圖說三國:此戰改變三國格局,影響力遠超赤壁之戰!

赤壁之戰後,劉備取得荊州之地,三國鼎立之勢始見胚芽。214年,經過三年的慘烈征戰,劉備又取得益州。217年,劉備趁曹操北返之際,趁機襲取漢中。三年後,漢中落入劉備手中。從此,三國鼎立之勢已成。在劉備攻打漢中之時,防守荊州的關羽也對魏國展開了襄樊之戰。219年10月,東吳大將呂蒙偷襲荊州,12月擒斬關羽,從此吳蜀維持11年的和盟關係徹底破裂。然後,就是婦孺皆知的劉備興兵復仇!當然,《三國演義》曾表達了部分讀者的些許看法:劉備之所以發動夷陵之戰,完全是為了給關羽報仇。其實,劉備考慮的不止於此,他的出發點還是因為荊州重要的地理位置。簡而言之,是為了實現諸葛亮為其規劃的《隆中對》。

圖說三國:此戰改變三國格局,影響力遠超赤壁之戰!

隆中對

荊州,東漢時原有七個郡:南陽郡、南郡、江夏郡、零陵郡、桂陽郡、武陵郡、長沙郡。截止到赤壁之戰前夕,曹操已經吞併了南陽郡和半個南郡。江夏郡,本是劉表大將黃祖駐守,其防守物件為江東的孫氏集團。此外,零陵郡、桂陽郡、武陵郡和長沙郡分別被劉度、趙範、金旋、韓玄鎮守。赤壁之戰結束後,劉備表面推薦劉表之子劉琦為荊州刺史,暗地裡卻派遣軍隊攻取了零陵郡、桂陽郡、武陵郡和長沙郡。反觀孫權,僅僅佔有一個半郡:江夏郡和半個南郡。同時,孫權認為自己出力最大卻獲利最小,劉備實屬“空手套白狼”。此外,劉備還在劉琦病故後,竟公然叫部下推舉他為“荊州牧”。為此,孫權幾次派人前往劉備一方交涉荊州之事。於是,便產生了《三國演義》中耳熟能詳的“借荊州”。

圖說三國:此戰改變三國格局,影響力遠超赤壁之戰!

借荊州

坦白說,荊州並不屬於孫權,亦不屬於劉備。按照法理來說,它的主人是漢獻帝。除了漢獻帝,沒有第二個人有權將荊州賞給任何人。但故事裡的孫權卻認為荊州是屬於他的,而且他還認為已經取得益州的劉備言而無信,根本沒有歸還荊州的打算。所以,孫權只能動用武力解決。215年,孫權趁劉備主力出征益州,發兵攻取長沙、桂陽、零陵。劉備聽聞荊州有失,忙率5萬精銳前往荊州助陣。正在劉備銳意爭奪荊州時,曹操已經攻破漢中張魯。劉備情急之下,顧不得爭奪荊州,便和孫權約定平分了荊州:以湘水為界,江夏、長沙、桂陽三郡屬東吳,南郡、武陵、零陵三郡屬劉備。

圖說三國:此戰改變三國格局,影響力遠超赤壁之戰!

荊州七郡

219年,劉備從曹操手中奪取漢中;駐防南郡的關羽亦發兵圍攻襄樊且有破城的苗頭。此時,孫權唯一想到就是劉備處理完曹操之後,他該何去何從?同時,孫權亦覺得不甘心,自213年到217年,孫權先後與曹操主力先後進行了六次大戰:213年兩戰濡須口、214年5月皖城之戰、214年秋再抗曹操、215年逍遙津之戰、215年—217年居巢戰役。恰恰也是這幾年,劉備兼併了益州,並鞏固了地盤。而且,劉備能在隨後取得漢中,也應該歸功於東吳牽制了曹軍主力。而如今,劉備即將坐大,不但荊州問題難以解決,東吳也有潛在的滅國危險。事已至此,唯一可以消弭禍患的計策就是奪取荊州,封堵夔門至秭歸的水路,阻止劉備東出。要知道,孫權佔據的江漢平原和劉備控制的巴蜀之地最順暢的聯絡通道便是長江。孫權做不到奪取入川的門戶夔門,但守住蜀軍進入江漢平原的大門夷陵還是綽綽有餘的。為了集中戰爭資源,孫權自公安來到鄂地,並修築了武昌城作為臨時大本營。關羽敗死3年後,已經完成戰爭準備的劉備發兵東征孫權。

圖說三國:此戰改變三國格局,影響力遠超赤壁之戰!

劉備東征

劉備東征早在孫權意料之中,故而孫權已經做好了戰爭準備。總之,孫權迎敵的策略是就將劉備的戰線拉長,並阻止劉備突入江漢平原。其中,最重要的一點便是控制夷陵—猇亭—夷道(宜都)—公安一線。很快,突破吳軍數道防線的蜀軍兵臨秭歸城下。隨後,劉備又分出兩支偏師。北路以黃權為主帥,沿夷陵北部山道到達臨沮(宜昌遠安縣),一則北防曹軍南下偷襲蜀軍側翼,二則監視當陽的吳軍動態。南路以馬良為使者,擔金銀財物前往武陵地區賄賂武溪蠻,鼓動他們攻擊武陵城,擾亂東吳後方。雖然劉備順利地攻破了秭歸,卻受阻於陸遜堅守的夷陵城下。隨即,劉備又分出一部分軍隊繞過夷陵,南下攻打夷道(宜都)。夷道,地當長江和清江的交匯之處。劉備若順清江匯入長江則必須經過夷道,故而此處戰略地位十分重要。蜀軍到來後,東吳將軍孫桓領兵迎戰不利,隨即堅守夷道城中不出。

圖說三國:此戰改變三國格局,影響力遠超赤壁之戰!

劉備戰敗

隨著時間的推移,陸遜算計劉備的計策開始奏效,劉備軍隊長時間侷促在夷陵到夷道(宜都)的狹窄之地而進退不得。不得已,劉備下令軍隊連營。實際上,這也是不得已而為之的事。試想如今三峽大壩建成,下游長江水被截斷,此時夷陵至宜都的長江西岸仍然面積狹小,更不論一千多年前了。次年,看著經過寒暑洗禮且疲憊不堪的蜀軍,陸遜突然調發精銳對其後路猇亭發動突然襲擊。一時間,蜀軍連營之地全部遭到攻擊。劉備倉皇間逃往馬鞍山(長陽縣西南),陸遜緊追而來,猛攻一日一夜,殺傷蜀軍萬餘。深夜,劉備率輕騎突圍。

圖說三國:此戰改變三國格局,影響力遠超赤壁之戰!

火燒連營

行至石門(巴東縣),吳軍大將孫桓追擊而來。恐懼之下,劉備顧不得其後離散的蜀軍,連忙命令隨從焚燒軍需堵塞道路。孫桓欲生擒劉備,親率百餘死士翻山越嶺再次趕超劉備,在夔道(奉節縣東南長江南岸)截住劉備去路。狼狽之間,劉備棄馬翻山而逃。正巧碰上趙雲接應,孫桓遂退。兵敗之餘,劉備惱羞不已,自感無顏回成都,遂率兵進入川東門戶——白帝城。到此,歷時一年的夷陵之戰結束。次年,劉備病亡。此戰劉備不僅沒有獲得荊州,還喪失了一大批百戰精銳。後來,諸葛亮掌握蜀漢政權,屢次北伐而不得要領,除了喪失荊州之地導致的單向進兵外,沒有獨當一面的大將配合、得心應手的精銳戰士輔助亦是兩大重要原因。

參考資料:《資治通鑑》、《三國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