聶政刺殺俠累,極有可能是助紂為虐,而非俠義之行

聶政是春秋戰國時期四大刺客之一,無論是在司馬遷的《史記》裡,還是在郭沫若的《棠棣之花》中,聶政都被塑造成“士為知己者死”的、有情有義的大俠客。但我認為,歷史上聶政受命於嚴仲子刺殺俠累,極有可能並非是俠義之行,而是一個助紂為虐的行為。

聶政刺殺俠累,極有可能是助紂為虐,而非俠義之行

聶政之所以能夠躋身春秋戰國四大刺客,是因為他成功刺殺了俠累。

韓烈侯在位初期,俠累被任命為國相。嚴仲子(嚴遂,濮陽人)與俠累原本“有惡”,現在又與俠累爭權,結果失敗,只好逃亡他國,並在各國物色能夠替自己報仇的人。

當時,聶政因殺人避仇,與母親、姐姐隱居在齊國,以屠宰為職業。

嚴仲子來到齊國,有人向他推薦了聶政,說聶政是勇士,可以替他報仇,殺死俠累。嚴仲子大喜,立刻準備厚禮去拜訪聶政。如此一來二往,嚴仲子便與聶政混熟了。

與聶政混熟之後,也摸清了聶政是個孝子。嚴仲子於是就備了豐盛的酒食來到聶政家,親自將酒食送到聶政母親面前表示孝敬,以收買聶政之心。其後,嚴仲子又捧上黃金一百鎰,上前孝敬聶政的母親。

聶政刺殺俠累,極有可能是助紂為虐,而非俠義之行

俗話說:“無事獻殷勤,非奸即盜。”又說:“吃人的嘴軟,拿人的手短。”聶政見嚴仲子無緣無故贈送如此大的厚禮,十分詫異,一再推辭不受。

嚴仲子於是避開旁人,說出了用意,請聶政去刺殺俠累,替自己報仇。聶政說:“我之所以降低志向,委屈自己在市井裡做屠夫,只是希望藉此奉養我的老母。老母還在世,我不敢為別人獻身。”嚴仲子再三請求,聶政終究不肯接受。嚴仲子最後只好在盡了賓主之禮後離開。

等到母親去世,喪服期滿後,聶政想起嚴仲子對自己的情義,便主動去找嚴仲子。嚴仲子於是派聶政去刺殺俠累。

公元前397年三月的某一天,俠累正端坐府中,身邊有許多護衛兵丁。聶政卻不管不顧,執劍一直衝上廳階,把俠累刺死。

刺殺俠累之後,聶政又將自己的麵皮劃破,挖出雙眼,剖腹自殺。他這樣做,是為了不讓人認出自己是誰,知道是誰派他來刺殺俠累的。

聶政刺殺俠累,極有可能是助紂為虐,而非俠義之行

韓國人把聶政的屍體放在集市中暴屍,並懸賞查詢,果然無人知曉。不料,聶政的姐姐聽說此事後,立刻前往韓國認領聶政的屍首,哭著說:“這是軹地深井裡的聶政啊!因為我還在,他就自毀面容以不連累我。我怎麼能怕殺身之禍,最終埋沒我弟弟的英名呢!”於是自盡,死在聶政的屍體旁邊。

這就是聶政刺殺俠累的整個過程。看過之後,我們也不禁為聶政那種“士為知己者死”的俠義情懷感到敬服。

不過,無論是司馬遷的《史記》還是其他的歷史材料,都沒有明確告訴我們,派聶政去刺殺俠累的嚴仲子,以及被聶政刺殺的俠累,到底是怎麼樣的人?

也就是說,如果俠累是一個為國為民的好人,而嚴仲子是一個喜歡爭權奪利、無惡不作的壞人,那麼,聶政替嚴仲子去刺殺俠累,雖然成全的自己“士為知己者死”的美名,實際上卻是害國害民、助紂為虐的行為。

這雖然只是個假設,卻並非沒有可能。因為多年之後,嚴仲子還故技重施,派人刺殺了韓國的另外一位國相韓廆。

聶政刺殺俠累,極有可能是助紂為虐,而非俠義之行

韓哀侯即位後,“以韓廆為相而愛嚴遂”(《資治通鑑》語),任命韓廆為國相,卻寵愛嚴仲子(嚴遂)。嚴仲子於是又與韓廆爭權奪利,極度仇恨韓廆。

公元前371年,嚴仲子派人在朝堂之上公然刺殺韓廆。韓廆逃到韓哀侯身邊,韓哀侯抱住他,刺客刺死韓廆,連帶韓哀侯也被刺殺。

一方面,依據歷史經驗,受到君侯寵愛的臣子,往往是那些善於阿諛奉承、搬弄是非的人。嚴仲子之所以能受韓烈侯、韓哀侯兩代國君寵愛,極有可能就是這類人。

另一方面,一個一再以刺殺這種骯髒卑鄙手段剪除政敵、排除異己的人,能是什麼好鳥?!嚴仲子派聶政刺殺俠累時還遮遮掩掩,到他刺殺韓廆時,已經是在朝堂上公然進行,並連帶著把韓哀侯也殺了,這絕不是好人所為。

由此可見,我們上述嚴仲子是壞人的假設,極有可能是真的。

已故的小說家金庸先生曾說:“俠之大者,為國為民。”聶政受命於嚴仲子去刺殺俠累,說到底只是為了報答嚴仲子的知遇之恩,而非為國為民,表面上看好像義薄雲天,有情有義,實則是善惡不辨、是非不分,極有可能是助紂為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