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民閱讀】唐宋詩中看襄陽(三)

“我這個遊子在三秋之際回來了,登上高大的襄陽城,四面眺望,氣象萬千。南面的峴山,連綿起伏;北面的漢水,波平岸闊,水天一色,如同接上了天上的銀河。遠處的冠蓋裡,早已沒有了當年的繁華,見不到達官貴人的車輛往來;章華臺卻還是舊時毀於戰亂後的蕭條模樣,看不見細腰女子的輕歌曼舞。習家池的風景奇異,卻沒了往日的清幽,遊人們歸途上揚起了滿目的塵埃。”

這是初唐時期著名詩人杜審言回到了家鄉,登上襄陽城之後發出的一番感慨。

【全民閱讀】唐宋詩中看襄陽(三)

杜審言(資料圖片)

杜審言,襄陽人,“詩聖”杜甫的爺爺,是唐代“近體詩”的奠基人之一。杜審言的先祖,是西晉的鎮南大將軍杜預,杜預駐守襄陽期間策劃發動了滅吳之戰。杜預這個人功勳蓋世,但“好為後世名”,平吳之後,他刻了兩塊記述自己功績的石碑,一塊碑沉埋在萬山之下,另一塊立在峴山之上,並說不管以後高山變成深谷,深谷變成丘陵,後人都能看到他的功績。杜預的重孫杜遜在東晉初年遷到了襄陽,一直到杜審言的父親杜依藝,杜氏一門在襄陽生活了七代人,後來杜依藝做了鞏縣縣令,舉家才從襄陽遷到鞏縣。杜審言按籍貫來說是襄陽人。杜審言生長子杜閒,杜閒生杜甫。雖說杜甫出生於鞏縣,襄陽卻對他感情深厚,一直把杜甫視為襄陽人,至今在峴首山上還建有杜甫的衣冠冢。杜甫是在杜審言去世四年後出生的,雖沒見過爺爺,但肯定受到了這個著名詩人爺爺的影響,日後成為偉大的現實主義詩人,聲名遠超爺爺。杜甫曾有詩曰,“詩是吾家事”“吾祖詩冠古”,這是對其祖父高度的讚揚和繼承。

《登襄陽城》中有“冠蓋非新裡,章華即舊臺”句,這是關於冠蓋裡和章華臺的兩個典故。

冠蓋裡,位於襄陽和宜城之間。冠是官員的帽子,蓋是官員的車蓋,裡是居住之所。這條路上到處都是官員的帽子和車蓋,集聚了眾多的達官貴人居住。南北朝宋朝的史學家盛弘之《荊州記》載:“襄陽郡峴首山南至宜城百餘里,其間雕牆峻宇,閭閻填列。漢宣帝末,其中有卿士刺史、二千石數十家,珠軒駢輝,華蓋連延,掩映於大山廟下。荊州刺史行部見之,雅嘆其盛,敕號冠蓋裡。”有多少人呢?襄陽人習鑿齒所著《襄陽耆舊記》記載:“漢末嘗有四郡守、七都尉、兩卿、兩侍中、一黃門、三尚書、六刺史等,同時聚集於峴首山南至宜城間。”漢末指的當是劉表任荊州刺史之時。這麼多的官吏在這條路邊居住,形成了冠蓋裡,因為漢宣帝劉詢是史上有名的賢君,開創了“孝宣之治”,也因為劉表任荊州刺史之後,開經立學,愛民養士,從容自保,襄陽成了全國唯一一塊和平安定的地方,吸引了一大批人士前來,同時,從另一個側面說明了襄陽當時生活的富足,環境的優美,地位的重要。

【全民閱讀】唐宋詩中看襄陽(三)

峴首山墮淚碑(資料圖片)

章華臺,又稱章華宮,是楚靈王六年(公元前535年)修建的離宮。史載章華臺“臺高10丈,基廣15丈”,被譽為當時的“天下第一臺”。章華臺還有楚王好細腰的故事,楚靈王特別喜歡細腰女子在宮內輕歌曼舞,不少宮女為求媚於王,少食忍餓,以求細腰,章華宮又被稱為“細腰宮”。漢代民歌“楚王好細腰,宮中多餓死”,人們一般以為餓死的是那些想爭寵的宮女,其實,餓死的是那些迎合君王喜好的大臣。章華臺後來毀於秦滅楚國的戰火之中。

秋天登上襄陽城,楚天遼闊,江水湯湯,可杜審言這個遊子腦中所想的是冠蓋裡、章華臺已成遺蹟,歷史的煙雲轉瞬即逝,眼中所見是歸途中滿目的塵埃,心裡升起一股淡淡的悲傷愁緒。“自古逢秋悲寂寥”,或是因為秋天來了,對凋零的落葉,漸涼的西風,蕭瑟的秋景發出的傷感,正如另一位襄陽前輩詩人宋玉所說:“悲哉!秋之為氣也。蕭瑟兮,草木搖落而變衰。”文人悲秋,正是從宋玉開始的。其實,杜審言的憂傷還有另一層更深的原因。他寫這首詩的時間,是因為結交武則天的男寵張易之的過錯,在“神龍政變”後被清算,流放到峰州,經過襄陽之時。峰州在今天的越南境內,當時屬於唐朝的嶺南道的安南都護府。路途萬里,艱難困苦,思歸之心,溢於言表。杜甫在《登高》中說:“萬里悲秋常作客,百年多病獨登臺。”看來,爺孫倆的心境是一樣的啊。

作者:世標

編輯:高苑

稽核:楊明陽

終審:蔡建偉

【全民閱讀】唐宋詩中看襄陽(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