英明一世的秦穆公臨死前做了什麼事,導致秦國衰落近百年

說起秦穆公大家都知道,他是春秋時期秦國比較有作為的一位君主。他重用百里奚和蹇叔,對內大力發展農耕,提倡教化開化民智,對外東征晉國,擴疆土至河西,西伐狄戎稱霸西戎,擴疆土千里。成為春秋五霸之一。

英明一世的秦穆公臨死前做了什麼事,導致秦國衰落近百年

同時秦穆公也是一位比較有仁德的君主。

在晉國遇到旱災的時候,他覺得老百姓是無辜的,依然把糧食借給敵對的國家。

岐山野人把他的馬偷吃了之後,他說:“君子不以畜生產而傷人。”不但赦他們無罪,還賜他們酒喝。

在大將孟明一連三敗之後,並沒有處罰他,而是主動承認自己決策失誤,並繼續鼓勵他。

但是就是這樣一位看起來非常賢明的君王,卻在臨死前做了一件讓人非常不可思議的事情。

公元前621年,秦穆公逝世。在臨死前定下了77人殉葬,讓人意想不到的是竟然把當時的三位能臣奄息、仲行、針虎也列入了殉葬名單。就是這件事情,導致秦國在後續的近百年裡毫無作為,甚至還倒退了很多。

英明一世的秦穆公臨死前做了什麼事,導致秦國衰落近百年

那麼作為一個仁德愛民、求才若渴的君王,為何要自斷臂膀、自毀社稷呢?

筆者根據史料零星的記載大膽作如下推測。秦穆公主要是為了保證兒子能順利繼位,江山不被其他王室宗親或者其他人員篡奪。

在秦國曆史上有一段比較奇怪的事情,當年秦武公去世後,並沒有傳承給兒子,而是由他弟弟德公即位。德公去世後,傳給了長子宣公,宣公有九個兒子,卻把王位傳給了弟弟成公,成公也有七個兒子,卻也把王位傳給了弟弟穆公。

這裡面難道真的是擇賢而立嗎?史料上並沒有記載具體的緣由,但是歷史上能做到不立子嗣,另擇賢而立的可謂是鳳毛麟角,怎麼偏偏秦國在這段時間裡這麼頻繁。我們充分懷疑這裡面有臣強主弱、功高震主的因素,是不得已而為之的事情。

秦穆公是親身經歷過這些的,他深知其中的利害關係,也知道自己的兒子有幾斤幾兩。由此推測,穆公的殉葬名單並不老來糊塗,可能存在某些政治的因素。

英明一世的秦穆公臨死前做了什麼事,導致秦國衰落近百年

第一種可能,除了三位能臣外,還有其他能幹的宗室人員殉葬,只是史料沒有記載罷了。讓奄息、仲行、針虎三人殉葬只是為了掩人耳目而已。

第二種可能,當時的三位大臣權勢非常大,而且在百姓心中威望也很高,這點可以從史料中看出端倪。《史記》記載,奄息、仲行、針虎三人死後,秦人非常悲痛,並作《黃鳥》之詩哀唱。詩中有云:“如可贖兮,人百其身。”願意一百個人去贖其身替其死,可見威望有多高,如果秦穆公的兒子無能,想要江山異姓豈不易如反掌。

第三種可能,穆公的兩位兄弟宣公和成公是有很多兒子的,在穆公死的時候應該基本上是健在的。在這些公子當中可能有個別特別能幹的,或是在軍中擔任要職。同時和奄息、仲行、針虎他們比較說得來,相互走得比較近。或許在什麼時候,奄息、仲行、針虎他們明裡暗裡提示過穆公,為了江山社稷應該效仿先王,應該把王位傳給某位能幹的宗室公子。

穆公擔心在自己死後,他們會以效仿先王為由,推薦其他公子為王。如果他們內外一文一武合作,到時自己的兒子根本不可能是他們的對手。

在帝王心裡江山易人可比國家強大重要得多,寧可偏安一隅也要保證兒子能夠安穩繼承王位,所以必須把他們三人都殺掉,而殉葬卻是最好的理由。

英明一世的秦穆公臨死前做了什麼事,導致秦國衰落近百年

自古伴君如伴虎、無情最屬帝王家,在至高無上的權力面前,任何的犧牲都是微不足道的。

以上純屬個人推測,僅供各位看官茶餘飯後消遣之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