現在真的寒門再難出貴子麼?看看古代科舉中的寒門子弟你就知道了

歷史長河奔騰不息,有風平浪靜,也有波濤洶湧,讓小編來帶你走進歷史,瞭解歷史。

在隋唐創立了科舉制度之後,中國正式開始有了一個選拔人才的制度,平常的老百姓從此也有了鯉魚躍龍門的機會,也能為官為權。當朝做官也不再是官家子弟的事了。

現在真的寒門再難出貴子麼?看看古代科舉中的寒門子弟你就知道了

正是因為科舉制度的相對公平的特性,在選拔人才上的獨一性,因此科舉制對中國文化的影響可謂是極其深刻,乃至到了今天的中考高考等各種考試,都有古代科舉制的影子在裡面。

或許你也常常聽過寒門學子出貴子的說法,意思大約是家境貧寒的人一般成績會比較好。但是事實上真的是如此麼?在古代科舉制當中,官宦子弟和非官宦子弟各佔多少呢?

現在真的寒門再難出貴子麼?看看古代科舉中的寒門子弟你就知道了

隨著時間的發展,朝廷對整個科舉制度的設計也愈加的完善,為了能夠吸納更多的人才,朝廷對那些家境貧寒,但是有能力的人也有了一定的措施,比方說會有各種的補貼,甚至發放路費等等。這一舉措固然是改善了貧寒子弟的情況,但嚴格來說,真正也就只起到了一點的作用,平常人家和那些官宦子弟相比還是有著很大的差距的。

固然我們要承認,科舉考試的嚴格保證了每個人在考試時候的公平性,不會有渾水摸魚的情況出現。但在考試之外的外在因素可謂是相差巨大了。

現在真的寒門再難出貴子麼?看看古代科舉中的寒門子弟你就知道了

我們可以先用一組資料對比一下,在清朝記錄在冊的狀元當中,共有57名,其中官宦子弟29人,非官宦子弟的有28名,看這樣子資料好像相差得不多,但是不要忘記了這非官宦子弟的人當中,需要扣除書香世家,商人,一般的農民,那麼剩下的貧寒子弟又能有多少呢?

也正是這樣的原因才出現了那些懸樑刺股,鑿壁偷光的故事,寒門子弟所付出的努力是要遠超於官宦子弟的,他們或需要白天務農,例如劉春霖,或許要給別人抄寫檔案,例如王傑。貧寒子弟首先需要的就是吃上飯,留住性命,之後才能考取功名。

而在這點上,官宦世家和那些富甲就沒有這樣的考慮,他們可以擁有更好的資源,可以接受啟蒙,可以請私塾先生,這些資源上先天就擁有著巨大的優勢。

現在真的寒門再難出貴子麼?看看古代科舉中的寒門子弟你就知道了

並且,在記錄之中,明清時期,江南這些富甲之地,出現在科舉榜單上的人數常常有半數之多,至於那些貧困之地,甚至連秀才也沒有。

所以不得不說,儘管在科舉制中,朝廷在盡力的保證公正取士,其嚴厲程度尤過現在,但在當時那個巨大的貧富差距之下,對於那些家境貧寒的人來說,資源上的差異就更加的巨大了。但我們不可否認的是,科舉制仍舊是當時最公正的選拔人才的方式。

現如今我們也出現了寒門再難出貴子的話題,誠然,我們需要承認貧困的人所獲得的資源不比那些家境情況好的,但我們也需要知道,這樣的貧富差距已經越來越小了,我們的政策已經儘可能的降低這些差距了,真正決定差距的,還是我們自身的努力。

好了今天的分享就到此結束了,我們下期再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