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朝的都邑,為什麼從未遷往南方,都是在長安和洛陽?

自公元618年,唐朝新立定都長安開始,至公元907年,朱溫逼迫唐哀帝李柷禪位,歷時近三百年的風風雨雨,唐朝覆滅,走入了歷史歲月之中。

回顧唐朝,不管是國力鼎盛時的“萬國來朝”,還是末期的內憂外患,唐朝的統治中心始終在北方地區。當然,具體點就是長安與洛陽兩座城市,即使,有過數次皇帝外逃,但只要形勢好轉,皇帝們依然會選擇返回。

為何會如此呢?用一句話概括就是:前期沒精力,後期,朝臣反對,無法走。

在唐朝之前,是歷時僅僅37年的隋朝,這一過程看似是王朝更迭,其實是同一波人間的權力轉移。我們都知道,隋朝是由楊堅攫取北周帝位後建立的,而北周的根源來自北方的鮮卑人。

唐朝的都邑,為什麼從未遷往南方,都是在長安和洛陽?

編輯

搜圖

請點選輸入圖片描述(最多18字)

因此,北周的統治核心有著鮮明的遊牧部落特色:除了皇帝之外,另有勢力強大的部族(後成為朝臣)存在。因此,皇帝更像是一個聯盟首腦,而不是說一不二的至高皇權。

另外,南北朝時期,整個華夏大地盛行世家門閥,他們幾乎壟斷了王朝的高層職位。隨著鮮卑人南下中原,並接受漢化之後,經過整合形成了後來的關隴貴族集團。

而唐朝的建立者李淵本身就屬於這個圈子,因此,隋唐之間更像是華夏大地的統治權由楊家轉給了李家。對於,李淵來說,在唐朝建立後,考慮到隋朝都城為長安,為獲得其他人的支援,表明自己為正統,定都在了長安。

此外,還有另外的思量,也只有長安最適合定都。在當時唐朝尚未完成統一,關東地區軍閥割據,無法任意選取適合之地。

唐朝的都邑,為什麼從未遷往南方,都是在長安和洛陽?

編輯

搜圖

請點選輸入圖片描述(最多18字)

隨著,唐朝完成天下一統,天下初定後,又面臨突厥人的威脅,不得不集中有限的資源投入到對北方的進攻。歷代以來,農耕文明面對北方的遊牧民族基本以防守為主,但唐朝一改之前的策略,主動進攻。

只是,此舉看著非常爽快,卻也造成了極大的資源消耗。這就導致唐朝前期,即使想遷徙都城,並無人力、財力支援。之後,當唐朝解決外部威脅後,再也無力遷都了,畢竟,滿朝大臣基本都在長安定居,其龐大的關係網路,決定了他們無意支援遷都。

而此時,唯一困擾長安的問題,便是糧食了。因為,隨著唐朝的發展,曾經繁華的長安變得更為龐大,人口過百萬,對於農業社會來說,即使如華夏大地,要供養如此龐大的人口也只能盡全國之力。

當時,長安城集關中、華北兩大農業產區,也依然難以解決這個問題。為此,不得不依賴南方的支援,恰好當時的大運河早已完工,作為大運河的中心節點洛陽,成為了唐朝統治者的首選。

這也是為何,終唐一朝,皇帝們經常攜家帶口地往洛陽跑的原因:長安糧食不夠吃,皇帝需要來洛陽吃飯。

唐朝的都邑,為什麼從未遷往南方,都是在長安和洛陽?

編輯

搜圖

請點選輸入圖片描述(最多18字)

在唐朝衰落之後,各地軍閥割據,即使唐朝統治者想更換都城,也難以獲得各地節度使的同意。畢竟,都城遷徙是一個龐大的工作,尤其是涉及到都城守衛,更不可能允許忠於皇帝的軍隊進入自己的區域。

所以,直到唐滅亡,其都城一直在長安、洛陽,並未再變動。

感謝各位的關注支援,歡迎點贊、評論與轉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