風起洛陽後續:武則天嚴防死守21年,緣何依舊慘敗於玄武門?

《風起洛陽》中,詠梅扮演的武則天頗有個性,不動聲色,不怒自威,任宵小之徒左衝右突,上竄下跳,穩坐釣魚臺,輕鬆化解了一場又一場陰謀。可是真實歷史上,武則天遠遠沒有這麼輕鬆,她使出渾身解數,嚴防死守25年,最終還是慘敗於玄武門,丟掉了武周江山。

這是為何?

風起洛陽後續:武則天嚴防死守21年,緣何依舊慘敗於玄武門?

(王姬飾演的武則天)

一、武則天為保權柄,嚴防死守了21年

公元683年12月,唐高宗李治離世,兒子李顯即位;李顯文弱,於是武則天的春天來了。先是臨朝稱制,將大唐權柄握在手中,不久又加冕稱帝。中國歷史進入武周時期。由於李唐子弟及眾多唐室功臣持續不斷地反抗武周,武則天從公元684年到公元705年21年間,常年處於神經緊張狀態,嚴防死守,手段用盡。

概括地講,武則天主要在三個方面動腦筋:

首先,以告密制度和酷吏制度相結合,欲盡除李唐宗室。公元684年,武則天平息徐敬業反叛後,開始鼓勵全國範圍內的民間告密,欲揪出潛在的反武勢力。並讓周興等人建立酷吏制度,透過誣陷與嚴刑逼供手段,逼得李氏子弟如李元嘉、李靈夔、李撰、李融等等皆自殺或被殺。

風起洛陽後續:武則天嚴防死守21年,緣何依舊慘敗於玄武門?

(劉曉慶飾演的武則天)

其次,文化造勢,編造女人做皇帝的合法性。武則天稱自己為“聖母”,令侄子武承嗣將“聖母臨人,永昌帝業”8字鑿在白石上,將石頭投入洛水中,再叫人打撈出來,造成上天讓她稱帝的假象。又叫部分大臣描繪並不存在的“鳳集上陽宮,赤雀見朝堂”的祥瑞景象。還建造所謂的“永珍神宮”用於禮佛,遣薛懷義等僧人在《大雲經》中做假,稱武則天的前身是天界之彌勒佛。

第三,不斷地打壓自己的親生兒子,防止親兒子奪位。在長子李弘猝死後,武則天狠心逼死次子李賢,又嚴密監視三子李顯和四子李旦。以至於李顯被迫在僻遠的房州生活了十四年,李旦一家則被關禁閉十幾年。

還有很多其它手段,不可盡述。

風起洛陽後續:武則天嚴防死守21年,緣何依舊慘敗於玄武門?

(老年武則天)

二、逃不掉的魔咒,武則天遭遇第二次“玄武門之變”

儘管武則天費盡心思,絞盡腦汁,然而稱帝十五年後,她自以為固若金湯的皇位還是被親兒子李顯奪去了。

公元705年,武則天病重在床,朝廷大事交由張易之、張昌宗兄弟掌管,二張飛揚跋扈,禍亂朝綱,惹百官憤怒。宰相張柬之決定殺二張,逼武則天退位,並徵得當時的太子李顯同意。

705年2月20日,張柬之等擁李反武大臣及李多祚等羽林軍首領齊聚紫微城北玄武門,太子李顯也來到玄武門。大家簇擁著李顯直逼武則天寢所迎仙宮,張易之、張昌宗一見李顯和張柬之,知事有不測,出來喝止,被羽林軍斬殺。武則天從床上驚起,環顧左右,全是敵人,萬般無奈之下只好讓位於李顯。李顯重登帝位,廢武周,歸李唐,歷史又走入正軌。

風起洛陽後續:武則天嚴防死守21年,緣何依舊慘敗於玄武門?

此次兵變,有人稱之為“第二次玄武門之變”。為什麼?因為與玄武門有莫大關係。

79年前,李世民在長安城玄武門發動兵變,改變了歷史走向。玄武門這道門由此引發關注,後來的皇帝都很注意派心腹守衛玄武門。武則天也很重視紫微城北門即玄武門的守衛,在玄武門安排了心腹,並派重兵把守,不料還是在玄武門發生了第二次兵變。只不過城市換了,由長安城換成了洛陽城。

為什麼玄武門總是發生兵變,連武則天這樣精明的人都難以倖免?一者,由於古代坐北朝南的傳統建築習慣,皇帝的寢所都挨著宮城北門(北門一般都叫玄武門),從北面進攻皇帝寢宮最為便捷,所以宮變往往從北城門開始。二者,武則天在705年病重,她那精明的大腦多數細胞都在昏睡。宰相張柬之策反了禁軍首領之一李多祚,李多祚又策反了玄武門一眾守衛,包括看門人,她並不知曉。所以玄武門不攻自破,神龍之變輕易成功。這豈非天意!

風起洛陽後續:武則天嚴防死守21年,緣何依舊慘敗於玄武門?

三、武則天失敗的深層次原因

那麼,武則天失敗是偶然的嗎?不,是必然的。

主要原因是李唐江山有很好的群眾基礎。大唐自李淵建立,天下一統,初顯崢嶸;李世民繼之,四境臣服,八方來朝,政治清明,經濟發展,百姓安居樂業,呈現貞觀盛況;唐高宗李治雖稍顯文弱,卻在文治武功上更進一步。當時之民眾,對於大唐有很高的認同感,多數以自己身為唐民而驕傲。這是李唐江山難得的群眾基礎。所以武則天“以周代唐”之後,很多百姓並不以為是新的朝代開始了,而是把“周”當成“唐”的延續,把武則天當成唐的媳婦看待,都認為唐還沒有死。

《資治通鑑》裡有一個故事。武則天第3子李顯,雖很孱弱,但其在民間非常有號召力。武則天徵兵打突厥時,武三思出面,應者寥寥,“募兵月餘不滿千人”;而李顯出面徵兵,應者雲集,幾天就達五萬之眾。可見人們都把李顯看作大唐之化身,這一股強大的民眾力量,武則天不得不考慮。

風起洛陽後續:武則天嚴防死守21年,緣何依舊慘敗於玄武門?

從武則天身邊的大臣看也是如此。武則天信任狄仁傑,狄仁傑卻堅決擁護李唐,要武則天還政於李唐。狄仁傑推薦張柬之做武則天的宰相,而張柬之也是堅決擁護李唐的。所以才發生了公元705年的“神龍之變”。

武則天失敗的第二個原因,是武氏子弟中缺乏像武則天這樣的繼承人。武則天當然可以一意孤行,將皇位傳給武氏子弟,可是傳位之後呢?武氏子弟保得住武周江山嗎?很難!

在武則天之後,武承嗣、武三思都是武氏子弟中佼佼者,但此二人胸襟、氣度與個人能力均遠遠不夠。武則天可以讓狄仁傑、張柬之這樣的能臣“心懷李唐”,卻又認認真真為武周朝做事,這一點幾人能做到?如果是武承嗣與武三思執掌天下,他們對狄仁傑、張柬之等人,可能就是一個字:殺。最終,當然是你殺我、我殺你,一起完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