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千上萬元的欠費告知單你見過麼?有人主動補繳有人不當回事兒

在省城街頭的一些咪錶停車位上,細心的市民會發現個別轎車的車窗上貼著一張或幾張欠費告知單,告知單是由太原市昕寶咪表泊車有限公司的收費員張貼,上面標有所停車輛欠費的金額和次數,少則幾十元,多則萬餘元。

成千上萬元的欠費告知單你見過麼?有人主動補繳有人不當回事兒

在省城體育北街一個咪表車位上的一輛轎車停車欠費221次,累計金額10683元;在省城橋頭街的一個咪表車位上,一輛轎車的車窗上貼了5張告知單,欠費26次,累計金額1380元……這到底怎麼回事?車輛停在咪表車位上,車主為何不刷卡交費?這些告知單背後,有人補繳費嗎?太原市昕寶咪表泊車有限公司如何應對欠費現象呢?連日來,記者對此進行了採訪。

道路兩側咪表車位

十餘輛轎車貼著欠費告知單

12月17日,記者來到省城體育北街時,看到道路兩側的咪表車位上停滿了轎車,在幾輛轎車的車窗上有張貼的告知單,轎車前擋風玻璃的雨刮器下也壓著一張告知單。

在兩份告知單上都寫著:××牌號駕駛員,貴車於11月21日7時30分,在體育北街咪表路段停車泊車時,未按太原市人民政府《關於實施靜態交通臨時停車(咪表)系統管理的通告》第4條規定打卡交納泊車費,此車停車欠費8次,累計金額327元,已被拍照上傳到欠費平臺。為維護咪表區域停車秩序,請聯絡咪表監督員,按《通告》和咪表系統管理相關規定交納泊車費。如逃欠停車費用,將納入不良記錄。記者看到,告知單上的欠費次數少則幾次,多則幾百次,欠費金額少則幾十元,多則萬餘元。在路段立著的機動車停放價格公示牌上,記者看到收費時間是9時至21時,收費標準是按半小時為計費單位,不足半小時按半小時計費,連續累計計時收費,每車位每半小時的收費標準是3元,新能源汽車免收停車費。“公司規定,只要發現沒有刷卡的車輛,我們就要拍照上傳。”在此路段的咪表管理員說,這條路上不交費的多是商戶和居民。不只在體育北街,在橋頭街的咪錶停車位上,記者在很多轎車的車窗上看到張貼著欠費告知單,有的車窗上的告知單是一張,有的已被張貼了很多張。

車主說法不一

有的說不合理有的說停車得交費

採訪時,不時有市民停下來,看一眼車窗上張貼的內容。“我以為是交警貼的罰單了,還心想停在車位上,怎麼還給貼上罰單,沒想到是欠費單。”市民張女士說。

在一輛黑色轎車的車窗上貼著3張告知單,3張告知單都已被撕掉一點,在其中一張上能清楚看到11月16日,此車停車欠費57次,累計金額1620元的字樣。隨後,記者聯絡到這位車主,他說自己在附近開店,以前省城體育北街都是免費停車,後來劃上車位也沒收費,現在才開始收費。“附近小區有時有空位,我就停進去,一小時一元,有時沒車位,我就停在咪表位上。一個小時6元的車費確實太高,確實負擔不起。”車主張先生說,1000多元的欠費也是一天天累計起來的,他現在也不知道要怎麼辦,也沒想過去補交欠費,他的一位朋友在雙塔西街那邊住,沒地方停車就停在咪表車位上,估計欠費也挺多的。對此,市民們的說法也是不一。有市民說,這裡是公共資源,劃上車位收費不合理。也有市民說,車位是統一規劃,車位上停了車就應該刷卡交費。還有市民說,在路邊亂停車會被貼罰單,有些人停在咪表車位上就是圖個放心,不交費說不過去。

咪表公司

不補繳的將採取法律措施

採訪中,也有市民疑問,車在咪表車位上,平時也有管理員在來回巡查,怎麼會出現欠費的情況?這些欠費是怎樣產生的?對此,咪表車位的管理員說,他們有上下班時間,有的車主是他們下班後停了車沒刷卡,有的車主停下車就走,他們雖然在路段上,但也沒攔住車主,還有就是“殭屍車”,停好幾個月都不動,車主也聯絡不到。按照每半小時收費3元的標準,一天的車費就有84元,一天天累積出來的欠費金額,會有不少。

就咪表欠費告知單一事,記者來到太原市昕寶咪表泊車有限公司,負責人宋豐萍在瞭解情況後告訴記者,因為他們沒有執法權,收費人員也挺難的。目前,省城正在建立文明城市,隨著道路改造,現在咪表車位也進入了一些小街巷。“小街巷周邊住戶比較多,停車難的問題尤其明顯,之前採取的鎖車措施影響不好,2018年7月份,公司推出咪表泊車APP,後臺有了大資料,這樣就可以儲存以往車輛欠費的情況。”宋豐萍說,今年7月份,公司決定採用貼告知單的形式來提醒車主停車欠費的情況,以此來進行溝通,但在這個過程中,工作人員有遇到不理解的,也有聯絡不到車主的。目前,欠費金額較大的一輛車欠款2萬餘元,他們後臺欠費的記錄高達49萬餘條,有的車有幾條欠費記錄,有的車有幾百條的欠費記錄。針對小街巷周邊常住戶停車難的情況,宋豐萍說,目前公司有包月卡,有不少車主辦理了這個業務。據瞭解,《太原市交通失信行為聯合懲戒辦法》將於2020年1月1日起施行,交通失信行為可能影響個人貸款、機動車保險費率等。“還是想提醒車主們,要配合收費人員工作。”宋豐萍說,對於欠費的車主,也有主動繳納費用的,這點讓他們感到很欣慰,但也有一些車主沒有行動,他們將會透過法律程式來維護權益。(記者徐麥麗 楊洲芬 實習生 張子悅)

宣告:轉載此文是出於傳遞更多資訊之目的。若有來源標註錯誤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權益,請作者持權屬證明與本網聯絡,我們將及時更正、刪除,謝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