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朝不稱帝而選擇稱王,其實是因為周人不敢稱帝

周部落興盛於周文王昌作首領的時候,他的統治使周部落勢力強盛,文王死,次子姬發即位,率兵會盟軍於孟津(今河南孟津),前11世紀,周武王率戎車三百,虎賁三千,甲士四萬五千與商朝七十萬軍隊大戰於牧野(今河南汲縣)。周軍大勝,紂王於鹿臺身被珠寶玉器自焚。商朝亡,因為周部落到古公亶父時遷居於周原,武王滅殷以後,就以“周”為朝代名,周朝立。周武王在灃河東岸又建鎬京,豐鎬二京隔水相望,有橋相連,並稱豐鎬城,即宗周。

周朝不稱帝而選擇稱王,其實是因為周人不敢稱帝

在滅商之前,周部落源自華夏(漢)民族,因為遭到戎、狄等遊牧部落的侵擾,周部落的首領古公亶父(亶dǎn)率領周人遷移到岐山(今陝西岐山縣東北)下的平原定居下來。生活於渭河流域(陝西關中地區),其始祖姬棄就是被稱為農神的“后稷”,《說文》雲“黃帝居姬水(一說是陝西關中中部武功縣一帶的漆水河,另一說位於陝西關中北部黃陵縣附近的沮河,兩河均是渭河的支流),以姬為氏,周人嗣其姓”,語言為上古漢語,文字採用的漢字字型為大篆。周朝行分封制,周王為“天下共主”。

說到為什麼周人不稱帝也不敢稱帝,那就要先來說一下商朝的政權和神權的體制。

周朝不稱帝而選擇稱王,其實是因為周人不敢稱帝

商人將自己的君主稱為帝,而不是像夏王朝一樣稱為後,這是和商王朝的祖宗一元神教有關。在商湯滅夏,建立商朝之後,集王權、神權於一身,既是君主,又是祭司,在滅夏之時,按《尚書》的說法,是打著天命大旗的。天命為什麼在商湯一邊,解釋起來有些費力。因而自商湯起,經不懈努力,終將原始的多神教改造成祖宗一元神宗教。

周朝不稱帝而選擇稱王,其實是因為周人不敢稱帝

商人尊崇自己的祖先帝夋,據現代人考證,帝夋即帝嚳,即三皇五帝中其一,在《史記·五帝本紀》列黃帝、顓頊、帝嚳、唐堯、虞舜為五帝。由於祖先是天帝,主管一切神靈,因而護佑商人便順理成章。而且,歷代商王死後,都要回到祖先身旁,‘’在帝左右‘’,成為溝通人間和上帝的橋樑和紐帶。因此,後代會象尊敬祖先一樣,將逝去的先王亦稱為帝。既然死後為神為帝,因此在人間的稱為便是帝——。

周朝不稱帝而選擇稱王,其實是因為周人不敢稱帝

在未滅商之前,周人稱商為‘’天邑商‘’、‘’天裔商‘’、‘’大邑商‘’,而滅商之後,亦稱之為‘’大邦商‘’、‘’大國‘’,而自稱‘’小邦‘’。

周王滅商後,因殷商人眾多,其‘’登名民三百六十夫,不顯亦不賓滅。‘’而徹夜難眠。《尚書》記載,周武王英年早逝,除戰爭創傷外,恐怕這憂心忡忡、苦悶煩躁亦是重要原因吧。因此,周人不可能、也沒能力把自己的祖先捧為天下共尊的上帝。再者,商王朝神權、王權的激烈的黨爭,亦使人對商王朝的祖宗一元神宗教的‘’神道設教‘’作用和效能不無懷疑。

周朝不稱帝而選擇稱王,其實是因為周人不敢稱帝

周人既不能、亦不肯重創此類宗教,故而只能居諸侯之王的位置,而不能稱帝。周王稱為天子是後世的事,至少在西周尚無此類證據。周王朝自大王亶父、王季歷、文王昌、周王發所延續下來的稱王的習慣,被其不自覺地用到了帝辛的身上,因而才出現商紂王、帝紂這些滑稽的稱謂。

周朝不稱帝而選擇稱王,其實是因為周人不敢稱帝

這就是周人不稱帝的原因,他們懼怕商朝那種神權與政權一體的制度,商朝的內部鬥爭多與這個制度有關,周人看到了商朝在這上面的不幸,因此不敢再使用這種制度了,轉而使用比較低層次的“王”來做為君主的稱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