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的萬科是一面鏡子

今天的萬科是一面鏡子

10月的最後一個交易日,萬科股價跌去近4。81%,收在18。21元,創下2016年以來的新低,而且還跌破了每股淨資產。這在攸克君的朋友圈裡帶來了某種不安,眾人關心的也是差不多的問題,地產優等生萬科怎麼了?

答案是三季報的業績表現。要麼是萬科一貫優等生的形象,抬高了市場投資者對萬科抵禦房地產大勢的預期,認為萬科本應“獨立於房地產大勢而存在”;要麼是已經習慣了萬科每逢市場調整之後份額增長,所以,當萬科的三季報披露了一系列下滑的資料之後,市場就顯得有點不能淡定了。

這些讓市場不能淡定的資料包括但不限於以下:歸屬於上市公司股東的淨利潤同比減少 23。3%、淨負債率上升至31。9%、毛利率同比下降5。4%等等。面對這些資料,攸克君想說的是,

今天的萬科就是一面鏡子,“照出”的就是當下房地產的現狀。而萬科這個三季報,也是測試房地產從業者“人格”和性格的測試表,有人只看到了悲觀,有人則看到了某種期望。

很多朋友在羅列萬科三季報中“出乎意料”的資料時,忽視了報表裡一個容易被忽視、卻很說明整體房地產市場環境的數字,那就是:

今天的萬科是一面鏡子

經營活動產生現金流淨額,這個資料前面是一個“大大的負號”,後面則是一個超過150%的幅度。它反映的就是,下半年以來,房地產按揭貸款額度匱乏之後,房地產企業經營性現金流也隨之大幅下滑。在一些房企那裡,經營性現金流的削減等不到體現出來,就直接爆雷了,外界只能看到的是債務危機或者兌付困局。

萬科三季報經營性現金流這個資料,不同於淨利潤、毛利率等,因為後兩者是需要在按照會計準則約束,經過一系列的轉結才能體現在財務報表上,因此,可能跨越了相應的財務週期,反映的是之前一段週期以內的狀況,但是,

經營生產活動現金流淨額,不存在結算標準等財務會計準則問題,其反映的基本上可以看做是“實時資料”。

上述報表中,-151。62%是萬科第三季度的同比降幅,而其1~3季度的降幅,則也高達96。3%,這非常直白地說明了信貸資源流入房地產市場的減少。萬科的三季度報表至少說明了一個問題,相比去年同期,房地產信貸的規模是在成倍的減少,連萬科都會有如此劇烈的表現,更何況其他房企呢?

今天央行公佈的《2021年三季度金融機構貸款投向統計報告》,也清楚地告訴了我們1-9月房地產貸款環比在大幅萎縮:

2021年三季度末,人民幣房地產貸款餘額51。4萬億元,同比增長7。6%,低於各項貸款增速4。3個百分點,比上季末增速低1。9個百分點;前三季度增加3。03萬億元,佔同期各項貸款增量的18。1%,佔比較上季末下降0。8個百分點,比上年全年水平低7。3個百分點。

2021年三季度末,房地產開發貸款餘額12。16萬億元,同比增長0。02%,增速比上季末低2。8個百分點。其中,保障性住房開發貸款餘額4。64萬億元,同比減少2%,降幅比上季末擴大0。5個百分點。個人住房貸款餘額37。37萬億元,同比增長11。3%,增速比上季末低1。7個百分點。

三季度環比二季度,下滑得相當厲害。寰球同此涼熱,萬科也不例外。

這一點要有所改觀,並不取決於開發商自己,這就是鬱亮曾經說,房地產也是靠天吃飯的原因。看到央行的資料,我們就明白了,為啥前陣子金融主官們齊刷刷出來穩定市場,穩定房地產開發貸款和個人按揭貸款的投放了。

至於是不是真的能有明顯改善,相信看看四季度的萬科季報這個科目的表現,就應該有比較準確的答案。

還有一個數據,也容易被忽視,如果說經營活動產生現金流淨額這個科目體現的是內部性的指標,另一個容易被忽視的指標就是外部性的。那就是:

報告期末普通股東總數,538874戶。這個科目,攸克君專門找出往期同一科目對比了一下,發現也是下降的。這個科目,中報的時候是57。11萬戶,7月簡報的時候,是56。6萬戶。對比下來,這個指標一路下降,這不是萬科不夠優秀,而是投資者對於房地產市場的判斷體現了某種程度上的悲觀。要知道,在過去相當長的一段時間裡,當很多人望著房價上漲而興嘆的時候,便會有人寬慰他,“買不起房,還買不起地產股麼?”

現在,這樣的日子一去不返。同期還有一個數據也能佐證,也就是,

在萬科三季度的基金持股比例中,數字也是下降的,

這非常說明外界對於房地產行業的價值判斷。

開發商的房子難賣,也經由萬科的三季報映射出來,具體到財務科目上,就是銷售費用的增加,這是不折不扣的成本。

這說明一個問題,合格客戶的增量已經不大了,所謂的“人口紅利”正在消失。在一線做銷售的朋友們恐怕都知道,如今找到併發掘一個客戶有多難,

連渠道手中的有效客戶都在變少。

而萬科原來在深圳開盤一般是不和渠道進行合作的,但是,在今年的市場情景下,一些新專案,也要和渠道合作。這還是萬科,其他房地產開發商在銷售成本上面對“客戶之難”,銷售費用的上升,以及由此對利潤形成的侵蝕,恐怕比萬科更難吧。

這是一個全行業性的問題,恰恰經由萬科三季報這面鏡子,映照出來。

只有懂得了這個,才會明白,淨利潤相關科目,全行業性的下降,也就是實屬正常了。

不過,萬科的三季報所起到的對映作用,並不止於當下,而還在於未來,這才是優等生慣有的價值所在。它至少能夠讓他人知道,好好做,努力做,你大概的上限在哪裡,或者至少知道從哪些方面來努力。

首先,是控制費用,在弱市情況下,這是一種能力。從三季報的報表上看,萬科除了銷售費用增加外,管理費用基本持平;財務費用還大幅下降,這可以說是回答了財務成本和財務健康度之間誰是因,誰是果的問題。

穩定、健康的財務表現,不止是風險控盤的問題,而且是實實在在地增加經營利潤。

這一點,請各家房企同業謹記,財務穩健,不止是“不作死”那麼簡單。

今天的萬科是一面鏡子

這就是說,不能靠天吃飯的時候,比的就是靠經營水平和專業能力,不能多掙錢,就要比比誰更能精細化管理。以前,房地產企業總是習慣於靠上規模、靠發展解決問題,現在,發展不能解決問題了,總結一句話就是:

房地產也到了“刀刃向內”,“向管理要效益”的時候了。

萬科三季報的鏡子裡,首先映照出了這個未來。

其次,負債率、負債率、負債率。萬科三季報中的負債率比上一期財報上升了,但仍還只有31。9%,這幾乎在內地房地產企業內是找不到的負債水平。但是,只看到這個還不夠,更重要的是債務結構,中長期債務佔70%以上,在手的現金,早已覆蓋短期負債了。這裡反過來又印證了攸克君前面提到的,是財務狀況的“一直健康”造就了合理的財務結構,而不是反之。試問,財務狀況不健康,誰願意給你低息融資呢?

說回來,這仍然是一個“內控”的問題,房地產企業大開大合習慣了,賭國運習慣了,滿腦子經濟週期,但真正“精於內控”的房地產企業並不多,

之後很長一段時間,房企要比的,都不是膽識,而是能力了。

最後,在萬科的三季報裡,還看到了另一種期待的可能,那就是

2017年前後拿的一些高價地,正在被消化,

在撐過了消化期後,這些高價地給利潤帶來的壓力,也將逐漸消逝,這總歸是一件好事。

是考驗膽量的時代更難,還是考驗能力的時代更難呢?活下去,並且活好,是大家共同的願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