:定盤巷位於南京市秦淮區朝天宮街道,東西走向,東起於中山南路,西止於大板巷,坊口巷南側。長156米,寬7米,大理石青石磚路面。

南京市政府的公告中確定了定盤巷是一條東西走向的街巷,與此同時命名的還有“坊口巷”,它位於新命名的“定盤巷”北邊,與新定盤巷平行。

在甘熙故居修復新建前,定盤巷主要指位於昇州路路北馬巷(今中山南路)和大板巷之間一條南北走向的一段直巷,加上北端接一段曲巷由大板巷出口的巷子(圖01。見圖中央注寫“定盤巷”的黑曲線標識。)。

閒聊南京城南的定盤巷和秤砣巷

昇州路命名前,這段馬巷和大板巷之間東西走向(南京城的方位不規整,這裡只能說大致方向。下同)的馬路名為“坊口街”,史上也稱過“果子行”, 昇州路上評事街與大板巷之間稱“行口街”,就是續用“果子行”的“行”。今天重新命名的“坊口巷”,可能為了給“昇州路曾包含一段坊口街”留下一點念想。

原定盤巷巷口東是原“美大紙行”(當地老南京習慣稱“美大紙店”)的西牆。(圖02)。

閒聊南京城南的定盤巷和秤砣巷

定盤巷主要指從昇州路到巷內水井(位於小巷的東側。),這段南北直巷(圖03)。

閒聊南京城南的定盤巷和秤砣巷

水井迤北至甘家大院之間散落一些建築大小不等,規格參差不齊的宅院和棚戶。據說1937年夏天抗戰初期日機轟炸南京前,從水井透過曲曲彎彎的過道或舊宅廢墟空地,西可走到大板巷;東可通到馬巷中段路西的“觀音廟”,這座廟,有標寫“觀音庵”的,也有標寫“觀音巷”的。我印象中稱“觀音廟”的比較多,可能在發音上要明顯不同於其北邊的“白衣庵”(白衣巷)。我印象這條觀音廟是條不通巷,小廟早已不存在,只留地名。如稱“巷”,恐有人誤入,走回頭路。

我曾經在十幾年前根據一張1929年的航拍照片,走訪過當地的老南京:他們的印象是:日佔前那裡廢棄的空地較多,甚至還有小塊的菜地和私家養鴨的池塘,具體在什麼位置已無考。汪偽時期,那裡的空地,包括“跑反”失蹤的無主地,被一些逃難到此的人佔去蓋窩棚。一些通道也被堵死。此後,從定盤巷水井再無通道通往馬巷。(圖04。說明:圖為1929年航拍圖。圖中還沒有黑框標識的“美大紙行”,是否有棕色框圈起的“醬園店”待考。不過解放前夕該醬園店已在此地)

閒聊南京城南的定盤巷和秤砣巷

定盤巷內原有一口很有名的大井(井圈是不是六角沒有印象了)(圖05),井圈比較大。這口井的水質很好,井臺也很大,附近的老百姓都喜歡飲用這口井的水,不管白天什麼時候途徑井邊,總能聽到坊巷婆姨們一邊洗涮,一邊大嗓門說笑。尤其到了冬天“洗醃菜”的時候,井邊擠滿洗菜的人,人聲嘈雜,一片忙碌景象。

閒聊南京城南的定盤巷和秤砣巷

水井的南邊就是“醬園店”的釀造場(二十世紀五十年代初),這是典型的前店後廠的形式,店在昇州路上,美大紙店東邊隔一家商號即是。南京人習慣稱作“醬園店”,主要賣秋油(醬油),黑、白醋,黃酒(料酒),辣椒糊等,以及各種“醬菜”,直到上世紀六十年代,那裡還是用“荷葉”打包的習慣。

在我的記憶中定盤巷的水井和弓箭坊的水井一樣,都有過短暫的“停用”: 因有人投井自盡, 打撈後須清淤排汙,淨井一段時間後才會逐步恢復使用。

大約在上世紀的九十年代,定盤巷的水井不再使用,原因是水井附近的使用者因使用這口井內被“汙染的水”得癌病去世,其中包括我所熟悉的一位“皮匠”,一位“裁縫”,嚇得人再也不敢用那口井的水,無人用水,井水越發散發臭味,後被人蓋上石板,也無法除去瀰漫在空氣中的臭味,直到熙南里文化區的改造,不知這口井的命運後來安家何處?

為什麼定盤巷北端通往大板巷的出口儲存下來?我估計和定盤巷在大板巷出口附近的“漢興池”(浴室)有關。

該澡堂歷史可能悠久,叫“漢興池”估計是民國以後。後來趕時髦,學“新生活”,模仿三山街的“三新池”,寫作“漢新池”。在“漢新池浴池”做工的夥計中,多數是“蘇北揚州和裡下河人”有的就住在定盤巷後面的棚戶裡。他們的家眷有的靠“替人洗衣服”,“縫窮”(給人補衣服的小活)補貼家用,在浴室內挎籃賣“瓜子花生煙糖茶幹”的小販中也有他們的孩子。往往是一大家人指望“浴室”維持一家老小的生計,他們每天多次進進出出,不必繞道昇州路從大板巷口進入,這條曲巷路程短,得以儲存下來。後來在市政規劃中,將一些街巷名規範化,把“定盤巷”北端通往大板巷的“曲巷”併入“定盤巷”。

定盤巷的北出口是大板巷,緊靠“漢興池”,出口在人家二層的地板下邊,道很窄(圖06)。

閒聊南京城南的定盤巷和秤砣巷

這個出口大約在上世紀九十年代被堵上,成了人家住戶,定盤巷從此就成了“不通巷”,所以很多喜歡尋訪南京老街巷的愛好者從昇州路的定盤巷進去,走到水井附近,很難再往裡走,水井早被廢棄,井臺上覆蓋著很多廢棄的雜物,不注意很難發現。這條曲折通道形式與大板巷和評事街之間的“老坊巷”通向“評事街”的北出口非常相似。(圖07。參看圖01)。

閒聊南京城南的定盤巷和秤砣巷

今日說唱新編《趣說南京老街巷》(劉奎龍)中“秤砣巷,定盤巷, 一人通道老坊巷”,提到南京有的巷子窄到只能一人透過,其實這類二層住戶樓板下的“一人巷”比較多,只不過因使用者不多,後被人堵死佔據逐步被人遺忘罷了。比如南捕廳十一號內可以走到馬巷,出口也是窄道,出口對面離“金箔廠”不遠。

為什麼叫“定盤巷”?

現在很多網傳文字都說和“白衣庵”的觀音有關,把“定盤巷”認作“白衣庵”延伸出來的地名。因白衣庵觀音神像的風水羅盤而得名。

這個推斷非常勉強,且無說服力:觀音何時持過“羅盤”看“風水”?

定盤巷的北邊要依次隔著“南捕廳”,“古缽營”,才是“白衣庵”,距離太遠(圖08)。用“觀音大士”測風水,定羅盤,民間罕用,坊間少聞。若借“風水”,不如借用離“定盤巷”更近的“城隍廟”(參看圖08 中“府西街”下面),那裡供奉的神,所起的風水作用可能更大(參看圖01,比較圖08)。

閒聊南京城南的定盤巷和秤砣巷

“定盤”通常有兩個意思:

一是“風水”上的含義。指透過羅盤確定方位,找出蓋“陽宅”或“陰宅”的“穴點”。

一是“制秤”術語:確定秤桿上“0重”的位置,這個“0重”點被稱作“定盤星”。

中國的秤不同於西方習慣使用的“天平”,它不需要配備攜帶不同標準重量的“砝碼”。

它只需要根據使用者的需求選擇不同重量範圍的秤即可。

閒聊南京城南的定盤巷和秤砣巷

秤由秤桿,杆上刻有不同重量的標識;秤勾(或秤盤;或秤鉤+秤盤);提鈕和秤砣組成。(圖09。 圖片源自網路誠謝原作者)

閒聊南京城南的定盤巷和秤砣巷

秤桿上根據所配的配件確定提鈕(繩)穿孔洞的位置。一般的秤有兩個提鈕(繩)穿洞,都位於靠近秤桿粗頭端的位置。其中靠秤桿細端的穿繩提鈕稱為“小鈕”,稱小重量的物品,透過秤砣繩壓住秤桿側面的刻度,讀出所稱物品的重量。靠秤桿粗頭的穿繩提鈕稱為“大鈕”,稱該桿秤最大承重範圍內的物品,透過秤砣繩壓住秤桿上面的刻度,讀出所稱物品的重量。

中國秤是中國古人運用槓桿原理髮明的一種便捷、實用、精準、值得信任的“衡器”。

桿秤作為衡器之所以值得信任,就在於“一秤一砣”,“一販一秤”。一杆秤準不準可以透過“定盤星”驗證,買賣雙方可以當場核驗:將秤砣繩壓在定盤星,即“0重”位置,秤桿水平 ,表示該秤準確。

各類桿秤的定盤星位置是不一樣的,位於大、小鈕之間或大、小鈕外側都可能。微型小秤定盤星離右邊小提鈕還有一段間隔;專用來稱重物大件的粗杆大秤上的定盤星甚至在“大提鈕”的“右邊”。

定盤星位置的確定和桿秤上配套的所有東西有關:秤準不準全憑商家的誠信和公開透明,定盤星是檢驗商家是否誠實為本,公平買賣的試金石。在秤桿上確定了定盤星,並刻下標誌,是無法更改作假的,這也代表商家誠信的標誌。經得起客戶的檢驗。

定盤星確定了就知道下面秤砣的位置,作多大的買賣,“權衡輕重”“公允中正”,“透明公開”,不“弄虛作假”,不“缺斤少兩”是經商之本。俗話:看秤知行,用秤識人。玩秤奸商,動不了秤桿上刻進的“定盤星”,多在秤砣上作“手腳”:秤砣減重,稱物增重, 俗話“小砣秤”,八兩的物品稱出“一斤”,這就是所謂的“八兩秤”;秤砣添重,稱物減重,十斤重被稱成“八斤”,俗稱“大砣秤”。俗語“這家壓秤”。誰家買賣被冠以這類“汙名”,基本上是做不下去的,直到倒閉。

“秤砣”偏離了“定盤星”,或是坑人或是虧己,孰輕孰重,自己掂量。

老南京城為什麼在這裡闢了南北方向的“定盤巷”和東西走向的“秤砣巷”?

南京夏夜炎熱,舊時一家老小,左鄰右舍,男女老少都喜歡露天乘涼,聽聽老南京的歷史掌故,兒地名趣聞是小孩兒的最愛。

關於秤砣巷和定盤巷我聽過一種有趣的說法。

這和明朝開國皇帝朱元璋興建南京城有關。

這位開國皇帝深知鞏固大明江山的根基靠得是綿綿不息的人才和源源不斷的財富,大明皇都如聚寶之城,廣納人才,廣聚財富。

南京城的南門稱“聚寶門”,內秦淮河以南的城牆如“鬥”,南內秦淮河狀如“元寶”,意為“石鬥聚寶。(圖10)

閒聊南京城南的定盤巷和秤砣巷

老南京城內南北貫穿的街道極少。

最長是由聚寶門向北延伸的“中軸線”直到“北極閣”。這條“中軸線”,出了“內橋”向北都有連續的街道延伸,雖有部分地方因地理和地形原因出現“斷隔”,總的來說基本是連貫的。

其次是由洪武門(今天的“光華門”)貫穿皇城大內直到北安門的中軸,大明一統,緊隨南北兩極,陰陽變化。

“三山街”位於連線南京南北極軸線的三分之一處。一條東西方向橫向延伸的道路由此穿過,東接“通濟門”,西連“水西門”(圖11)。

閒聊南京城南的定盤巷和秤砣巷

內秦淮河以南的中軸線把南城分成“東”和“西”兩片區域。

東宣“崇文”廣吸天下人才,尊孔崇儒,宮學科舉。

西揚“重坊”匯聚八方貨物,開市擴肆,商貿興盛。

在南、北內秦淮河,運瀆兩側:店鋪鱗次,作坊比鄰,商賈雲集,百業興隆,街市興旺,一派繁盛。無論是工坊匠作,還是鋪場私制,要想生意興盛,須守得為匠為工之本:清白作人,規矩作事。踏實作工,誠信待人。

三山街迤西通往水西門的大道如同一杆秤,馬巷和大板巷如同大、小提紐,定盤巷如同秤桿上的“準星”,在秤砣巷確保“秤砣”應該的位置。

這裡的定盤和秤砣是象徵性地告誡百業所有工坊匠師:守規矩。遵循《墨子·法儀》所訓:百工為方以矩,為圓以規,直以繩,衡以水,正以縣(意為“懸”)。無巧工不巧工,皆以此五者為法。(圖12)

閒聊南京城南的定盤巷和秤砣巷

無論作什麼生意,開什麼工坊,就像“定盤星”在南京打出的招牌,行行有規矩。大有作行業人的品德,小有工藝製作的標準。行業衡定,誠信守道,生存之本。定盤星在秤桿是永恆不變的一個點,定盤不能變來變去,動了定盤就是破了規矩。幹什麼沒了規矩,無法可戒,無章可循,豈不無法無天。

由此看來,在昇州路這根象徵“秤桿”上的“定盤巷”最好還給一條南北走向的小巷。

(本文轉載自公眾號“舊京遺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