認識生活中這罕見的四類人,才能理解和幫助他們

我們在生活中會遇到很多有特殊癖好的人。如果這些癖好是不會影響到他人生活的無傷大雅的小癖好倒無所謂。但是如果是程度比較深的特殊癖好者,那麼就可以稱之為有心理疾病了。今天就來聊聊四種在現實生活中存在的,非常罕見的心理疾病。希望大家瞭解過後能夠更好的去幫助或者避免自己被這個群體傷害。

一,孟喬森綜合徵

孟喬森綜合徵簡單來說就是患者會不停地假裝有病來博取家人或者醫生的同情和關注。用俗話講就是一種“住院癖”。那麼為什麼要用“孟喬森綜合徵”這樣的名字來描述這種有住院癖的人呢?這是因為第一個被確定得這個病的人是18世紀德國的一位男爵。這男爵一輩子沒什麼成就,所以他老的時候喜歡在貴族圈裡吹牛,說年輕的時候幹過很多大事。後來被人發現男爵說的全是假的。這件事在當時圈子裡鬧得沸沸揚揚的。

1951年英國著名雜誌《柳葉刀》就把這件事裡的男爵定義為“孟喬森綜合徵”。沒錯,不是那位德國男爵叫孟喬森。是醫學權威要他叫什麼名就起什麼名。這裡的男爵的行為和住院癖有相似的性質,都是透過撒謊來博取別人的關注。

乍一聽這種病還沒什麼危害,就有點像老人家老了耍寶希望家人多和他一起玩一樣是吧?但是這種病有個升級版叫“代理型孟喬森綜合徵”就有點厲害了。同樣是希望獲得別人關注,但是方式令人髮指。通常患者會透過傷害別人,尤其是比較弱的孩子(包括自己的孩子)去獲得孩子和醫生們的關注。

英國曆史上就有一個兒科護士患有這種代理型孟喬森綜合徵。她故意給小孩注射一些會生病的藥物,然後去照顧這些小孩。這樣她就可以獲得孩子們的“仰慕”了。

據說現在兒科在問診過程中,醫生是需要排除母親患有這種代理型孟喬森綜合徵的心理疾病的,不然說什麼都是孩子他媽說的,遭殃的則是那個小孩。

認識生活中這罕見的四類人,才能理解和幫助他們

二,肢體完整性確認障礙

顧名思義,得了這個病的人就算是很健康還是希望被截肢。患者無法確認自己的手和腳,尤其是左手或左腳是屬於自己的。他們認為這一部分長在自己身上是多餘的。所以希望把他切掉,不想這多餘的部分長在自己身上。為什麼發病者通常是認為左邊的肢體或者器官是多餘的呢?醫生給出的答案是,患者的右腦的某些區域出現了認知障礙,所以才會導致人有這樣的想法。

其實七哥覺得我自己也有這種病,我總感覺肚腩上的脂肪不是我的…

認識生活中這罕見的四類人,才能理解和幫助他們

三,科塔爾症候群

科塔爾症候群用俗話講就是活死人病。患者明明在世,確會認為自己已經去世了。因此也不願吃飯,不願做任何在世者會正常去做的事情。或者換句話說,殭屍喜歡幹啥他們就跟著幹。所以此病也叫行屍綜合徵。

這種病最早是在1788年瑞士發現的。瑞士有個老太太很健康且意識清醒,但是偏偏和子女說自己已經往生了。當時的醫學技術無法解釋這種現象。要是放在我國,估計這事得編入鬼說學。

直到100年後1880年時有個叫科塔爾的法國心理學家首次確認了這種行為是一種心理疾病。而不是中邪什麼的。在那之後有類似行為的患者都統稱叫“科塔爾症候群”。這種病很罕見,自命名起到如今100多年來平均每年全球就出一位這樣的患者。病人都是不吃不喝最後如自己所願,往生了。

值得一提的是,這種心理疾病被很多醫生認為是一種嚴重的抑鬱症。因為科塔爾症候群患者和重度抑鬱症患者都是有自我否定,無價值感,無存在感的共同點。認為自己很輕,輕到不存在,即往生了。

認識生活中這罕見的四類人,才能理解和幫助他們

四,卡普格拉綜合徵

1923年一位法國的心理學家“卡普格拉”命名的這種病用通俗語言來講就是一種替身綜合徵。患者認為他的家人朋友甚至他自己都是替身,這些人只是長得像家人朋友和自己。

所以得了這種病的人都會離家出走。試想一想,如果我們家裡的人都是陌生人會不會很奇怪,甚至會感到有點不寒而慄?他們也不敢照鏡子,因為鏡子裡的人不是自己。

感覺患這個心理疾病的人還是挺可憐的,天天活得提心吊膽的。還好七哥我臉盲,看誰都一個樣。

好啦,今天的獵奇分享就到這。能看到文章的朋友都是有緣人,麻煩點個贊。因為平臺可能會判斷這篇文章不該由一個沒有醫學執照的作者發出來。但其實上面幾種學名的心理疾病隨便百度一下全名都是有詳細介紹的。感興趣的朋友可以再深入瞭解一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