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歷史中的因與果】刁鑽無益,讀呂不韋列傳

呂不韋者,陽翟大賈人也。往來販賤賣貴,家累千金。

呂不韋是陽翟(今河南府縣)這個地方的大商人,家累千金很富有。

秦昭王四十年,太子死。其四十二年,以其次子安國君為太子。安國君有子二十餘人。安國君有所甚愛姬,立以為正夫人,號曰華陽夫人。華陽夫人無子。安國君中男名子楚,子楚母曰夏姬,毋愛。子楚為秦質子於趙。秦數攻趙,趙不甚禮子楚。

子楚本名異人,後來從趙國還,呂不韋讓異人以楚服見王后華陽夫人,王后很高興,便說“我是楚人,你能理解體會我的心,我就收你為樣子,你就改名楚吧。”此段一是介紹了子楚當時的情況,他是安國君的中男,他的生母夏姬不受寵愛,後來子楚被送到趙國做質子(人質),當時因為秦數次攻打趙國,子楚在趙國也沒有被禮遇。二是介紹了當時秦太子安國君的正夫人華陽夫人沒有孩子這個情況。

子楚,秦諸庶孽孫,質於諸侯,車乘進用不饒,居處困,不得意。

孽孫,指非正室所生。本段說子楚當時日用缺乏,居處困窘,不得意。

呂不韋賈邯鄲,見而憐之,曰“此奇貨可居”。乃往見子楚,說曰:“吾能大子之門(光大門庭之意)。”子楚笑曰:“且自大君之門,而乃大吾門!”呂不韋曰:“子不知也,吾門待子門而大。”子楚心知所謂,乃引與坐,深語。呂不韋曰:“秦王老矣,安國君得為太子。竊聞安國君愛幸華陽夫人,華陽夫人無子,能立適嗣者獨華陽夫人耳。今子兄弟二十餘人,子又居中,不甚見幸(不受寵),久質諸侯。即大王薨(hōng,死去),安國君立為王,則子毋幾得與長子及諸子旦暮在前者爭為太子矣。(此段指子楚沒有什麼機會得太子之位)”子楚曰:“然。為之奈何?”

商人逐利,呂不韋視子楚為奇貨,可以賺得大利。

戰國策說:呂不韋在邯鄲經商,看見在趙國做人質的秦國王子異人,回去對父親說:“耕田的利潤有幾倍?”他的父親回答說;“十倍。”又問:“賣珠寶的利潤有幾倍?”父親回答說:“有百倍。“於是呂不韋說:“現在努力耕作,不一定飽食暖衣;現在定國立君,可使後世蒙受福澤,願意去做這件事。”

這時呂不韋把志向定在了定國立君,這也是其不同凡響之處。如果自己是呂不韋,會如何想,如何做呢?

呂不韋曰:“子貧,客於此,非有以奉獻於親及結賓客也。不韋雖貧,請以千金為子西遊,事安國君及華陽夫人,立子為適嗣(立你為太子)。”子楚乃頓首曰:“必如君策,請得分秦國與君共之。”

呂不韋出錢出力幫助子楚成為太子,子楚感激萬分,叩頭拜謝道:“如果實現了您的計劃,我願意分秦國的土地和您共享。”

呂不韋乃以五百金與子楚,為進用,結賓客;而復以五百金買奇物玩好,自奉而西遊秦,求見華陽夫人姊(姐),而皆以其物獻華陽夫人。因言子楚賢智,結諸侯賓客遍天下,常曰“楚也以夫人為天,日夜泣思太子及夫人”。夫人大喜。不韋因使其姊說夫人曰:“吾聞之,以色事人者,色衰而愛弛。今夫人事太子,甚愛而無子,不以此時蚤(通早)自結於諸子中賢孝者,舉立以為適而子之,夫在則重尊,夫百歲之後,所子者為王,終不失勢,此所謂一言而萬世之利也。不以繁華時樹本,即色衰愛弛後,雖欲開一語,尚可得乎?今子楚賢,而自知中男也,次不得為適,其母又不得幸,自附夫人,夫人誠以此時拔以為適,夫人則竟世有寵於秦矣。”

這一席話,說得夫人如夢初醒。

過程:

1、先求見夫人親近的姐姐(戰國策裡面記載的是其第陽泉君,不必糾結。)

2、送錢財禮物,提及子楚賢德智慧,又常常想念父親及夫人。此時夫人大喜。

3、進入正題,以利害勸說華陽夫人擁立子楚為太子。

弟子規裡面講“悅復諫”是很有道理的,要在人高興的時候勸諫,這裡讓華陽夫人高興也是呂不韋自己鋪墊出來的。做事情要自己去成就條件。

勸諫有理有據:憑藉年輕貌美取得寵愛,終會隨著年老色衰而失寵。夫人如今雖得寵但沒有孩子,現在需要在太子的兒子中結交一個有才能而孝順的人,幫助他立為繼承人,像親生兒子一樣對待他,以後自己立的兒子繼位為王,自己也不會失勢,這就是說一句話能得到萬世的好處。子楚正是合適的人選,他賢德(這是呂不韋說的),本身是中子,又作為質子在外,無勢力,母親又不得寵,幫他為太子必定對夫人感恩戴德,將來夫人永遠不會失寵。

華陽夫人以為然,承太子間,從容言子楚質於趙者絕賢,來往者皆稱譽之。乃因涕泣曰:“妾幸得充後宮,不幸無子,願得子楚立以為適嗣,以託妾身。”安國君許之,乃與夫人刻玉符,約以為適嗣(立其為繼承人)。安國君及夫人因厚饋遺子楚(送豐厚的禮物給子楚),而請呂不韋傅之(請呂不韋做他的老師),子楚以此名譽益盛於諸侯。

這件事就這樣辦成了。呂不韋不是真的因為子楚賢德,可以做好一國之君,造福百姓而幫他,而是因為奇貨可居,因為自己的私利而幫他。華陽夫人也是,她也不是為秦國以後能有個好國君而立子楚,她也是為了自己年老色衰的時候不失勢而幫立子楚。呂不韋說子楚賢,也沒見她考察考察,就對安國君說,子楚是少有的,不是一般的賢(絕賢)。

所以他們的精心算計,刁鑽經營,以後真的得到好處了嗎?往後看。

呂不韋取邯鄲諸姬絕好善舞者與居,知有身(懷孕)。子楚從不韋飲,見而說之(說通悅,指子楚見了這個女子非常喜歡),因起為壽(起來祝酒),請之(要這個女子)。呂不韋怒,念業已破家為子楚,欲以釣奇(釣取奇貨),乃遂獻其姬。姬自匿有身(隱瞞有身孕),至大期時,生子政。子楚遂立姬為夫人。

此事應是呂不韋謀劃好的,從前面的事件看,呂不韋善於觀人,他應該是知道子楚是好色之徒。

好色是因,結果連孩子都不是自己的,祖宗多年之基業,毀於他人之手,可嘆。

秦昭王五十年,使王齮(yǐ)圍邯鄲,急,趙欲殺子楚。子楚與呂不韋謀,行金六百斤予守者吏,得脫,亡赴秦軍(逃到秦軍),遂以得歸。趙欲殺子楚妻子,子楚夫人趙豪家女也,得匿(隱藏起來),以故母子竟得活。秦昭王五十六年,薨(hōng去世),太子安國君立為王,華陽夫人為王后,子楚為太子。趙亦奉子楚夫人及子政歸秦。

子楚,子楚夫人,子政都回到了秦國。其中也不不了呂不韋從中斡旋。子政就是秦始皇。

秦王立一年,薨,諡為孝文王。太子子楚代立,是為莊襄王。莊襄王所母華陽後為華陽太后,真母夏姬尊以為夏太后。莊襄王元年,以呂不韋為丞相,封為文信侯,食河南雒陽十萬戶。

呂不韋這筆買賣算是做成了,已經當上了丞相。

莊襄王即位三年,薨,太子政立為王,尊呂不韋為相國,號稱“仲父”。秦王年少,太后時時竊私通呂不韋。不韋家僮萬人。(家僮指家中的婢妾,男童。)

私通太后,家僮萬人,看出呂不韋窮奢極欲。且看他如何收場。

當是時,魏有信陵君,楚有春申君,趙有平原君,齊有孟嘗君,皆下士喜賓客以相傾。呂不韋以秦之強,羞不如,亦招致士,厚遇之,至食客三千人。是時諸侯多辯士,如荀卿之徒,著書布天下。呂不韋乃使其客人人著所聞,集論以為八覽、六論、十二紀,二十餘萬言。以為備天地萬物古今之事,號曰呂氏春秋。布咸陽市門,懸千金其上,延諸侯遊士賓客有能增損一字者予千金。

著書立說,得聞於天下。如果自己是呂不韋,當如此風光無限之時,會如何做?

始皇帝益壯,太后淫不止。呂不韋恐覺禍及己,乃私求大陰人嫪毐(lào ǎi)以為舍人,時縱倡樂,使毐以其陰關桐輪而行,令太后聞之,以啖太后。太后聞,果欲私得之。呂不韋乃進嫪毐,詐令人以腐罪告之。不韋又陰謂太后曰:“可事詐腐,則得給事中。”太后乃陰厚賜主腐者吏,詐論之,拔其鬚眉為宦者,遂得侍太后。太后私與通,絕愛之。有身,太后恐人知之,詐卜當避時,徙宮居雍。嫪毐常從,賞賜甚厚,事皆決於嫪毐。嫪毐家僮數千人,諸客求宦為嫪毐舍人千餘人。

呂不韋投太后所好,助其做荒淫之事。嫪毐也仗著得寵,養了數千家僮,看看他會有什麼結果?

母既不貞,子安得不流為暴虐?

始皇七年,莊襄王母夏太后薨。孝文王后曰華陽太后,與孝文王會葬壽陵。夏太后子莊襄王葬芷陽,故夏太后獨別葬杜東,曰“東望吾子,西望吾夫。後百年,旁當有萬家邑”(在百年之後,旁邊定會有個萬戶的城邑”)。

始皇九年,有告嫪毐實非宦者,常與太后私亂,生子二人,皆匿之。與太后謀曰“王即薨,以子為後”。於是秦王下吏治,具得情實,事連相國呂不韋。九月,夷(消滅 誅殺)嫪毐三族(父族、母族、妻族),殺太后所生兩子,而遂遷太后於雍。諸嫪毐舍人皆沒其家(沒收家產資物)而遷之蜀。王欲誅相國,為其奉先王功大,及賓客辯士為遊說者眾,王不忍致法。

嫪毐的下場,萬惡淫為首,切記。始皇帝欲殺呂不韋,子欲弒父,因果報應饒過誰。

秦王十年十月,免相國呂不韋。及齊人茅焦說秦王,秦王乃迎太后於雍,歸復咸陽,而出文信侯就國河南。

遣呂不韋往河南。一番謀劃,風光一時,終成一場空。

歲餘,諸侯賓客使者相望於道,請文信侯。秦王恐其為變,乃賜文信侯書曰:“君何功於秦?秦封君河南,食十萬戶。君何親於秦?號稱仲父。其與家屬徙處蜀!”呂不韋自度稍侵,恐誅,乃飲冘而死。秦王所加怒呂不韋、嫪毐皆已死,乃皆復歸嫪毐舍人遷蜀者。

呂不韋遷到河南後,各諸侯國的賓客使者絡繹不絕,前來問候呂不韋。太過張揚,終易招禍。始皇帝又發呂不韋一家發配到蜀地。最終呂不韋忍不了持續的迫害,心裡也一直充滿恐懼,索性就自殺了。這就是呂不韋的結局,其實從進獻嫪毐起,他已經表現出害怕恐懼了,但終究所行非正,最後也是因為嫪毐事件,開始失勢。

呂不韋本來想著奇貨可居,可以賺個千秋萬世,終究是逃不過因果迴圈,破壞他人基業者,怎麼可能保全自己的基業?

蔡東潘先生說:任君用盡千般計,到頭仍是一場空。看到此處,知道刁鑽無益。

始皇十九年,太后薨,諡為帝太后,與莊襄王會葬茝陽。

太史公曰:不韋及嫪毐貴,封號文信侯。人之告嫪毐,毐聞之。秦王驗左右,未發。上之雍郊,毐恐禍起,乃與黨謀,矯太后璽發卒以反蘄年宮。發吏攻毐,毐敗亡走,追斬之好畤,遂滅其宗。而呂不韋由此絀矣。孔子之所謂“聞”者,其呂子乎?

嫪毐事件後,呂不韋也由此被貶斥。孔子所說的“聞”,指的正是呂不韋這樣的人吧!

孔子所說的聞,摘錄一段《論語將要》(李炳南)

子張問:「士要怎樣才叫作達?」士,是讀書人。

「子曰:何哉,爾所謂達者。」孔子先反問子張說:「你所說的達,是何解釋。」

子張回答:「在邦必聞,在家必聞。」這是子張所解的達,即在邦國做事,一國之人必聞其名,在大夫之家做事,大夫全家之人必聞其名。鄭康成注:「言士之所在皆能有名譽。」

孔子說:「是聞也,非達也。」達與聞不同,孔子先指出子張所解的不是達,那只是聞。繼則說明何謂達,何謂聞。

「夫達也者」,達是通達,一個人要是通達的話,他的本質必然正直,而且好行義事,所以說:「質直而好義。」這是達的基本條件,如果沒有直心,又不好義,如何通達。此外,又要有「察言而觀色」的知人之明。察言是能察人言語而知人心意,觀色是能觀人顏色而知人之七情。這是瞭解他人心理的能力。一個自心通達的人必能通達他人之心。自知而又知人之後,即須「慮以下人」。慮,馬融注為志慮:「常有謙退之志,察言語,觀顏色,知其所欲,其志慮常欲以下人」。俞曲園群經平議考據,慮是無慮的簡省詞,無慮與大氐同義,大氐猶如大凡的意思,就是凡事都願居於人下之義。馬、俞二氏之釋可以並存。人人都有傲慢心,都想居於人上,果能居於人下,就是謙讓而不傲慢,然後無往而不通達。所以結語:「在邦必達,在家必達」。周易謙卦六爻皆吉,其故在此。

「夫聞也者」,聞是名聞,有道之人藏名或逃名,小人則爭名或沽名。孔子解釋達以後,再解釋聞。「色取仁」,外表採取仁,即是裝作仁人的樣子。「而行違」,然而行為不是仁人,恰與偽裝的表面相反。「居之不疑」,處在偽裝仁者的地位而不疑惑,自以為就是仁者,與人爭名奪利,還自以為是,於是求名沽名,到處都有名聞。所以結語:「在邦必聞,在家必聞。」一個讀書人不知不覺落到這個地步,太可悲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