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48年,皇帝遇刺,皇后救駕,皇帝卻懷疑皇后才是兇手

01、皇宮刺駕

慶曆八年(1048年),對於宋仁宗來說,這年開了個好頭。

正月,讓大宋頭疼不已的西夏國主李元昊死於內亂,大宋少了一個勁敵;

閏正月,貝州王則之亂也被文彥博平定了。

雙喜臨門,宋仁宗很高興。

閏正月十五日,宋仁宗想張羅張羅,再過個元宵節,閏月也是月,一年過兩個元宵,挺爽的不是?

然而,宋仁宗剛起了個心思,就被正宮娘娘曹皇后勸止了。

“帝將以望夕再張燈,後諫止。”

曹皇后為什麼不同意過元宵?

或許是曹皇后怕王則餘黨趁機鬧事吧(王則此時還沒被處死);

又或許曹皇后像是有什麼預感,京城會有什麼亂子。

曹皇后的反常舉動,為這個正月蒙上一層陰影。

果然,宋仁宗馬上就捱了悶頭一棍。

1048年,皇帝遇刺,皇后救駕,皇帝卻懷疑皇后才是兇手

宋仁宗畫像

這年閏正月十八日,出事了。

這天,大宋皇宮內出現一個驚天刺殺案,刺殺物件不是別人,正是當朝天子宋仁宗趙禎!

於是,宋仁宗不經意間又創造了一個記錄,他成為宋朝三百多年間,唯一一個在皇宮內部被刺殺的皇帝。

關於這個案子,記載北宋歷史的編年體史書,《續資治通鑑長編》記載非常簡單:

“是夕,崇政殿親從官顏秀、郭逵、王勝、孫利等四人謀為變,殺軍校,劫兵仗,登延和殿屋,入至禁中,焚宮簾,斫傷內人臂。其三人為宿衛兵所誅,王勝走匿宮城北樓,經日乃得,而捕者即支分之,卒不知其始所謀。”

而在《宋史·慈聖光獻曹皇后列傳》中,這個案子有了一個主角,一個巾幗英雄閃耀登場,著實風光了一把。

《宋史·慈聖光獻曹皇后列傳》記載道:

“衛卒數人作亂,夜越屋叩寢殿。後方侍帝,聞變遽起。帝欲出,後閉閤擁持,趣呼都知王守中使引兵入。賊傷宮嬪殿下,聲徹帝所,宦者以乳嫗毆小女子紿奏,後叱之曰:“賊在近殺人,敢妄言耶!”後度賊必縱火,陰遣人挈水踵其後,果舉炬焚簾,水隨滅之。是夕,所遣宦侍,後皆親剪其髮,諭之曰:“明日行賞,用是為驗。”

故爭盡死力,賊即擒滅。閣內妾與卒亂當誅,祈哀幸姬,姬言之帝,貸其死。後具衣冠見,請論如法,曰:“不如是,無以肅清禁掖。”帝命坐,後不可,立請,移數刻,卒誅之。”

1048年,皇帝遇刺,皇后救駕,皇帝卻懷疑皇后才是兇手

《清平樂》曹皇后劇照

結合兩篇史料(長編後來補述部分和曹皇后差不多),刺駕過程是這樣的:

閏正月十八日晚上,崇政殿親從官顏秀、郭逵、王勝、孫利4個人,不知道吃錯了什麼藥,突然實施了這次精準刺殺。

他們先幹掉了軍校,搶了行刺的兵器,然後延合殿越牆而入,直奔宋仁宗寢宮內院。

他們快到大門時,才遇到了阻攔(阻攔的人不是侍衛,而是宮女和太監……)

這4人立即拔刀砍人,請注意,是砍人,不是殺人,他們只是把人給砍傷了(“傷內人臂”)。

然後,他們很從容地讓這些受傷的宮女太監發出了聲音。

這尖銳的聲音劃破夜空,驚醒臥床休息的宋仁宗。

宋仁宗一個激靈,翻身坐起,就想出去看看怎麼回事。

這時,他身邊的曹皇后卻緊緊抱住他,不讓他出去。

大宋開國數十年從來都沒有發生這麼聳人聽聞的事情,當時在場的左右的宮女和宦官都是神色驚慌。

而曹皇后卻很冷靜,一方面命令宮女和太監們將門鎖好,同時派她人去召王守忠帶兵進宮護駕。

然後宋仁宗就問,這是怎麼回事?外面有什麼動靜?

旁邊的宦官何承用,回答說,宮裡在責罰一個犯錯的小宮女,就是她發出的聲音,沒事。

曹皇后一聽就火了,說賊人已經衝到前面的殿裡殺人了,外面的情形萬分緊急,你這個時候還在撒謊,你要矇騙官家嗎?

這時候宋仁宗才知道,外面有人手持兵器,到處找自己,來一場親切友好的交流。

關鍵時刻,出身將門的曹皇后(曹皇后是北宋開國第一將曹彬的孫女),接管大權,鎮定自若地指揮平亂。

曹皇后猜測刺駕的兇手有可能會放火,引起更大的騷亂,渾水摸魚。

曹皇后趕緊叫人去準備水,隨時做好滅火的準備。

與此同時,曹皇后繼續有條不紊地指揮。

刺客畢竟人少,只要宋仁宗不自亂陣腳,就不會出大亂子。

果然,在曹皇后的指揮下,這次刺殺有驚無險的被平定了。

這時,宋仁宗最寵愛的嬪妃張美人驚慌失措地帶著入內副都知楊懷敏等人第一時間跑來給宋仁宗問安(這點很重要)。

行刺的四個兇手,顏秀、郭逵、孫利三人當場被殺,死得不能再死了。

剩下那個刺客王勝趁亂逃到了皇宮北城城樓,藏了一整天,直到第二天才被搜了出來。

可追兵二話不說,立即將其亂刃分屍,砍成一塊又一塊。

1048年,皇帝遇刺,皇后救駕,皇帝卻懷疑皇后才是兇手

《清平樂》曹皇后和宋仁宗劇照

02、疑竇叢生

一般來說,刺駕大案從發生到事後偵察、追責,會有三個步驟:

第一,刺殺過程分析;

第二,事後調查,調查原因,兇手、主謀、有無餘黨,餘黨是否清理完畢。

第三,事後處理,處理有關責任人,獎勵有關功臣。

這個案子之所以成為千古懸案,就在於這三個步驟都十分蹊蹺。

首先,這個刺駕案整個過程就十分玄乎。

挑幾個重點說說。

第一:這四個人為什麼要刺殺皇帝?

宋仁宗皇位穩固,沒有什麼皇位爭奪狗血劇,宋仁宗真嗝屁了,也找不到受益者。

整個行刺案看似沒有任何作案動機,彷彿憑空出現一般。

第二:在防備森嚴的皇宮,四個刺客突然發難,竟然殺到了皇帝寢宮門前,皇宮守衛形同虛設。

這大宋的皇帝也太好刺殺了吧。

好吧,這個可以說四個刺客武藝高強,而且對皇宮地形熟悉,有這個作案能力。

第三:這四個絕世高手,可能眼神不太好,刀法不熟練,刀砍向的部位也有些不對。

他們砍不是人的脖子,而是手臂。

大哥,有這麼玩刺殺的嗎?

第四:這四個傢伙,完成了一整套傷人放火的業務後,要花費多少時間?

這段時間內,宮中侍衛為什麼來得這麼慢?

第五,也是本案最大的疑點。

那個逃出去的王勝,是這些刺客中唯一的活口。

從他逃亡到被捕,中間裡有整整一天的時間。

這足夠讓宋仁宗以及有關人員下達了留活口的命令,除非王勝自殺,否則他必將被生擒,成為偵察此案的突破口。

可是這個唯一的活口,居然就這樣被追兵直接給砍死了!

追兵們還想不想知道刺駕案的來龍去脈?還想不想調查背後的主謀?

這究竟是追兵自作主張、一時不慎殺死了活口,還是他們得到某些人的授意,進行滅口?

這些疑點非常的詭異,誰也搞不清為什麼會有這麼多疑點。

接下來就該進入調查階段了。

1048年,皇帝遇刺,皇后救駕,皇帝卻懷疑皇后才是兇手

《清平樂》宋仁宗劇照

03、查還是不查?

大宋皇宮居然出現了開國以來第一次刺王殺駕案,訊息傳出,一片譁然。

宋仁宗趕緊召集兩府宰執(即東府中書省,長官是宰相同平章事,副長官是副相參知政事,西府樞密院,長官是樞密使,副長官是樞密副使)、臺諫言官,商討研究此案。

其實,當務之急就是要把背後的主謀給揪出來。

這樣的驚天大案難道還能不追究個徹底嗎?

答案是能!

樞密使夏竦莫名其妙地來了一句

“不可滋蔓,使反側者不安!”

不行,千萬別追究到底,刺激背後的兇手。

夏竦這話有意思。

首先夏竦承認還有反側者,也就是可能還有主謀,但是夏竦覺得現在我們不應該讓他們覺得不安。

我很想問夏竦,既然知道有反側者,你不是應該把他們都抓起來嗎?

怎麼,你想息事寧人,放過他們,你這是怕他們?

你居然要照顧謀反者的情緒?

你怎麼能保證這是他們最後一次刺殺?

你這是要養著他們,直到官家被成功他們幹掉?

換成被刺殺的是你,你會這麼淡定?

夏竦這話簡直就是滑天下之大稽,不知所謂,這更像是隨便找個藉口,為真正的主謀打掩護。

1048年,皇帝遇刺,皇后救駕,皇帝卻懷疑皇后才是兇手

《清平樂》夏竦劇照

夏竦的死對頭參知政事丁度一聽,當場怒斥道:

“宿衛有變,事關社稷,此而可忍,孰不可忍”。

丁度請求立即徹查,查他個水落石出。

應該來說,丁度的反應才是正常的。

刺駕案發生後,無論怎麼處理,應該有一個最基本的前提,就是保證皇帝陛下的生命安全!

不把主謀揪出來,此案不算完。

但夏竦依然堅持己見,兩人當場就吵了起來,一個說要,堅決地查,徹底地查;一個則反覆強調,不能再查了。

兩人從清晨一直爭論到中午,誰也說服不了誰,光比嗓門大了。

最後結果出來了,宋仁宗贊同丁度的意見,案子必須查。

同時他又考慮了夏竦的意見,案子不能擴大規模查,只能在宮中小範圍內查。

最後,宋仁宗又使出和稀泥大法,派侍御史宋禧入宮審理案件。

宋仁宗將這個案子定了性,堅決不許擴大規模查,只能在宮中小範圍內查。

宋禧入宮偵察此案後,非常頭疼,唯一的活口都死得不能再死了,這案子沒法查。

宋禧查了半天,根本查不出來誰是這樁案件的背後主謀。

宋禧只能訊問其他的值班衛士和宮內的宦官宮女,重溫一遍刺殺經過,然後追究一些人的失職責任,最後就此結案。

宋仁宗馬上命令宋禧起草結案報告,直接遞交給自己,並嚴令不得洩露出去。

至此,案件進入事後處理階段。

04、小範圍內處理

宋仁宗是個好人吶,這麼大的驚天大案,他居然決定在小範圍內處理。

他根據宋禧起草結案報告確定了事故責任人。

大宋皇宮由皇城司,入內都知司兩個機構雙重守護。

皇城司一般由勳貴指揮領導,入內都知司由太監指揮領導。

沒說的,行刺案一發生,這兩個機構的領導人就得背首鍋。

很好,責任很清晰,失職導致皇帝被刺殺,不說以死謝罪,怎麼著也得貶官了事。

很好處理的嘛。

此案最大的責任人有兩個人:

第一個是勾當皇城司、建寧軍留後楊景宗;

第二個是左藏庫副使、通州團練使、入內副都知楊懷敏(另一個入內副都知是鄧保吉,但他沒當班,跟他沒關係)。

其中侍衛代表楊景宗是宋仁宗養母楊太妃的堂兄弟,宋仁宗對他十分信任,寵渥有加。

他的處理結果是:貶為徐州觀察使、知濟州。

而太監代表楊懷敏是宋仁宗心腹大太監,地位很高,掌管皇宮守衛工作。

案發當晚,楊懷敏沒有在宋仁宗身邊,而是在張美人的宮裡。

事後,他第一時間帶著張美人來救駕。

他的處理結果是:降為文思使、賀州刺史。

然後就沒了,楊懷敏降官不降職,繼續擔任入內副都知。

史書解釋道,楊懷敏是樞密使夏竦的力保下,才之沒有降職被貶。

然而,樞密使是外臣,根本就沒有能力去保一個守衛皇宮失職的太監!

反正這個結果一出來,御史臺就炸了,御史臺不斷上書,要求嚴重處理楊懷敏,這些御史甚至指出活口王勝就是楊懷敏下令滅口。

楊懷敏嫌疑很大,斷不能輕易放過。

在御史臺的抨擊下,楊懷敏被貶到滑州。

這麼大的案子,有關責任人居然就這麼被輕輕放過了,事故責任人處理宣告結束。

接下來進入獎賞功臣階段。

05、獎賞功臣

宋仁宗很大度地重賞每一個救駕有功的宮女太監,唯有曹皇后被落下了。

看過官方記載的刺殺過程資料都能得出結論,最大的功臣是曹皇后。

可宋仁宗不這麼看,他把曹皇后給華麗麗地忽視了,他認為最大的功臣是張美人。

無論怎麼看,張美人和救駕有功四個字都不搭邊。

張美人比吃瓜觀眾唯一多的地方就是她在最後關頭給宋仁宗請安了。

可宋仁宗不管,他一直對身邊的人強調道:那晚真的危險,朕差點就被歹徒給害了。

幸虧有個大功臣救了朕,這個人就是我最愛的張妹妹。

宋仁宗親自在以宰相陳執中和樞密使夏竦為首的東西兩府宰執面前,肯定張美人的功勞,對曹皇后隻字不提。

“上語輔臣以宮廷之變,美人張氏有扈蹕功。”

1048年,皇帝遇刺,皇后救駕,皇帝卻懷疑皇后才是兇手

《清平樂》劇照

說著說著,宋仁宗感激涕零,淚水止不住地流。

宰執們一看,皇帝陛下都哭了,此時不哭,更待何時。

人生如戲,全靠演技,這個時候是飆演技的時候,

一場飆淚大戲就此上演。

但是光哭也不是個事啊,在場的宰執們都是人精,知道官家安排這場哭戲的目的,不就是想讓張美人做皇后嘛,多大點事,至於拉著我們一起飆眼淚嗎?

知道歸知道,卻沒人敢主動提這茬兒。

這個時候開口,要麼得罪曹皇后,要麼得罪張美人。

小學生才做選擇題。

在場的都是人精,哪能幹這傻事。

這個時候,裝傻充愣就是最明智的選擇!

06、故弄玄虛

就在這時,樞密使夏竦主動打破僵局,說了一句前言不搭後語的話:

“講求所以尊異之禮”。

這話說得很玄,直接翻譯的意思是:格外重視一個人就需要給他特別的禮儀。

看著好理解,實則大有深意,大家都聽不懂吧。

不要緊,當時在場大臣們也是一片沉默,知道的不說,不知道的瞎琢磨。

其實,夏竦這話是有典故的。

漢元帝建昭元年(公元前38年),漢元帝帶著一票後宮妃子在虎圈觀獸搏鬥。

大傢伙玩得正嗨,突然一頭熊突然衝出來,直奔漢元帝而去。

就在這生死危急關頭,婕妤馮媛(漢朝名將馮唐曾孫女,馮奉世之女,中山王劉興之母,漢平帝的祖母)挺身而出,擋在了漢元帝面前。

患難見真情,雖說馮媛也未必能救漢元帝,但這份情得領。

漢元帝感動得不行,對馮媛倍加敬重。

建昭二年(公元前37年),漢元帝晉封馮媛為昭儀,同時封劉興為信都王。

夏竦就是援引這個典故,想要為張美人晉升,甚至一步登天成為皇后。

因為夏竦就是張美人的朝堂盟友。

這個時候,宰相陳執中的意見至關重要。

1048年,皇帝遇刺,皇后救駕,皇帝卻懷疑皇后才是兇手

陳執中劇照

可陳執中是一個不學無術的官二代,夏竦的話他真沒聽懂。

而且,夏竦是他的死對頭,他不敢隨便接話。

他趕緊去諮詢翰林學士張方平。

張方平這人得說說。

張方平,字安道,南京應天府人(今河南商丘),張方平出生於景德四年(1007年),家庭十分貧寒,書都買不起,讀書只能靠借,他能成為文官,靠的是自己的超能力。

他曾經向別人借了《史記》《漢書》《後漢書》,這三本史書來讀,讀了十來天就還給別人。

然後他就全記住了。

這是天下奇才啊!

靠著這本事,景祐元年(1034年),張方平中茂才異等科,任校書郎、知崑山縣。

後來,他又考中宋朝最難考的制科,賢良方正科,被選拔升任為著作郎,通判睦州,從此步入仕途。

你以為他只會考試,只會讀書?

NO,他還通軍事,李元昊起兵攻打大宋那會,大宋朝廷大多數人都叫囂著出兵弄死這小子。

張方平卻認為李元昊不容小覷。

後來張方平又獻上《平戎十策》,主張屯兵河東路,輕裝直進,直攻西夏本土,攻其所必救。

這方法其實還不錯,但是沒被大宋採納。

張方平不僅通軍事,而且在經濟上也很有一手,擔任過三司使,搞經濟上成績也很不錯。

在外交上,他曾出使遼國,當時遼興宗讚譽他,“有臣如此,佳哉”。

而後他還當過開封知府,政績斐然,說張方平是一代名臣並不為過。

另外再多說一句,他和蘇軾關係非常好,後來三蘇入京考試,就是他給帶到的開封城。蘇軾將其比喻為孔融、諸葛亮那樣的人物。

而張方平和陳執中有一個共同點,都看夏竦不順眼,是夏竦的死對頭。

半吊子的陳執中不懂夏竦的意思,張方平懂!

他提醒陳執中道:張美人有沒有功勞還兩說呢,就算有,她也比不上馮婕妤。

馮婕妤都沒有因此馬上晉升,張美人更不行。

如果你答應了他,就等著被言官們罵得狗血淋頭吧。

陳執中終於反應過來,夏竦這是在給我挖坑啊。

陳執中思慮再三,決定當作沒聽懂,不去趟這趟渾水。

陳執中這個甩鍋的態度,讓宋仁宗非常不滿。

第二年,陳執中就被罷相了。

08、宮心計

案件進行到這,有人逐漸回過味來,搞了半天,原來宋仁宗是想借此案,廢了曹皇后,扶張美人上位。

終於,有人決定提前進行投資,試試水。

不久諫院副長官、同知諫院王贄突然上奏,指責曹皇后才是這件刺殺案的主謀。

曹皇后在救駕的時候表現太完美了,整個過程太有條不紊了,好像未卜先知一樣。

因為她就是幕後主使,一切都是她在自導自演!

這奏章一上,曹皇后由救駕大功臣變成了罪大惡極、處心積慮的陰謀家。

一旦曹皇后罪名被坐實,只有被廢一條路!

更尷尬的是,曹皇后沒法去解釋,這事越描越黑。

因此,面對王贄的惡毒指控,曹皇后沒有辯解,也沒有迴應。

而張美人聽說後,簡直樂壞了,這幫讀書人就是心眼多,她高興地說道:

“贄,我家諫官也!”

1048年,皇帝遇刺,皇后救駕,皇帝卻懷疑皇后才是兇手

《清平樂》張貴妃劇照

最耐人尋味的是宋仁宗的態度,他看到王贄奏章後,重賞王贄。

宋仁宗的這個態度無疑表明他是支援王贄的。

一時間,曹皇后風雨飄搖。

關鍵時刻,御史臺的御史們趕緊出動,力證曹皇后清白。

諫院和御史臺開始死掐。

於是,刺駕案演變成了曹張爭位的宮心計,最終

這出宮心計,影響了兩府宰執的任免。

四月三日,參知政事丁度被罷相(丁度罷相後,經宰相文彥博推薦,明鎬接任參知政事)。

五月二十四日,樞密使夏竦被御史扳倒,貶出京(夏竦被貶後,樞密使出缺,參知政事宋庠接任樞密使;樞密副使龐籍改任參知政事)。

至此,在這件刺殺案表現最積極的兩個宰執全部被貶。

但宮心計還沒完呢。

宋仁宗考慮到朝堂力保曹皇后的人太多,無故廢后,天下不服。

想一步到位,讓張美人成為皇后,還得從長計議。

這年十月十八日,宋仁宗晉封張美人為貴妃,為這件刺殺案畫了了一個句號。

09、眾說紛紜

回到這個刺殺案本身,可以肯定的是這四個刺客只是炮灰,背後還有主謀。

可誰才是主謀呢?

有人認為,背後主謀是王則信徒,這是王則之亂的延續。

可如果是這樣,王則的信徒是怎麼做到闖入皇宮,猶如入無人之境的?

而且,如果主謀王則信徒,宋仁宗和夏竦等人會選擇息事寧人,遮遮掩掩嗎?

還有人認為,王贄的指控屬實,就是曹皇后自導自演,她就是主謀。

她是想借這次救駕之功,穩固自己的皇后之位。

如果是這樣,對於曹皇后來說,只要她不犯錯,宋仁宗很難無過廢后。

多做多錯,少做少錯,

曹皇后又不是笨蛋,怎麼可能幹這種授人以柄的傻事,佈置刺駕,環節複雜,稍有差池,就是滅頂之災,這根本就是自尋死路。

曹皇后完全沒有必要這麼做。

還有人認為宋仁宗才是主謀,他處心積慮,謀劃一切,都是為了將張美人說成救駕大功臣,方便扶張美人上位。

但是,曹皇后居然鬼使神差地搶在張美人的前頭將救駕之功撈到手(很有可能是曹皇后提前得知訊息,來了出將計就計,螳螂捕蟬黃雀在後)。

因此,案件爆發後,宋仁宗一直不肯嚴查到底,因為一旦嚴查,遲早得露餡。

1048年,皇帝遇刺,皇后救駕,皇帝卻懷疑皇后才是兇手

宋仁宗畫像

至於哪種說法才是對的,由於缺乏資料,誰也搞不清楚,說服不了誰。

任何一個案子,摻雜了政治,永遠都扯不清。

皇宮是政治中心點,皇宮的水太深,真是讓人把持不住。

歷史就是一齣戲,戲裡的人,諱莫如深,想把秘密埋得深深;戲外的人,看不清真相,卻把眼睛瞪得圓圓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