順治24歲駕崩,卻先後納了24位后妃,其中三個董鄂氏妃子:一位早逝,一位殉葬,一位福壽綿長(一)

清朝的順治皇帝,雖然年僅24歲即駕崩,但他卻先後納了14位后妃,其中,有三位董鄂氏:一位是皇貴妃董鄂氏(即人們常說的董鄂妃);一位是貞妃董鄂氏;一位是寧愨妃董鄂氏。

皇貴妃董鄂氏——順治最寵愛的妃子

順治的第一位皇后博爾濟吉特氏是蒙古科爾沁郡王吳克善之女,也是順治生母孝莊皇太后的親侄女,由多爾袞做主定婚、聘娶,於順治八年(1651)被冊立為皇后。出於對多爾袞的厭惡和對母后包辦的婚姻的不滿,順治親政不久,皇后就被廢掉,降為靜妃,改居偏宮。

順治的第二位皇后,亦為博爾濟吉特氏,是廢后的侄女、孝莊皇太后的侄孫女、科爾沁貝勒綽爾濟之女。顯然,這位皇后仍體現了順治生母孝莊皇太后的意願。此時,在身體上、心理上、政治上都已趨於成熟的順治,有獨立的人格、有自己的主張、有著對真摯愛情的追求,一次又一次強加給他的婚姻,只是激起了他更大的反抗和更迫切地尋覓心上人的願望。順治對這第二位皇后,依舊沒有感情。

順治24歲駕崩,卻先後納了24位后妃,其中三個董鄂氏妃子:一位早逝,一位殉葬,一位福壽綿長(一)

董鄂妃畫像

不久,他找到了自己心愛的女人,她就是內大臣鄂碩之女董鄂氏。清代的后妃制度基本沿襲前朝的格局,只是名號,人數稍有變動。其製為“皇后居中宮;皇貴妃一,貴妃二,妃四,嬪六,貴人、常在、答應無定數,分居東、西十二宮”。順治十三年(1656)八月,董鄂氏被立為賢妃,三個多月後,順治以“敏慧端良、未有出董鄂氏之上者”為由,冊封董鄂氏為皇貴妃。後宮中嬪妃這樣的升遷速度,在歷史上十分罕見。如清末慈禧太后,於咸豐二年(1852)被選秀入宮,僅冊封為貴人,後來漸受寵,封懿嬪。咸豐六年(1856)三月,生下咸豐帝唯一的皇子載淳(即後來的同治帝)後,才母憑子貴進位懿妃,第二年,才立為懿貴妃,至此到頭,再未升遷。順治還為董鄂妃舉行了十分隆重的冊妃典禮,而按常規,皇帝只有在冊立皇后的大禮上,才會頒佈詔書大赦天下。順治十五年(1658),順治打算第二次廢后,改立董鄂氏為後,在遭到孝莊皇太后的堅決抵制及董鄂妃的極力勸阻後,才打消這一念頭。雖然沒有廢后,但在順治的心目中,身為皇貴妃的董鄂氏已然是後宮之主。

順治十四年(1657),董鄂氏為順治生下皇四子,欣喜若狂的順治,頒詔天下卻宣稱“此乃朕第一子”,為此祭告天地,接受群臣的朝賀,對這個孩子的待遇如同嫡出,大有冊封太子之意。然而不幸的是,三個月後這個孩子就夭折了。為安慰董鄂妃,順治追封這個連名字都沒來得及取的皇四子為“和碩榮親王”,在清朝宗室十二等封爵中為頭等爵位,並親筆寫下《皇清和碩榮親王壙志》,抒發對皇四子的寵愛和痛惜之情。不僅如此,順治還在京東薊縣的黃花山下,專為這位皇四子修建了一處榮親王園寢,添設守備一員、千總二員、守兵一百名巡護防守。

順治24歲駕崩,卻先後納了24位后妃,其中三個董鄂氏妃子:一位早逝,一位殉葬,一位福壽綿長(一)

董鄂妃劇照

董鄂妃本來就體弱多病,皇四子又百日而殤,這種打擊使得她一病不起,順治十七年(1660)八月,一代名妃、絕代佳人董鄂妃香消玉殞,病逝於東六宮之一的承乾宮,年僅22歲。順治哀痛至極,悲慟欲絕,以超常的喪禮來表達對董鄂妃的哀悼。董鄂妃死後第三天,順治諭禮部:“皇貴妃佐理內政有年,淑德彰聞,宮闈式化。倏爾薨逝,予心深為痛悼,宜追封為皇后。”禮部官員在擬定諡號時,“先擬四字”,被順治否定;增至六字、八字後,順治仍不同意,直到增加到十二字才透過,定諡為“孝獻莊和至德宣仁溫惠端敬皇后”。順治又命令上至親王,下至四品官,公主、命婦等齊集哭臨,哭聲不悲痛神情不傷心者就要受到懲治;還欲將太監、宮女30名悉行賜死,以免董鄂妃在地下無人侍奉,所幸的是,後被勸阻。順治十七年(1660)八月二十七日,董鄂妃的梓宮從皇宮奉移到景山觀德殿暫安,抬梓宮的都是滿洲八旗二、三品大臣。這在有清一代,不僅皇貴妃喪事中絕無僅有,就是皇帝、皇后喪事中也未見過。清制中,平時皇帝批奏章用硃筆,遇有國喪改用藍筆,過27天后,再用硃筆。而董鄂妃之喪,順治用藍筆批奏章,從八月到十二月,竟長達4個月之久。為了彰顯董鄂妃的賢德、美言、嘉行,順治令大臣撰寫“董鄂氏傳”,編寫“董鄂氏語錄”,又親自動筆,飽含深情地撰寫了長達四千多字的《孝獻皇后行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