光武帝的勤儉愛民——《洛陽都城史話·東漢卷》之十三

光武帝的勤儉愛民——《洛陽都城史話·東漢卷》之十三

光武帝劉秀出身平民,對民間疾苦有比較深刻的認識,因此,他在即位以後始終能把民生疾苦放在心上。光武帝當上皇帝以後,並沒有改變自己勤儉的本色,從不奢華放縱。他曾下令要求宮中不接受各地進獻的珍饈美味。他還把遠方外國進獻的名馬寶劍賞賜給將士。西漢從漢武帝以後,皇帝的後宮嬪妃一度多達數千人,除皇后以外,還有婕妤、榮華等十四個等級。光武帝劉秀即位後,僅保留了皇后、貴人、美人、宮人、采女等幾個級別,而且後宮的待遇大幅度減省。

光武帝的勤儉愛民——《洛陽都城史話·東漢卷》之十三

西漢的皇帝往往厚葬,等到赤眉軍進入長安以後,帝陵都遭到發掘。劉秀認識到厚藏多亡的道理,下令自己的陵墓一定要簡約,不要起高大的墳墓,不要陪葬金銀珠寶。在劉秀的影響下,東漢的帝陵都比較簡單,以至於千年以下,很多東漢帝陵在地面上都找不到明顯的痕跡了。

對於臣下的阿諛奉承,光武帝劉秀也能保持比較清醒的頭腦。他一再拒絕將地方上報告的所謂“祥瑞”載入史書,多次稱自己“德薄”。後來有臣子向他提出建議,由於他中興了漢家天下,天下太平,萬民稱頌,應該到泰山舉行封禪(shàn)大典(古代帝王向昊天上帝彙報自己治理國家的成功,奔赴泰山,在山上築壇祭天稱為“封”;在泰山旁的梁甫山祭地稱為“禪”),則被他堅決地拒絕了。他說:“即位三十年,百姓怨氣滿腹,吾誰欺?欺天乎?”(《後漢書》第3161頁)雖說兩年後出於宣揚政權合法性的需要,光武帝還是到泰山舉行了封禪,但他能有那樣清醒的頭腦,也是難能可貴的。

光武帝的勤儉愛民——《洛陽都城史話·東漢卷》之十三

光武帝的勤政,在中國古代帝王中也堪稱楷模。《後漢書·光武帝紀》記載說,他每天很早就上朝,一直到下午才結束。然後就召見公卿大臣們研究問題,探討儒家經典,往往到深夜。皇太子看到父親如此勤勞,就勸說道:“陛下有大禹商湯的聖明,但是卻失去了養生之福。希望陛下注意休息,適當調節。”光武帝的回答是:“我自樂此,不為疲也。”(《後漢書》第85頁)這就是成語“樂此不疲”的由來。

光武帝的勤儉愛民——《洛陽都城史話·東漢卷》之十三

光武帝也能容忍別人對他的冒犯。前面我們已經講過“強項令”董宣、城門候郅惲等人對光武帝的頂撞。

光武帝劉秀在位期間,也能約束皇親國戚,不放縱他們為非作歹。當時司隸校尉鮑永、都從事官鮑恢都是性格剛直,對豪強毫不忌憚。他們曾經彈劾劉秀的叔父劉良,他們認為劉良呵斥京官是“大不敬”的行為。對此,劉秀不僅沒怪罪,反而藉機告誡權貴要約束自己。

光武帝的勤儉愛民——《洛陽都城史話·東漢卷》之十三

光武帝劉秀在兩漢之際,採取了適當的戰略戰術,使得分崩離析的天下再度迴歸一統。建國後,在政治、經濟領域內採取了一系列卓有成效的改革措施,推進了社會的前進。到建武后期,社會經濟各方面都呈現出蒸蒸日上的局面,史稱“光武中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