孟德獻刀並非主動刺董,而是迫於無奈,卻把此人坑得不輕

“曹操獻刀”是大家都很熟悉的歷史典故,《三國演義》中的“反派逆賊”曹孟德,在前期也是一位忠臣義士,他曾隻身入相國府中刺殺董卓。其實深入分析羅貫中鋪設的背景,以及各方勢力盤根錯節的複雜關係後,能發現“刺董”事件並不是看上去如此簡單,而且曹操還趁機坑了別人一把,這到底是何種情況呢?

孟德獻刀並非主動刺董,而是迫於無奈,卻把此人坑得不輕

東漢末年大將軍何進,為了對付禍國殃民的“十常侍”,出昏招引狼入室,將西涼刺史董卓召來。請神容易送神難,十常侍伏誅後,董卓趁機把持朝政,他廢少帝,擁立獻帝劉協繼位。董卓挾天子以令諸侯,在朝中高位植入眾多親信,統攬兵權並毒殺太后,一時氣焰滔天無人能治,他將朝廷攪和的烏煙瘴氣,東漢群臣各個都欲除之而後快,但忌憚於董卓的實力,又都隱忍不發。

孟德獻刀並非主動刺董,而是迫於無奈,卻把此人坑得不輕

朝廷當時局勢下,司徒王允借過壽之機宴請群臣。雖是家宴,但眾人難免談及國事,此前一直隱忍的王允,痛快喝下數杯大酒之後痛哭流涕,並歷數董卓禍國殃民之罪行,群臣見此也都慷慨激昂附和陪哭,一時宴席之上群臣哀嚎,壽宴過成了追悼會。此時一聲不合時宜的大笑打破了氣氛,原來是曹操,哭有何用吾輩當自強,他當即表示王允如果將“七星寶刀”借於自己,就願意刺殺董卓解此危機。

孟德獻刀並非主動刺董,而是迫於無奈,卻把此人坑得不輕

《三國演義》中這段“刺董”前情的描寫很是生動,但是有幾大疑點。第一,曹操當時乃是董卓身邊的紅人,頗受董卓的信任,王司徒肯定對此也瞭然,但他不僅宴請了曹操,還在宴上大罵董卓,並支援曹操“刺董”,王司徒此舉意欲何為?第二,自古刺殺密謀,都要嚴格保密訊息,眾人在宴席上就一拍即合,要殺權勢滔天的董卓,難道不怕走漏訊息,導致事敗被殺嗎?第三,當時曹操已經贏得董卓的信任,有多種方法將其刺殺,為何要持刀砍殺,還偏偏借來王允的寶刀?

孟德獻刀並非主動刺董,而是迫於無奈,卻把此人坑得不輕

疑問先放在一邊,再觀曹操行刺過程。曹操來到董卓身邊,尋找機會拔刀欲砍,可董卓卻從銅鏡中看到曹操拔刀,連忙回身問曹操意欲何為,曹操神反應立即跪下說有寶刀獻上,董卓見此刀鋒利無比外觀霸氣果然非凡,就暫時打消了疑慮,等呂布回來點醒董卓後,曹操早已經逃命而去。在此能看出,曹操臨場反應奇快,以獻刀為名化解了一場危機。但是仔細分析一下當時情景,則發現幾大疑點。

孟德獻刀並非主動刺董,而是迫於無奈,卻把此人坑得不輕

首先,曹操當時已拔刀,距離董卓距離僅僅數步,保鏢呂布又不在左右,以曹操的本領,對上肥碩的翻身都難的董卓,將其砍死並非難事,但曹操卻未動手。其次,董卓察覺曹操拔刀後,曹操掩飾表情、下跪、獻刀一連串反應一氣呵成,莫非曹操真是三國“影帝”?這種反應速度顯然讓人過於驚訝。綜合上述重重疑團,我們不妨大膽推測,曹操與王允藉此事互相博弈。當時身居高位的王司徒,對董卓的種種的禍國殃民行為,一直沒有任何反抗跡象,在群臣激昂的情況下,又怎能服眾?

孟德獻刀並非主動刺董,而是迫於無奈,卻把此人坑得不輕

所以王允在壽宴上藉著酒力大罵董卓,以此向“反董派”表達自己並非苟圖衣食,袖手旁觀之輩,無論王允內心是否要反董,此時罵董卓都是為了自身的需要。並且王允當著董卓紅人曹操的面大罵,顯然是把曹操往絕路上逼,事後董卓若知曉曹操參加“罵董大會”,定要收拾將曹操這個“叛徒”,所以曹操只能被迫站隊刺殺董卓。曹操當即表示要刺殺董卓,並且指名要借來他司徒王允的寶刀行刺。

孟德獻刀並非主動刺董,而是迫於無奈,卻把此人坑得不輕

這裡我們可以推測,你先不仁,休怪我不義,坑我也要把你拉下水,而且曹操無論認為王允有沒有反董之心,就是要逼王允一把,在當時群情激昂的氣氛下,王允明顯不能拒絕曹操借刀。隨後曹操故意事敗暴露,並將寶刀留在董卓處,憑刀尋人並非難事,這時任你王允隱忍還是沒膽,都是跳進黃河也洗不清了,此時王允和董卓已經是你死我亡的地步。

曹操此舉就是要逼迫王允與董卓徹底翻臉,趁機剷除董卓這個逆賊。曹操這一把火也的確起到了作用,後來王允離間董卓呂布二人,借呂布除掉了董卓。因此在“刺董”一事上,並不是像觀眾看上去如此簡單,這背後是王允、曹操二人的精彩博弈。

【參考資料:《三國演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