君叫臣死時,為何有的古代將領可以成功造反,有的卻甘願被殺?

君叫臣死時,為何有的古代將領可以成功造反,有的卻甘願被殺?

作者|冷研作者團隊-九魚亭

字數:2728,閱讀時間:約5分鐘

編者按:在封建專制王朝,將領、謀臣起兵造反的大有人在,好比董卓亂漢、司馬氏篡魏、李淵反隋建唐等等,這一類將領,都是主動發起的反叛,換言之,他們的生命並沒有受到太多威脅。除此之外,還有另一種將領,出於種種原因,他們的生命遭受威脅,然而,他們的做法卻截然不用,有的將領被迫起兵反攻朝廷,而有的將領則甘願受死,也絕不會造反,這其中的原因何在?

兵權在沒在手中?

古代武將如果想要起兵造反,最根本的一點就是兵權,倘若沒有兵,即使武將有再大的本事,也會一事無成。

在大統一王朝或者相對穩定的政治環境下,將領統兵出征會有著種種限制,一般情況下,都是中央制定出兵決策,然後調兵派給將領,將領符合要求,再率軍出征。待到戰爭結束,將領必須將兵權交於朝廷,士兵再各自回到原來的位置。倘若將領出兵在外,其手中便握有實權,而如果將領回到了京城,可能手中連半個兵都沒有。

君叫臣死時,為何有的古代將領可以成功造反,有的卻甘願被殺?

藍玉是朱元璋手下大將,其統兵能力不亞於明初任何一位名將,公元1388年,藍玉在捕魚兒海之戰中大敗北元殘餘勢力,為大明立下赫赫戰功。

原來,朱元璋是想藍玉留給朱標的,可是朱標在1392年突然去世,這讓朱元璋悲痛欲絕,也讓其性情大變。加之藍玉還經常囂張跋扈。隨即,朱元璋生出了殺掉藍玉的想法。

儘管藍玉有些居功自傲,還經常對自己官爵有所不滿,但事實上,藍玉並沒有造反的想法,即便是他真有其他想法,他手中也沒有兵權,因為他被殺的時候不是戰時。史料記載“征伐則命將充總兵官,調衛所軍領之,既旋則將上所佩印,官軍各回衛所。”在洪武年間,按照衛所制度,將領出徵時候帶上衛所計程車兵,等到打完仗,再交還印信,士兵各回衛所,所以,縱使藍玉有造反的想法,他手中也沒有兵,造反根本可不能。

君叫臣死時,為何有的古代將領可以成功造反,有的卻甘願被殺?

除此之外,藍玉當時已經位極人臣,而他原本就是以太子的班底培養的,他也沒有造反的理由。

我們再來看看後周太祖郭威,後漢劉知遠在位的時候,郭威受到重用,拜為樞密副使,也是位極人臣,郭威帶兵也很有一套,在進攻李守貞之時,為了降低成本,郭威足足圍了一年,才將其擊潰。與此同時,由於五代的特殊環境,戰爭頻繁,將領和士卒的關係很近,在常年帶兵的同時,郭威在軍中的威信也是極高。

劉知遠死後,劉承祐即位,劉承祐沒有什麼高超的馭人手段,即位的時候年齡也不大,他根本無法掌控時局,可是,由於郭威權力太大,為了防止皇權旁落,劉承祐就想要處死郭威,收回兵權。史料記載“是冬,契丹寇邊,威以樞密使北伐,至魏州,契丹遁。三年二月,師還。四月,拜威鄴都留守、天雄軍節度使,仍以樞密使之鎮。”

君叫臣死時,為何有的古代將領可以成功造反,有的卻甘願被殺?

是時,郭威統兵在外,在解決了契丹的侵擾之後,統兵鎮守在魏州。換言之,當時郭威不僅手握重兵,而且出兵在外,這就讓劉承祐很難掌控。

劉承祐要殺郭威,郭威很快就得知了訊息。郭威並沒有對不起後漢,反而要無辜被殺,以郭威的秉性,自然不會坐以待斃。於是,他起兵直接反攻開封,從而改朝換代。排除個人想法,郭威手中有兵權,就有反叛的可能,而藍玉手中沒有兵,被殺就成了無法改變的事實。

將領對君主的忠誠度

在封建王朝,忠君就是愛國,在生命受到威脅之時,還有一些將領選擇慷慨赴死、忠於國家,即便其手中有兵權,也不會反抗,這其中代表人物就是蒙恬、于謙。

秦始皇死後,李斯和趙高篡改遺詔,將胡亥立為接班人,既然已經決定改立胡亥,那麼就必須除掉扶蘇,雖說秦始皇沒有明確提出扶蘇是法定繼承人,但扶蘇也是有資格即位的。

當時,對李斯、趙高威脅最大的就是蒙恬,因為蒙恬手握三十萬大軍駐守上郡,而扶蘇同樣在上郡輔助治軍。換言之,如果蒙恬幫助扶蘇重整乾坤,廢掉李斯和趙高,這天下就是扶蘇的。

君叫臣死時,為何有的古代將領可以成功造反,有的卻甘願被殺?

可惜,趙高對秦始皇的死秘不發喪,還以秦始皇的口吻命扶蘇、蒙恬自殺,扶蘇不知是趙高陰謀,自殺身亡。蒙恬對賜死詔書心存懷疑,請求復訴,同時,當時就算蒙恬有反叛之心,但也會由於軍制所限難以施展。不久之後,蒙恬也被迫自殺身亡。在死前,蒙恬是這麼說的:“今臣將兵三十餘萬,身雖囚繫,其勢足以倍畔,然自知必死而守義者,不敢辱先人之教,以不忘先主也。”

北京保衛戰的于謙我們都很熟悉,他在國家危難之時挺身而出,挽救了大明王朝的命運。北京保衛戰之時,于謙組建團營,統一指揮,是時,于謙于軍政大權於一身,所有命令都有他一人發出,中央軍隊幾乎全由其一人指揮,權力大到足以廢立皇帝。

君叫臣死時,為何有的古代將領可以成功造反,有的卻甘願被殺?

在北京保衛戰勝利後,于謙的威望達到頂點。然而,于謙忠於社稷與堅持士大夫的操守,在奪門之變中選擇了沉默,在明英宗判其死刑後,也毫無怨言。

蒙恬和于謙並非沒有反叛的能力,不過,他們為了心中的道義,不想也不願意被背叛國家,所以,他們死得不明不白。

殺人的手段有所區別

之所以蒙恬被殺,而郭威反叛,還有一點區別,就是殺人的手段。趙高、李斯在朝廷混跡多年,權術玩得爐火純青,所以他們在殺蒙恬的時候極為陰險。

趙高隱瞞秦始皇的死訊,再用秦始皇的口吻給扶蘇發出遺詔,這就造成一個既定事實,如果扶蘇、蒙恬不服,那就是直接給他們一個叛國罪。而且這封遺詔只有李斯、趙高等少數幾個人知道,蒙恬想要在道義上站住腳很難。

除此之外,他們在蒙恬猶豫不決之時,迅速解除了蒙恬的兵權,沒有兵的將領就成了待宰的羔羊。待蒙恬失去了兵權,就只能任人宰割。趙高跟蒙恬有仇怨,而趙高對扶蘇的秉性也比較瞭解,所以才使出如此詭計。

君叫臣死時,為何有的古代將領可以成功造反,有的卻甘願被殺?

儘管趙高、李斯在歷史上評價極低,但其殺人誅心的手段,還是十分高明的。反觀劉承祐殺郭威的手段,就有些短板了。劉承祐殺郭威,是直接派出使者,想要致郭威於死地。郭威曾在李存勖身邊擔任親軍校尉,在劉知遠手下又官拜樞密副使,他見慣了改朝換代,也見慣了將領的窮兵黷武,況且在五代時期,將領對君主的忠誠度都很差,劉承祐對其無恩無德,郭威也就沒有繼續忠誠的必要了。

如果劉承祐要想穩妥起見,最起碼要先穩住郭威,然後慢慢解除其兵權,或者想方設法將其調入京城,然後在想辦法將其擊殺。郭威不僅統兵能力突出,而且在權力場也是磨練多年,小皇帝劉承祐根本不是他的對手。郭威的做法和趙高有些異曲同工之處,郭威同樣假傳聖旨,對手下將領說劉承祐要將其全部擊殺,將領們聽後義憤填膺,就跟著郭威造了後漢的反。

總而言之,在反叛這件事上,一方面出於當事人的原因,另一方面出於實際情況。如果排除是非觀念,要想在古代官場、戰場中立於不敗之地,那就只能比敵人更聰明、更狡詐,因為鬥爭總是殘酷且血腥的。

參考資料:《明史》、《新五代史》、《史記·列傳第二十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