長江已被入侵!非洲鯰魚侵入中國,一年繁殖4次,黃河也受威脅?

近年來,外來物種入侵的動靜越來越大,珠江、長江以及黃河等水域均存在不同程度的物種入侵。

據調查,在國際自然聯盟所公佈的100種具有威脅的外來物種中,中國就獨佔50多種,有30多個省級行政區均已被“入侵”,造成了巨大的經濟損失。在這當中,革鬍子鯰算是一種生命力頑強的“狠角色”,在長江、珠江已經定居、紮根,由南到北呈擴大態勢,甚至威脅到了黃河流域。

非洲鯰魚入侵長江

長江是我國第一大河,流域內一級支流有700多條,小型支流數以千計,中下游湖泊眾多,水網密佈,孕育出了我國著名的“魚米之鄉”。

長江已被入侵!非洲鯰魚侵入中國,一年繁殖4次,黃河也受威脅?

長江流域氣候適宜,生物資源豐富,僅發現的魚類就有400多種,被譽為中國的“淡水魚基因庫”。但複雜的生境也為外來物種的棲息鋪平了道路,人為引種則從中搭起了橋樑,進一步加劇了外來物種入侵的速度。

1981年,我國從非洲引入了一種鯰魚,學名為革鬍子鯰,俗稱埃及塘鯴、埃及鬍子鯰、非洲鯰魚等等。這種鯰魚和本土鯰魚不同,具有生長快、食性雜、體型大、適應力強等優勢,在高密度養殖下也不容易生病。

長江已被入侵!非洲鯰魚侵入中國,一年繁殖4次,黃河也受威脅?

對於追求高產量、高收入的養殖戶來說,革鬍子鯰是取代本土鯰魚的絕佳選擇,經濟效益更高,因此很快就在全國多個省份被引種、養殖。

非洲鯰魚絕對不是一個“省油的燈”。這種魚生活在河流、湖泊的底層,尤其喜歡蟄伏在黑暗洞穴中,晝伏夜出,跳躍能力強,以各種魚蝦、腐肉為食。缺少食物時,非洲鯰魚也會同類相殘,雌魚甚至還會吞下自己產下的魚卵。

更為誇張的是,非洲鯰魚的生長速度是本土鯰魚的5~6倍!在養殖條件下,當年年底就能育成上市,規格為2~3公斤。只需7~8個月時間,幼魚就能發育成熟,一年多次產卵,產卵量高達20~25萬枚,在鯰科魚類中處於上風。

長江已被入侵!非洲鯰魚侵入中國,一年繁殖4次,黃河也受威脅?

大量調查、報道均表明,

革鬍子鯰已廣泛侵入珠江水系,在部分江段已取代本土魚,變成了優勢物種

,野生種群已經難以控制。而在長江流域,上游的

宜賓段、秭歸段

以及下游的

安慶段

,也已被非洲鯰魚侵入,自然種群有擴大趨勢。

長江已被入侵!非洲鯰魚侵入中國,一年繁殖4次,黃河也受威脅?

至於非洲鯰魚究竟是何時侵入長江的,目前尚不明確。不過從調查來看,2005~2007年之前非洲鯰魚就已進入長江下游,入侵時間已有10多年,生態隱患不容小視!

非洲鯰魚為何被稱為“垃圾魚”?

一旦逃逸到了自然水域中,革鬍子鯰就“畫風突變”了,在很髒的汙水中也能正常存活。在下水道、汙水池中都曾發生過非洲鯰魚的目擊案例,不少媒體爭相報道,引起了很大的社會反響,非洲鯰魚也因此被扣上了“垃圾魚”的帽子。

以深圳市中北部的觀瀾河為例,該河屬於珠江流域的東江水系,汙染問題比較嚴重。早在上世紀90年代,觀瀾河部分支流的汙染就已經很突出了,水質長期處於劣V類狀態。在

坂田河、大浪河、龍華河

等支流,河水發黑發臭,氣味難聞,當地居民避之不及,是出了名的“臭水河”。

長江已被入侵!非洲鯰魚侵入中國,一年繁殖4次,黃河也受威脅?

然而,非洲鯰魚卻在觀瀾河意外地存活了下來,數量不在少數,當地有不少居民都曾釣獲過。有些釣友一個下午就能釣上20~30條,而且個頭大多在5~10斤左右。在珠江其他支流中,被捕獲非洲鯰魚還有更大的紀錄,從現場展示照片來看,有些鯰魚的體長已有1米多,幾乎有一人之高!

這種現象並不是個例,在印度的恆河中也普遍存在,而且更有說服力。

恆河是印度的“聖河”,但卻是世界上汙染最嚴重的六大河流之一,河水渾濁骯髒,工業和生活垃圾一度侵佔河道。當地還有水葬的傳統,尤其在疫病大流行時期,恆河岸邊每天都會火化大量屍體,死去的牲畜也被一併投入河中。

長江已被入侵!非洲鯰魚侵入中國,一年繁殖4次,黃河也受威脅?

這些屍體加劇了恆河的汙染,但同時也成為了恆河鱉、非洲鯰魚的食物來源。由於生活在恆河水中,非洲鯰魚不僅沒有被當成外來物種對待,反而還受到了印度居民的保護和餵養,成為了河裡的優勢物種。

非洲鯰魚之所以能適應惡劣的環境,和它的耐低氧能力密切相關。除了用鰓呼吸外,非洲鯰魚還能利用鰓上器、面板、腸道等輔助吸收氧氣,缺氧時可浮出水面直接吞嚥空氣。即便溶解氧低到0。12mg/L,非洲鯰魚也能夠正常存活,鯉科魚類對此只能望塵莫及!

一年繁殖4次,黃河或淪為“溫床”?

非洲鯰魚也並不是完全沒有弱點,溫度就是最大的限制條件。

非洲鯰魚原產自尼羅河流域,屬於熱帶物種,對低溫的忍耐能力並不強。引入到我國後,非洲鯰魚侷限在12~32℃的水溫中,喜溫怕寒的天性阻礙了該物種向西北、東北地區擴散。

長江已被入侵!非洲鯰魚侵入中國,一年繁殖4次,黃河也受威脅?

黃河跨越北緯35~40度,是外來物種入侵的敏感區,也是我國重點防控的關鍵水域。水利部黃河委員會的公開資料顯示:黃河流域年平均氣溫為零下4度~14℃,而且南高北低,東高西低,溫度跌破零下,這似乎不利於非洲鯰魚的建群。

但是在三門峽以下河段(尤其是河南、山東境內),

年平均氣溫穩定在12~14℃

,為全流域最高,整體符合非洲鯰魚的生長溫度。而實際調查也顯示,

從黃河小浪底大壩到黃河口的下游河段

,已經被非洲鯰魚成功侵入。

長江已被入侵!非洲鯰魚侵入中國,一年繁殖4次,黃河也受威脅?

黃河下游僅有三種鯰魚,其中蘭州鯰和黃河鯰都屬於本土物種,而非洲鯰魚則是外來物種。需要指出的是,從小浪底到黃河口全長超過1000km,下游河段河床淤積嚴重,比地面高出4~5米,被稱為“地上懸河”。這一河段泥沙含量多,水文環境惡劣,非洲鯰魚能在此成功定居也再一次證明了其頑強的生命力。

長江已被入侵!非洲鯰魚侵入中國,一年繁殖4次,黃河也受威脅?

非洲鯰魚一年可繁殖4次,繁殖週期不足一年,一旦在黃河流域氾濫,後果不堪設想。那麼,這一物種能否蔓延到黃河中游甚至是上游呢?目前來看,可能性還非常低,主要原因有以下幾點:

第一,小浪底大壩、三門峽大壩的阻隔。

目前的調查顯示,非洲鯰魚僅分佈在小浪底壩下河段,雖然上游部分河段的溫度也很適宜,但有了小浪底、三門峽兩座大壩的阻隔,下游的非洲鯰魚不可能透過障礙游到上游。

長江已被入侵!非洲鯰魚侵入中國,一年繁殖4次,黃河也受威脅?

三門峽大壩

第二,黃河泥沙含量大,調水調沙影響巨大。

自2002年以來,小浪底水庫的調水調沙已執行20年,每次調沙的使命就是將中游堆積的泥沙衝到下游。下游的泥沙因此劇增,泥沙顆粒粘附在鰓絲上導致魚類呼吸不暢,從而引發“流魚”現象,即便是鯰魚也會因缺氧而浮頭、暈厥甚至是死亡。

第三,繁殖期間的黃河水溫並不適宜。

在小浪底洩洪期間,下游水溫變低,魚類性腺發育、產卵繁殖受到了很大的影響。每逢洩洪排程,下游水溫只有10℃左右,非洲鯰魚無法繁殖,產卵地縮窄,擴張速度受到了很大抑制。

總之,黃河流域還應該再加強防控,長江流域也不能掉以輕心。若有釣獲,建議不要放生,以免對生態環境造成更壞的影響。

對於非洲鯰魚的入侵,您怎麼看?歡迎在評論區留言討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