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情表》作者:半歲喪父,4歲遭遇母親改嫁,思念母親差點病死

三國時期,蜀漢有一位才子,名叫李密。此君是四川人,跟隋唐時期的造反專家李密是兩個人。三國的李密,是個苦命的娃娃。李密出生才半年,他的父親就去世了。古代的時候,父親是家中頂樑柱。失去父親的孩子就算是孤兒,所謂的孤兒寡母,說的就是李密和他的母親何氏的遭遇。

家中的頂樑柱沒有了,何氏只能和李密相依為命。何氏辛辛苦苦把李密養到四歲,李密還不會說話。何氏本來就是寡婦,再加上兒子又有病,孃家人實在是看不下去了,就勸何氏改嫁。何氏一開始捨不得兒子,但是經不住兄弟們的一再勸導,只好改嫁了。

李密爹死娘改嫁,他只有兩條路可走。一條路是隨母親改嫁,去當一個拖油瓶。第二條路就是留在家中,由奶奶撫養。李密的爸爸沒有兄弟,祖母劉氏捨不得孫子離開家裡,只好拖著老邁的身體,承擔起撫養李密的責任。

母親何氏改嫁的時候,李密4歲,祖母劉氏56歲。古代的時候人均壽命低,年近花甲的劉氏,隨時可能離世。劉氏毅然決然承擔起了撫養李密的責任,只可惜,祖母再親也彌補不了李密缺失的母愛。《晉書》記載,李密天天哭著要媽媽,結果哭出病,差一點死掉了。

《陳情表》作者:半歲喪父,4歲遭遇母親改嫁,思念母親差點病死

劉禪影視形象,圖片來自網路,感謝原作者。

不管怎麼樣,李密的母親已經改嫁了。古代的時候,交通不方便,改嫁出門的母親,想見孩子很難。從四歲開始,李密的人生就沒有母愛了。年邁的祖母劉氏,看著病重的孫子,只能想盡一切辦法,為李密治病。祖母的愛,讓李密大病痊癒,撿回了一條小命。

死裡逃生的李密。一直不會走路。別人家的孩子,三歲走路就算晚了。李密九歲了,還不會走路。那個時候,祖母劉氏已經61歲了。祖母沒有放棄治療,而是到處請名醫為李密醫治。祖母的努力,終於得到了回報。九年不能走路的李密,終於邁出了人生第一步。

李密雖然起步比別人晚,但是進步比別人快。李密的病好了之後,讀書非常刻苦。李密拜蜀漢大儒譙周為師,他好好學習天天向上,成了蜀漢有名的青年才俊。李密被劉禪徵召,步入蜀漢朝廷的仕途。李密多次代表蜀漢出使東吳,是蜀漢後期重要的謀士。

大廈將傾,非人力可以挽回。蜀漢敗亡,李密也無力迴天。蜀漢敗亡之後,晉武帝司馬炎聽說過李密的大名,就徵召李密步入晉朝仕途。這一年,李密44歲。李密的祖母劉氏已經96歲高齡,已經重病臥床多年。李密日夜服侍祖母,生怕祖母有個三長兩短。李密為了照顧祖母,幾次拒絕了晉武帝的徵召。

《陳情表》作者:半歲喪父,4歲遭遇母親改嫁,思念母親差點病死

司馬炎劇照,圖片來自網路,感謝原作者。

州縣的官員,以為李密是思念故國蜀漢,幾次三番催李密赴任。李密自知朝廷已經猜忌自己了,就寫了《陳情表》,向晉武帝說明自己不赴任的理由。李密本來只想做一個情況說明,沒想到寫出了一篇千古奇文。

李密在《陳情表》裡面,首先為母親改嫁的事情辯解,他說“臣以險釁,夙遭閔凶。生孩六月,慈父見背;行年四歲,舅奪母志。”

晉朝的時候,雖然沒有“餓死事小,失節事大”的說法,但是人們對寡婦改嫁的事情,依然頗多非議。那個時候的婦女,碰到丈夫去世了,原則上要守“柏舟之志”。所謂的“柏舟之志”,就是逼寡婦發誓要守寡。

李密的母親改嫁,在當時的輿論環境下,確實是有違儒家聖教。李密一句“舅奪母志”,就把母親改嫁的事情,描述得非常合理了。按照李密的說法,何氏本來立下“柏舟之志”,是舅舅非要強迫母親改嫁,母親迫不得已才被舅舅奪志。

李密從小到大都缺少母愛,他在《陳情表》裡面,依然為生母何氏辯解。李密的孝順之情,透過《陳情表》躍然紙上。李密為母親改嫁辯解之後,就重點描述祖母撫養他不容易。李密說:“臣少多疾病,九歲不行,零丁孤苦,至於成立。既無伯叔,終鮮兄弟,門衰祚薄,晚有兒息。外無期功強近之親,內無應門五尺之僮,煢煢孑立,形影相弔。”

《陳情表》作者:半歲喪父,4歲遭遇母親改嫁,思念母親差點病死

李密強調祖母撫養他不容易之後,就向晉武帝表態說:“祖母把我撫養成人,如今臥病在床。如果沒有我服侍,祖母將十分兇險。祖母已經96歲了,我才44歲。我侍奉陛下的日子還長,服侍祖母的日子短暫。我請陛下恩准,讓我為祖母養老送終之後,再去侍奉陛下。(臣密今年四十有四,祖母今年九十有六,是臣盡節於陛下之日長,報養劉之日短也。烏鳥私情,願乞終養。)”

李密的《陳情表》一經成文,便名滿中夏大地。晉武帝批准了李密的請求,讓他送走祖母之後,再為朝廷效力。李世民下詔修撰的《晉書》,也把李密當成孝子楷模加以褒揚。李密為了服侍祖母犧牲仕途的事蹟,為何被當成是孝子楷模呢?

有道是:“沒有對比就沒有傷害”。我舉一個反面的典型現象,大家就知道李密的孝心有多麼難得了。古代的時候,父母去世了,當官的兒子要回家丁憂守孝。有很多計程車子,害怕丁憂影響仕途,紛紛隱瞞父母的死訊。這樣的現象不是一個兩個,而是有許多例項。把李密的孝行和隱瞞父母死訊計程車人相比較,那就是高下立判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