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甘嶺戰役中,美軍打了近200萬發炮彈,志願軍為何還能堅守陣地?

舉世聞名的上甘嶺戰役,是中國人民志願軍在偉大的抗美援朝戰爭中,於上甘嶺村附近的597。9高地和537。7高地北山進行的山地堅守防禦作戰。此次戰役,從1952年10月14日開始,經歷了爭奪表面陣地、退守坑道和決定性反擊三個階段,至11月25日結束,殘酷激烈的戰鬥整整持續了43天。

美軍為了拿下這兩個步兵連支撐點,先後投入3個師6萬餘人的兵力,向這塊僅有3。7平方公里的狹小陣地傾瀉了81毫米口徑以上各種炮彈197萬發,按面積計算,平均每平方公里落彈近50萬發;按時間計算,平均每天落彈4萬餘發。

如此的火力密度,在世界戰爭史上都是罕見的,面對美軍這種不計成本,不顧消耗的“範弗裡特炮擊量”,志願軍為什麼還能堅守陣地,並最終粉碎了敵人的攻勢,奪取了戰役全勝呢?

其關鍵因素就在於:志願軍形成了以坑道為骨幹的支撐點式的防禦體系!

上甘嶺戰役中,美軍打了近200萬發炮彈,志願軍為何還能堅守陣地?

由於有了坑道,在敵人佔領表面陣地之後,我軍立即退守坑道,堅持戰鬥,配合增援分隊不斷地實施反衝擊,以疲憊和消耗敵人,阻擊其繼續向縱深擴張,我軍因此爭取了時間,可以沿正面和從縱深廣泛地實施兵力兵器的機動,從而改變了戰役初期的不利態勢,併為決定性反擊創造了有利條件。

利用坑道進行防禦,主要是用來儲存有生力量,增強防禦的穩定性,而同敵人的戰鬥則是力爭在野戰工事進行,以便展開兵力、火力,大量殺傷敵人。當敵人進行炮火準備時,陣地上只留下觀察員監視敵人的行動,主要兵力則在坑道內隱蔽;當敵人炮火延伸發起衝擊時,防守分隊迅速由坑道進入陣地,抗擊敵人的進攻;當敵人被擊退時,依然要進行炮火急襲,準備繼續發起衝擊,我軍則迅速退入坑道,以防敵人火力殺傷,同時準備抗擊敵人下一次衝擊。

實戰經驗證明,退守坑道堅持戰鬥,一方面缺水缺糧缺彈缺氧氣,一方面遭到敵人的進攻、圍困和破壞,鬥爭環境是極其惡劣的,所面臨的困難是前所未有的。在這種嚴重情況下,志願軍堅守坑道的具體方法包括:

防守分隊在思想上必須具有高度的戰鬥積極性和頑強性,能夠忍受和克服種種困難,在行動上不斷以襲擊、阻擊消滅敵人,爭取主動,避免被動挨打;堅決扼守坑道口,粉碎敵人對坑道的圍困和破壞;兩翼和縱深部隊以火力保護坑道口,鄰近坑道互相支援,防止敵人接近破壞。

上甘嶺戰役中,美軍打了近200萬發炮彈,志願軍為何還能堅守陣地?

在組織上適時調整組織,建立以支部為核心的統一領導,以克服因人員不斷傷亡和補充,導致坑道內建制眾多、混亂的現象,並且激勵鬥志,及時克服畏難避戰情緒;上級指揮機關不斷向坑道內增加兵力,輸送物資,使得堅守坑道的分隊經常得到物質上的支援和精神上的鼓舞,從而保障戰鬥的勝利。

在艱苦卓絕的坑道鬥爭中,15軍45師134團8連堪稱模範。該連在敵人的重重包圍之下,堅守597。9高地1號陣地大坑道長達14個晝夜,每人每天只能吃兩到三個饅頭,經常得不到水喝,有時只能以尿解渴。因為坑道內容積有限,傷員增多,烈士遺體也堆積在坑道里,人員只能背靠背進行休息。坑道內空氣渾濁,血腥、汗臭、糞便味、火藥味交織在一起,令人呼吸困難。

上甘嶺戰役中,美軍打了近200萬發炮彈,志願軍為何還能堅守陣地?

但英雄的指戰員們以無比頑強的戰鬥意志,忍受上述種種困難,積極地和敵人戰鬥。在坑道內建立了以支部為核心的統一領導,整頓了組織,對保護坑道口,阻擊和襲擊敵人,搶救與照顧傷員都進行了明確分工。同時和縱深炮火密切協同,堅決打退了敵人對坑道的多次進攻。在兩個坑道口均被敵人打垮,只剩下10幾釐米直徑的小孔時,及時組織幹部戰士冒著敵人的炮火搶挖,付出37人傷亡的代價,用一晝夜的時間清除了障礙。

為了阻止敵人接近和破壞坑道口,該連在坑道口附近構築火器掩體,以交通壕和坑道相連線,以便發揚火力和機動兵力;在坑道口挖掘深坑,以防止敵人投擲炸藥包和手榴彈;在坑道口積極狙擊敵人,並派專人負責觀察敵人動向,一旦發現敵人接近,就用無線電和炮兵聯絡,引導炮兵火力射擊;入夜之後則派遣單兵或者戰鬥小組襲擾敵人,鄭白輝小組先後對敵人進行了10次襲擊,斃傷敵24人,自己無一傷亡。

上甘嶺戰役中,美軍打了近200萬發炮彈,志願軍為何還能堅守陣地?

上甘嶺戰役證明:以坑道為骨幹的支撐點式的防禦體系的穩定性是堅強的,依託坑道與敵人反覆爭奪頑強戰鬥的志願軍指戰員的軍事素養是優秀的。此役之後,志願軍完全掌握了正面戰場的主動權。敵人之所以再也不敢輕易向我軍發動大規模進攻,從軍事角度看,坑道防禦的不可摧毀性是最為主要的原因!經過上甘嶺這一仗,敵人是真正被志願軍打怕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