胡雪巖白銀帝國是被誰埋葬的,官場上的窩裡鬥令人不寒而慄

胡雪巖是中國晚清第一大豪商,個人資產在高峰期達到白銀2000萬兩,超過了清政府的國庫儲備。然而他的白銀帝國卻在短時間內坍塌,這其中的原因是多方面的,究其主要原因是其政治上不成熟,做了李鴻章和左中棠政治鬥爭的犧牲品。

胡雪巖白銀帝國是被誰埋葬的,官場上的窩裡鬥令人不寒而慄

李鴻章與左宗棠在“洋務”“海防”“陸防”等多方面針鋒相對,分歧不斷,互相拆臺,後期明爭暗鬥越來越激烈。而胡雪巖對左宗棠強有力的財政支援使得左宗棠屢佔上風,這讓李鴻章十分惱火。李鴻章定下“排左必先除胡”的策略,剪掉左宗棠的羽翼,擊倒他。在李鴻章與左宗棠政治鬥爭中,胡雪巖就這樣成了李鴻章的眼中釘。

任何歷史事件都有著複雜因素和背景,在胡雪巖倒臺的過程中,浮出這樣一個厲害的人物其人叫盛宣懷,他直接顛覆葬送了胡雪巖的白銀帝國。你這有“左胡”“官商組合”,李鴻章和盛宣懷來了一對“李盛組合”。盛宣懷,李鴻章的心腹之人,字杏蓀,江蘇武進人。控制或參與了中國近代的輪船、礦山、電報、鐵路、紡織等產業的建立和發展。他還是上海交通大學、天津大學以及張裕葡萄酒公司的創辦者,他在中國近代工商業發展史上佔有極其重要的位置。

在李鴻章和左中棠相鬥期間,胡雪巖在商場上一帆風順春風得意,在不斷成功驅使下,他涉足了自己並不熟悉的蠶絲市場和國際市場,與美國商人展開商戰。但他缺乏政治經驗,無法判斷“螳螂撲蟬,黃雀在後”,不知道潛在的敵手在密切地關注著他的破綻,自己點燃了破產的導火索。

胡雪巖不能忍受外商長期霸佔中國生絲出口市場,提出“邀人集資同買,則夷人必服”,他帶頭動用銀2000萬兩,囤積生絲14000餘包,超過了上海生絲全年交易量的三分之二。當生絲市場價格上漲後,胡雪巖不僅不拋,反而繼續囤積,想逼迫以美國人為代表的生絲外商提高收購價格。可他沒有想到,國際市場已被美國控制,當中國商人想賣掉手中的貨物時,卻無法出口。最終,胡雪巖等不得不停止收購,而囤積的生絲不能變現,直接導致資金週轉不靈。光緒九年(1883)夏,胡雪巖被迫賤賣生絲,虧耗1000多萬兩,實力損了半折。

胡雪巖白銀帝國是被誰埋葬的,官場上的窩裡鬥令人不寒而慄

而正在這關鍵時刻,法軍進攻駐越南的清軍,中法戰爭爆發。左宗棠再次被招入軍機,胡雪巖則為左宗棠籌備軍餉。李鴻章趁左宗棠不在兩江,指揮盛宣懷準備向胡雪巖下手。這時,胡雪巖為清廷向外國銀行借的80萬兩鉅款正趕上到期,這筆借款是胡雪巖歷年為左宗棠行軍打仗所借的,外國銀行只認胡雪巖。每年由各省協餉來補償給胡雪巖,按慣例,只要各地的協餉一到,上海道臺府就會把錢轉給胡雪巖,由他來還款。盛宣懷在這方面做了文章,他找到上海道臺邵友濂,直言李鴻章的意思是緩發這筆協餉,時間是二十天。邵友濂是李鴻章的人,自然照辦。落實好這件事,他又串通好外國銀行,向胡雪巖按期催款。由於事發突然,緊急之中,胡雪巖只好調來阜康銀行各地錢莊80萬兩銀子,先還上外國銀行。胡雪巖沒認為這件事有多嚴重,他認為協餉一定要給他的,晚發二十天沒多大事。

暗中的盛宣懷透過電報,對胡雪巖一切調款數額瞭如指掌,他開始出手給胡雪巖致命一擊。他抓住阜康銀行空虛之際,組織人到銀行提款擠兌。這些提款的人都是大戶,少則數千,多則上萬。他還讓人四處放風,說胡雪巖積囤生絲大賠血本,挪用阜康銀行存款。如今尚欠外國銀行貸款80萬,阜康銀行倒閉在即。如此一喧嚷,存款戶很快紛紛提款,擠兌風暴在上海爆發。盛宣懷在那裡坐鎮,煽風點火把動靜搞得很大。

胡雪巖星夜趕到上海,讓總管去催上海道臺邵友濂趕緊發下協餉,邵躲起不見。胡雪巖又急忙給左宗棠發電報,請左幫助救急。盛宣懷暗中叫人將電報扣下,使左宗棠沒能收到。

……

胡雪巖白銀帝國是被誰埋葬的,官場上的窩裡鬥令人不寒而慄

光緒十年(1884),左宗棠病倒了。曾國荃代理兩江總督,他上摺奏道,“胡光墉此番案屬因公支用,非等侵吞”,為胡雪巖想辦法規避查辦,卻是無果。光緒十一年,左宗棠病逝,胡雪巖最大的靠山轟然坍塌。戶部尚書閻敬銘落井下石,奏請“已革道員侵取公私款項,請旨拿交刑部治罪,以正國法”,朝廷立即准奏,胡雪巖在押解入獄令到來前已經先行黯然病逝。胡雪巖的一生就這樣不了了之,清廷對他的案子也來了個不了了之。

胡雪巖死後,盛宣懷少了一個有力的競爭者,事業蒸蒸日上。1885年,他到輪船招商局擔任督辦,並應張之洞之邀,復返湖北籌辦漢陽鐵廠,之後,盛宣懷又受命擔任商務大臣、郵傳部尚書等職。

胡雪巖失敗的主要原因是他野心過大,急於擴充,使錢莊因缺乏流動資金而被擠兌導致的。但深層次的原因是官場後臺的坍倒和官場的傾軋,來自政治敵手的打擊。胡雪巖雖也戴著二品頂戴,但他卻遊離於官場之外,不諳官理,不懂變通,而成為李鴻章“排左先排胡,倒左先倒胡”策略的“犧牲者”。

看胡雪巖縱橫江湖,富可敵國,出入朝廷廟堂之上,卻又在短時間之內事業崩毀、身敗名裂,在歷史的舞臺上上演了一場“樓起樓塌”風雲突變,讓人不能不感慨官場之上的窩裡鬥,這期間所造成的內耗,令人撫案痛心;這血淋淋的爭鬥也令人不寒而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