淺談唐朝男性的服飾變革,衣著同現代男裝相似

“偽娘”文化如今才有?答案否定,早在南北朝時期,中原貴族的男性們就開始“娘化”,衣著華麗、濃妝豔舞、舉止嬌柔,堂堂男兒,卻比不上女兒身的“木蘭”。

如此之文化,最突出的特點就是服飾多樣,男女不分(一般認為是男性衣著女性服飾)。而此處正是對唐朝影響最深遠的地方,這不是正面的繼承意義,而是強烈的抵制和打壓。

淺談唐朝男性的服飾變革,衣著同現代男裝相似

剛建立唐朝,李淵就開始對服飾“下手”。武德七年(公元624年),他在隋朝舊制的基礎上頒佈新律令,即著名的“武德律”,內容倒不是重大的政治法令,只是關於服飾衣著的規定。

至此之後,唐朝男人的身份與身著的服飾相等,後來的幾次變革中,他們的衣著風格更是同現代男裝一樣簡約、實用。

一、

融合儒家思想,唐朝展開中國史上著名的第3次服飾變革

關於中國服飾(主要是漢族服飾或王朝服飾)的變革,著名服飾專家周錫保對此深有研究,認為歷史上共有5次大變化和革新。

第1次為戰國時期趙武靈王的“胡服騎射”。一切的變化,都與政治、戰爭甚至經濟有關。經此變革之後,趙國成無敵於天下,眾諸侯紛紛效仿。

淺談唐朝男性的服飾變革,衣著同現代男裝相似

第2次發生在魏晉南北朝時期,許多融入到漢族大家庭中的少數民族對服飾變革作出重大貢獻,一改漢朝時的傳統。理學家代表之一的朱熹承認說:“

今之公服,乃夷狄之戎服,自五胡之末流入中國

。”

第3次就是唐朝的服飾變革,經李淵頒佈“武德律”之後,朝廷的官服同儒家思想相結合,強調階級、等級、男女等的區別,將建立於夏商時期的漢服中的冠服制度推向更加豐富完善的新階段,對後世產生深遠影響。

因整個唐朝都採取開放政策,所以服飾改革之初,統治者就積極地吸納吐蕃、西域等地方的少數民族服飾元素,使“渾脫帽”、“時世妝”流行幾百年,讓中國出現第三次服飾變革。

最開放地追求的時候,“胡服胡帽”甚至成為唐朝貴族、平民等特別喜愛的東西。如《舊唐書·輿服志》記載:“

天寶初,貴族及士民好為胡服胡帽……太常樂尚胡曲,貴人御饌盡供胡食

。”

淺談唐朝男性的服飾變革,衣著同現代男裝相似

幾乎胡人的衣食住行,都成為唐朝貴族及平民追捧的物件。如此行為是“逆行倒施”或“歷史倒退”嗎?不是,若非人們追捧胡人的元素,唐朝服飾不可能變革,更不可能走向繁榮。

如此比較,到唐朝中後期,貴族們的服飾穿著似乎已經違背高祖李淵立下的規矩。

依照李淵的要求:天子共有14種服飾,其中的“大裘冕”最珍貴,只有在祭拜天神和地神的時候才穿;公卿貴胄的服飾只有兩種,一種是祭祀用的,另一種就是常服(包括工作服和生活日常手串)。

在面料、顏色等方面,唐朝官方也有規定。如《新唐書·車服志》記載:“

三品以上袍衫紫色,束金玉帶……

淺談唐朝男性的服飾變革,衣著同現代男裝相似

其實,衣服雖有等級,但不影響服飾發展過程中的“兼收幷蓄”。就算是服飾的顏色多樣,不同種類的服飾配用不同的顏色之後,同樣發揮著區分社會等級作用。

正因如此,就算是貴族們在唐朝中後期瘋狂追求胡人風格的裝扮,也不影響服飾的政治、社會等功能,不能說明這麼做就是違背李淵強調的東西。

二、

唐朝開放,但階級理念依然相當強烈

為體現皇權至尊的理念,皇太子、諸王公、公戚及後宮等的服飾不能同天子一樣。

《舊唐書 。 輿服志》記載:“其(皇帝)常服,赤黃袍衫,折上頭巾,九環帶,六合靴,皆起自魏、周,便於戎事。”

淺談唐朝男性的服飾變革,衣著同現代男裝相似

皇帝的服飾共分為兩大類,除特殊時節的龍袍以外,日常穿著基本上都是“常服”。隨著時間推移,唐朝皇帝的“赤黃袍衫”逐漸成為皇權象徵,士庶嚴禁穿著赤黃色服飾。

唐玄宗時,“赤黃色”代表皇權的理念已深入人心,安祿山稱帝的時候,穿的就是赤黃衫。後來,趙匡胤在陳橋兵變中的“黃袍加身”,所使用的服飾顏色正是早已準備好的赤黃衫。

不過,儘管到宋朝時期,除赤黃色的物件以外,平民和官宦是可以使用其他與黃色有關的物品的。

而就算是如此,用不同的顏色代表等級地位,已經在唐朝逐漸形成和走向成熟。

淺談唐朝男性的服飾變革,衣著同現代男裝相似

從現有的文物遺蹟及史料書籍記載來看,唐朝皇帝的祭服變化不大,繼承的是南北朝時期的傳統,服裝共分為衣下裳,面料均為綾羅,上衣的主要色調是黑色,下裳是纁(黃赤)色。

衣領部分也有講究,特稱“直領”,又叫做“方心曲領”,內部襯有半圓形硬領,使領子看起來筆直。

雖然美觀得到凸顯,不過感覺舒適度不夠,因此到李世民時,他就逐漸排斥穿著,一般只會在元日及冬至的朝會、大祭祀上使用,絕大部分的時間都在穿常服。

唐朝中晚期以前,官員們的公服(又稱從省服)受嚴格規定,在正式場合中都必須穿著。與皇帝華麗的祭服相比,公服顯得樸素一些,舒適程度也不高。

淺談唐朝男性的服飾變革,衣著同現代男裝相似

所以到唐文宗時期,他正式頒佈法令,改制傳統做法,宣佈改元登基時官員一律穿常服。

官員們在此的常服就比皇帝的樸素地更多,且規格和顏色各異,沒有形成統一。

總體而言,這種服飾主要是襴衫樣式,即唐朝歷史畫像中的“袍服”,特點為左右開衩、圓領右衽,衣袖可寬可窄。

襴衫的種類比較豐富,沒有襯裡的單衣叫做“衫”,用短衣為襯裡的叫“襦衫”,用過膝長衣為襯裡的稱“袍”。

淺談唐朝男性的服飾變革,衣著同現代男裝相似

這樣的講究,不是唐朝人異想天開地創造出來,而是繼承南北朝時期的傳統,以胡人服飾為基礎而創制,不僅唐朝的皇帝、官員和平民流行,宋朝也如此。所以朱熹才說:“

今之公服,乃夷狄之戎服……

就算是唐朝的服飾在胡人的基礎上發展而來,比之唐以前的歷朝歷代,可謂是一種大變革,不過儒家階級思想及階級劃分的烙印依然在,開放不等於平等。

但這種穩定的狀態沒有持續多久,經安史之亂以後,規則逐漸被打破。

三、

唐朝傳統服飾規則被打破,許多衣著同現代人相似

安史之亂爆發前,官員和平民之間的區別相當明瞭,各樣的服飾就猶如一道無形的牆一樣,將人們強行區分開來。

淺談唐朝男性的服飾變革,衣著同現代男裝相似

官員常服中的袍服,又被稱之為“橫襴袍”,前襟下襬處有一道名為“袍下加襴”的特殊拼縫,普通平民沒有,是平民與官員的重要區別之一。

材質和顏色上,“士(指即將上任的進士)服以白”、“庶人短褐”。這裡所謂的“短褐”,指的是普通老百姓穿的獸毛織成或麻布同獸毛混合編織的衣服。

明顯可以看出,一旦有人從“庶人”群體中出來,便可馬上享受官員一般的待遇,同庶人“撇清關係”。

唐朝時期的貧富差距已很明顯,很多人可以擺脫穿著“短褐”,不過官方明確規定,富貴人家可以在材質上得到突破,但顏色必須使用庶人的,如青黑、皂白、綠藍等。

淺談唐朝男性的服飾變革,衣著同現代男裝相似

此類的規定,雖然有利於統治,不過卻強行地將統治者和平民區分開來,讓社會矛盾越來越尖銳。

安史之亂後,群雄並起,讓唐朝在混亂之中走向衰亡。而混亂帶來的不僅僅是難以控制的“人禍”,還有傳統秩序被打破和新秩序的重組。

“散官”等在混亂以後日漸氾濫,朝堂中越來越多人穿著袍緋袍,“衣綠者甚少”,由李淵開創的“服飾制度”開始被他們打破。

可以說,除皇家專用的赭黃色之外,只有貴族才能使用的紫色、緋色等逐漸在民間流行開來,最後被普遍使用。

淺談唐朝男性的服飾變革,衣著同現代男裝相似

此外被打破的還有很多的東西。例如,唐高宗利用魚袋去作為區別五品以上官員的身份,不過後面卻變成官員們的裝飾物。

鞋子在唐朝的意義也非常不一般。當時的人們將之稱為“履”,材質一般為貴族的皮革、羅帛紋錦等和普通人家的草、藤、麻、葛。

皇帝的特權在腳上同樣得到體現,他們自始至終穿的都是“硬腳”,這是一種製作極為特殊的鞋子,中間用鐵線支撐,腳趾頭大前方往上翹。

但到唐朝晚期,割據四方的藩鎮勢力也開始使用硬腳,皇帝不再有能力去管控。

淺談唐朝男性的服飾變革,衣著同現代男裝相似

對於老百姓而言,用鞋子去裝飾自身,就如如畫蛇添足。工作中,鞋子的功能是護腳、加強摩擦力等;寒冷中,它又能使人們防止被凍傷。

也許正是安史之亂打破的秩序,才讓唐朝的服飾走向更高的繁榮階段。隨著階級性標誌被消除,越來越多的人可以享受裝扮自由。

據考古發現,唐朝中後期的很多男性服飾同現代男裝一樣簡約和實用,當時民間所流行的草鞋,也可以稱得上是如今“人字拖”的前身。

結語

在唐朝之後,中國分別經歷清朝和民國時期的兩次服飾變革,人們的衣著同以前已經出現完全不一樣的變化。此處必須提及的是,如今所說的“唐服”,並非是唐朝時期的服飾,而是清代以後形成的服飾風格。

圖片來源於網路,如有侵權,聯絡刪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