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元璋雖然嫉惡如仇,但其本身亦是惡人中的一員,嗜殺成性

皇帝是個孤獨的職業,所以,歷史上絕大多數皇帝都有孤僻偏激且多疑的毛病。在眾多有著“疑心病”的皇帝裡,朱元璋的病情尤為嚴重。

朱元璋雖然嫉惡如仇,但其本身亦是惡人中的一員,嗜殺成性

朱元璋晚年以後,他的思維模式愈向史上的封建帝王靠攏,認為:皇太孫朱允炆年齡尚幼,他必須在有限的時間裡盡一切可能替孫子掃清政治障礙,解決掉所有威脅朱明政權的隱患。為了防止地方官壓榨老百姓,重現元末官逼民反的橋段,朱元璋以“剝皮實草”警示官吏;為了防止權臣覬覦皇權,挾允炆以令諸侯,朱元璋羅織四大冤案,兔死狗烹鳥盡弓藏。

空印案,便是朱元璋血腥屠戮官僚階層的開端。

依明例律規定,每年年末各地政府需將這一年徵收的賦稅彙總,將資料逐級上報。在上報的過程中,文書上要留下該級政府的公章。一般來說,當地方政府的公文呈遞到戶部,若戶部發現資料存在問題,便會打回原籍重新填報。由於明初的例律嚴格,所以戶部每年都會將多地的文書打回。

時間一長,地方官為了避免折騰,便會將加蓋有公章的空文書攜帶至京城,一旦初版文書未經取用,便可隨時以新文書草擬公文。這種做法,並非明朝的獨創,各地官員早已對此習以為常。然而,朱元璋偶然聽聞此事後,認為其中必有貓膩,於是,便下令嚴懲。

一時之間,各地區超八成的印信主管官員遭到誅殺,戶部尚書更是首當其衝,落得滿門抄斬的下場。

朱元璋雖然嫉惡如仇,但其本身亦是惡人中的一員,嗜殺成性

空印案雖殺了幾千人,但相比於“郭桓案”,只能算作小巫見大巫了。

洪武十八年,有人向朱元璋彈劾戶部侍郎郭桓,稱此人勾結地方官,侵吞錢糧。朱元璋怒不可遏,當即將郭桓等一眾涉案官員捉拿,隨後命司法部門對郭桓等人進行嚴刑拷打。根據這些人攀咬出的涉案人員,再進行新一輪的抓捕、逼供。

沒過多久,郭桓案就像海網捕魚一樣,六部均涉其中,布政司以下的官吏有九成被咬出,遭到嚴懲。郭桓案總共殺了多少人,具體數字今已不可考。不過,僅從史料中“中產之家”十室九空的記載來看,朱元璋起碼殺了數萬人。

朱元璋雖然嫉惡如仇,但其本身亦是惡人中的一員,嗜殺成性

如果說,上面這兩起冤案,只是普通案件擴大化的結果,那麼,胡惟庸案及藍玉案則完完全全是朱元璋的私心所致了。

胡惟庸,雖不算與朱元璋共打天下的元勳,但他卻是從帥府奏差一步步升上來的中堅力量。胡惟庸身居高位,難免膨脹起來。地方官呈遞到中央的奏章,胡惟庸往往會憑藉職務之便先行拆看,倘若,裡面存在不利於自己的內容則一概扣下。此外胡惟庸之子策馬在京城鬧市奔騰,在發生事故後仗勢殺掉了無辜的馬伕,此舉受到胡惟庸的包庇。

朱元璋聽聞屬下奏報後,立即將胡惟庸捉拿歸案。

當時的胡惟庸影響力尚在,靠疏通禮部暫時假釋。想到自己生平的罪狀和朱元璋的疑心病,胡惟庸十分惶恐。本著“死等耳,寧先發”的考慮,胡惟庸決定先下手為強,籠絡近臣策動謀反(亦有說法稱胡惟庸謀反是朱元璋的欲加之罪)。當然,不論胡惟庸謀反是不是事實,他的所作所為已屬不赦之罪。

耐人尋味的是,胡惟庸入獄後,滿朝文武竟不約而同地群起而揭之,將胡惟庸生前做過的沒做過的惡行通通揭發出來。更微妙的是,胡惟庸被誅殺十年後,朱元璋又將舊事重提,將李善長等一眾早年與胡惟庸交好的開國元勳全部定性為“胡黨”。

針對胡黨而進行的肅清,總共殺掉了三萬多人。這些死於胡惟庸案的胡黨,多為手握行政權的文臣。

朱元璋雖然嫉惡如仇,但其本身亦是惡人中的一員,嗜殺成性

有了胡惟庸案做基礎,接下來發生的藍玉案就很好理解了。

胡惟庸案針對的是文官集團,藍玉案針對的則是手握兵權的武將。

藍玉屢立奇功,但其品德敗壞,軍紀不嚴。在藍玉徵殘元期間,曾未經朱元璋請示,私自霸佔了元朝皇帝的女眷。在班師回朝途經關隘時,正趕上天黑,守將按照規矩不肯開關,藍玉竟派屬下攻破關口,“毀關而入”。

當時因為藍玉的功勞太大,所以朱元璋並未深究。後來,被封為太子太傅的藍玉覺得自己的功勞比太師馮勝更大,理應該由他來擔任太師,是以滿腹牢騷的他“心生異志”,夥同私黨密謀造反。

從這樁案件中不難看出,藍玉與胡惟庸一樣,死有餘辜。

不過,在對藍玉案的處置上,我們再次看到了朱元璋將案件擴大化,藉此達成某種政治目的的做法。

在藍玉案案發的前一年,剛剛過完了三十九歲生日的太子朱標一命嗚呼,皇太孫朱允炆成為皇儲。朱元璋認為,自己年事已高(當時的朱元璋已六十五歲),已無法使那些手握兵權的將領心悅誠服,恐怕將來朱允炆亦無法駕馭之。

因此,朱元璋在處理藍玉的過程中,捎帶著殺掉了一大群武將。據史料記載,藍玉案中共有一萬五千人遭到誅殺(另說為兩萬人),其中,多為手握兵馬職權的武官。

朱元璋雖然嫉惡如仇,但其本身亦是惡人中的一員,嗜殺成性

除了藍玉案、胡惟庸案這兩起“大規模屠殺”外,朱元璋為了維護皇權所展開的小範圍清算更是不計其數。只要被朱元璋看來,此人的存在是威脅到皇權的隱患,那麼,這人便多半活不成了。

傅友德,曾為大明王朝的建立浴血奮戰,常年出入於九死一生的戰場中。藍玉案發時,傅友德的幕僚對其提到:“這起案件會不會牽涉到我們呢?”這句話鑽到了朱元璋耳朵裡,便成了傅友德的死因。

某次,朱元璋在宮中大設宴席款待群臣。因傅友德的二兒子在御前當差時沒有按照規矩佩劍,朱元璋便說傅友德失禮,賜下佩劍一柄。

傅友德何等聰明?

當下便明白朱元璋此舉就是想鳥盡弓藏。“識時務”的傅友德當即殺掉了長子、次子,隨後,橫劍自刎於宮門外。

馮勝,為朱明王朝平定東北。因他縱容手下劫掠,所以朱元璋將其定罪,沒收了馮勝的印信,將他發配回鳳陽老家賦閒。

賦閒後的馮勝經常回憶起早年的戎馬生涯,於是,便在田地裡埋下若干瓦罐,聽碌碡軋過瓦罐的聲音,權當沙場上擂響的戰鼓。

之後,與馮勝有間隙的親戚將這件事添油加醋彙報給朝廷,稱馮勝在田地裡埋藏大量兵器,圖謀不軌。按理說,朱元璋只需派人到田地裡查探一番,便會知馮勝並無謀反之心。

然而,朱元璋只是將馮勝召入南京,對他說:“你的親戚告發你謀反,朕不想過問。”隨後,朱元璋命人端上毒酒,命馮勝飲下。

馮勝自然明白“欲加之罪何患無辭”的道理,朱元璋就是想將自己置之死地罷了。馮勝感慨萬千,舉杯飲下毒酒,一命嗚呼。

朱元璋雖然嫉惡如仇,但其本身亦是惡人中的一員,嗜殺成性

朱元璋晚年時期,最喜歡的女人就是後宮中的李賢妃。

李賢妃冰雪聰明,平日裡辦事幹練,朱元璋認為她就是自己身邊的班婕妤。朱元璋行將就木時,擔心李賢妃會像歷史上的呂雉一樣奪權亂政,或像武則天一樣自立為帝,於是,便將李賢妃的兩個兄長召入皇宮,讓李賢妃與他們“儘儘骨肉情分”。

言下之意,就是讓兄妹三人最後見一面,然後再將其誅殺,避免將來發生外戚干政的狀況。

李賢妃乃剛烈女子,她當即表示死便死了,何必要與兄長生離死別?

隨後,李賢妃回宮懸樑自盡。

然而,細數朱元璋殺過的那些人,你便會發現即便是一些對皇權無威脅之人,亦會成了朱元璋疑心病的犧牲品。

早年朱元璋在迎小明王韓林兒來南京之際,曾安排廖永忠於長江暗殺韓林兒。這件事過後,朱元璋擔心廖永忠會將情況洩露出去,讓自己揹負“弒君”的罵名,於是,便隨便找了個藉口殺掉了廖永忠。

某將軍在替朱元璋打仗時獲得一美人,美人年方二十冒昧端方,被將軍贈予朱元璋。朱元璋本是好色之人,但他考慮到若收下此美人,便會被世人視作貪慕美色。為了證明自己的“清白”,朱元璋竟將美人殺之後快。

朱元璋雖然嫉惡如仇,但其本身亦是惡人中的一員,嗜殺成性

此外,僅“文字獄”這一項,朱元璋就曾殺過數之不盡的文人。

若文人所書的作品裡含有“光”、“禿”等字樣,朱元璋便會覺得這些文字是在嘲諷自己早年當和尚的經歷,於是便會將寫下這些字跡的文人處斬。

可以說,朱元璋是一名嫉惡如仇的皇帝,但其本身亦是惡人中的一員。

朱元璋的嗜殺,是絕對權力所滋生的絕對腐敗。這種因至高無上的權力所導致的腐敗,在舊社會是無法杜絕的。在帝辛、王莽等上位者的身上,我們同樣能看到類似的情況。

只有社會變革,封建專制退出歷史舞臺,這種專屬於集權者的腐敗才會被杜絕。

參考資料:

【《明史》、《明朝的文字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