赤壁大戰後,曹操用一石二鳥之計瓦解孫劉聯盟,連諸葛亮都上了當

公元208年的赤壁之戰,是三國曆史上的一個里程碑。此前群雄割據一片亂戰,此後則三國鼎立局面由此奠定,並維持了半個多世紀之久。人們印象中,曹操在此次大戰中扮演了倒黴的失敗者角色,孫劉兩家則意氣風發春風得意。

赤壁大戰後,曹操用一石二鳥之計瓦解孫劉聯盟,連諸葛亮都上了當

實際上,曹操在赤壁之戰中,所受的損失並沒有人們想象的那樣嚴重,水師力量雖然受損不輕,但水師大多是收編的劉表荊州軍舊部組成,曹軍主力部隊卻並未受到重創,依然保留著強大實力。

赤壁大戰後,曹操用一石二鳥之計瓦解孫劉聯盟,連諸葛亮都上了當

曹操渡江南下、吞併江東的計劃雖然失敗,但仍然把荊襄地區牢牢抓在手中。整個長江以北地區,曹操依然在各個軍事要地屯駐重兵,曹仁守江陵,樂進守襄陽,文聘守江夏,滿寵守當陽,李通守汝南,曹軍勢力逶迤千里,從長江北岸一直到河南南部,構築成一個守備嚴密的防禦體系。曹操以這幾個重要據點為依託,依然保持了對江東地區的強大威脅。

這種局面引起了孫劉聯盟的高度警惕。不把曹操在長江北岸的據點一一清除,曹軍隨時有可能捲土重來,孫劉聯軍也不可能每次都有那麼好的運氣,在寒冬臘月遇上一場東南風。為了鞏固長江防線,建立以長江為依託的防禦縱深,江北各個據點成為孫劉聯軍的必爭之地。

江陵成為雙方爭奪的第一個焦點。江陵是三國時期軍事重鎮,“南臨長江,北依漢水,西控巴蜀,南通湘粵”,是荊州轄區的核心重地。江陵被曹操抓在手中,就相當於在長江一線建立了一個前進基地,孫劉聯軍的長江防線被一分為二,首尾難顧。

曹操派駐江陵的守將是心腹干將曹仁。赤壁之戰後,周瑜趁熱打鐵,帶領人馬發起對江陵的第一波攻擊。但江陵固若金湯,守備設施完善堅固,城中糧草充裕,兵力雄厚,曹仁又抱著死戰不退的決心,使得周瑜的進攻幾度受挫,屯兵于堅城之下。

赤壁大戰後,曹操用一石二鳥之計瓦解孫劉聯盟,連諸葛亮都上了當

戰局一時陷入僵持局面。劉備想了一個辦法,他向周瑜建議:“仁守江陵城,城中糧多,足為疾害。使張益德將千人隨卿,卿分二千人追我,相為從夏水人截仁後,仁聞吾入必走”。他認為,光從正面強攻行不通,應該再派遣一路人馬深入江陵後方,做出切斷曹仁與後方聯絡的態勢,曹仁必然擔心陷入孤懸敵後的危險局面,必會知難而退主動撤兵。

劉備派大將關羽帶領一路人馬,插入曹軍後方,執行“絕北道”的戰略任務。不久後,戰場局面發生大轉折,曹仁在建安十四年帶兵南撤,棄守江陵。江陵從此回到孫劉聯軍手中。

赤壁大戰後,曹操用一石二鳥之計瓦解孫劉聯盟,連諸葛亮都上了當

曹仁為什麼要棄守江陵?歷來有兩種觀點:一種是關羽的“絕北道”行動起到了作用,曹仁擔心後路被斷,被迫撤離。這種說法有一定道理,畢竟關羽“絕北道”在前,曹仁撤軍在後。但如此一來,關羽就應當是江陵爭奪戰中的首功之臣,但《三國志》“關羽傳”中卻對此隻字未提,只在其他人物的傳記中有零星記載。

另一種觀點也很有道理。周瑜的圍攻,關羽“絕北道”,並未對江陵的曹仁構成實質性威脅,曹仁之所以棄守江陵,是受到了曹操的指示。因為棄守江陵這樣的軍事重鎮,絕非曹仁所能自作主張的。

曹操之所以突然讓曹仁棄守江陵,是他看出了孫劉聯盟的破綻,使出了“一石二鳥”之計,以瓦解拆散孫劉聯盟。江陵城被曹操抓在手中,會使得孫劉兩家勠力同心一致對外。但如果曹操棄守江陵,局面瞬間就會變得非常微妙。

赤壁大戰後,曹操用一石二鳥之計瓦解孫劉聯盟,連諸葛亮都上了當

江陵作為荊州的核心重鎮,控扼南北,遙制東西,誰掌握它誰就在三國紛爭中佔得先機。曹操拋棄了江陵,孫劉兩家必然誰都想把江陵據為己有。但江陵城只有一座,孫劉兩家必定會因江陵歸屬問題產生尖銳矛盾。

從事後的發展看,曹操的一石二鳥之計確實起到了作用。江陵最初落入劉備手中,當南北形勢緊張時,孫權還想借助劉備抵禦曹操,故此勉強相安無事。但隨著南北形勢緩和,劉備仍然佔據江陵,還派大將關羽鎮守,相當於在孫權身邊放置一頭猛虎,孫權芒刺在背坐立不安。

雙方為此矛盾越來越尖銳,終於兵戎相見,先有“湘水劃界”後有“白衣渡江”、夷陵之戰,孫劉聯盟被搞得千瘡百孔,支離破碎。號稱一代人傑的諸葛亮自始至終也上了當,未能識破。

赤壁大戰後,曹操用一石二鳥之計瓦解孫劉聯盟,連諸葛亮都上了當

曹操用一座江陵城當誘餌,成功瓦解孫劉聯盟,一石二鳥讓兩大強敵同時中招,曹操的智略之深可見一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