隋公主楊麗華為女選婿,被選中的李敏是什麼來頭?來看其顯赫家世

隋公主楊麗華為女選婿,被選中的李敏是什麼來頭?來看其顯赫家世

話說,北周建德二年(公元573年)九月十九日,由北周武帝宇文邕親自為皇太子宇文贇定親:要其納娶隨國公楊堅的長女楊麗華為皇太子妃。

該年,皇太子宇文贇14歲,楊麗華12歲。

武帝宇文邕死後,皇太子宇文贇即位,皇太子妃楊麗華被封為皇后,楊堅因此得晉升為柱國大將軍、大司馬。

可以說,楊堅後來能順利篡周代隋,很大程度上仗仰女兒楊麗華的力量。

不過,俗話說,嫁出去的女兒,潑出去的水。

楊麗華成為了宇文家的媳婦後,就一心想著要宇文家好。

宇文贇短命,登位後不久就駕崩了。

19歲的皇太后楊麗華扶佑著9歲的小皇帝宇文闡坐龍庭,滿心希望父親楊堅可以幫自己一把。

楊堅初入宮輔政,楊麗華內心竊喜,興奮不已。

但時日一久,楊堅的狐狸尾巴露出來了,篡位之心,蠢蠢欲動。

楊麗華有所覺察,意頗不平,形於言色。

等到楊堅行禪代之事,楊麗華憤惋逾甚,卻無力抗爭。

而當楊堅盡屠盡包括宇文闡在內的北周王室宗親,楊麗華悲痛欲絕,再也無法原諒老爹。

楊堅登位,封女兒為樂平公主,表示要為女兒物色一個更好的夫家。

但是,當時對一個女人來說,天下間最為至尊的地位是什麼?

當然是皇太后了。

從皇太后降格為公主的楊麗華悲憤莫名,表示自己生為宇文氏家人,死為宇文氏家鬼,終生不再嫁人。

楊堅只好悻悻作罷。

楊麗華與宇文贇沒生育有兒子,只有一個女兒——宇文娥英。

楊麗華對這個女兒千依百順,恨不得把世間最好的東西都提供給她。

隋公主楊麗華為女選婿,被選中的李敏是什麼來頭?來看其顯赫家世

宇文娥英一天天長大了,出落得嫩鮮鮮、水靈靈。

人們都想,這樣一朵金枝玉葉,以後不知要擇完美到何種程度的夫婿才能般配?!

的確,宇文娥英的婚事,讓楊麗華操碎了心。

為了能物色到最為完美的婚配物件,楊麗華讓父親楊堅下旨,讓所有王孫公子都集中到弘聖宮由自己親自挑選。

在很長一段時間內,楊麗華每天都準時出現在弘聖宮的大殿之上,端坐在帷帳之中,檢閱按批次入宮的王孫公子,精挑細選,不厭其煩。

最終,被挑選中卻是身無寸職的年輕小夥李敏。

哈,原來是他!

真是既在意料之外,又在情理之中。

人們得知李敏成為了幸運兒後,沒有誰表示出不服氣的。

李敏出自隴西望族,他的遠祖,乃是漢朝威名赫赫的“飛將軍”李廣!

不過,李廣的時代太過遙遠;要說明李敏身份的不同尋常,還是從他的曾太祖父李斌說起好了。

李斌出自李陵這一支,祖上自李陵陷沒於匈奴後,居住在北狄,後來過了若干代,隨北魏南遷,重新回到汧、隴一帶居住。

李斌在北魏朝以都督身份鎮守高平,因此定居於高平。

李斌的兒子李文保很早就死了,但他留下了三個兒子:李賢、李遠、李穆。

這其中的李穆最為了得。

李穆風神警俊,倜儻有奇節,北周太祖宇文泰剛舉義旗時,他便委身追隨者,屢建奇功。

永熙末年,宇文泰奉迎魏武帝入長安,李穆被授都督,封爵永平縣子,食邑三百戶,隨後進子爵為伯爵。

李穆畢生建功無數,但即使掃除掉其他功績,單論他在邙山之戰單騎救主這一件,就足以讓他享盡榮華富貴。

當時,他跟隨宇文泰在邙山與齊國軍隊對攻。

宇文泰出身於行伍,是個衝鋒陷陣慣了的主,親自拎著刀子帶領大家衝鋒。

雙方你來我往,激戰得天昏地暗。

但北齊方面終究佔了地利之便,最終壓倒了客場作戰的北周軍。

最慘的是,宇文泰馬失前蹄,他一個倒頭蔥,狠狠地摔落地上。

齊軍哇哇怪叫著衝上去要結果他的性命。

在這萬分危急的關頭,李穆突圍前進,先殺散了要來殺宇文泰的幾個齊兵,然後揚起馬鞭,劈頭蓋臉地抽向宇文泰,大聲責怪說:“沒用的東西,第一次打仗,就這樣丟人現眼,真是個沒用的東西!”一邊抽,一邊呵斥宇文泰快滾。

宇文泰會意,在李穆馬鞭的抽打下,連爬帶滾,抱頭鼠竄而去。

接應殺上的北齊士兵看見宇文泰這個窩囊廢,哪裡料到他是北周集團的最高領袖?以為他就是條小魚小蝦,撇開他不理,一齊呼喝著前來圍攻李穆這條“大魚”。

李穆極其生猛,他和聚攏過來的齊兵格鬥多時,料得宇文泰已經逃遠,這才殺出重圍,去追宇文泰。

等追上宇文泰,趕緊跪地謝罪,並扶宇文泰上自己的戰馬,自己步行掩護。

最終,兩人都脫離了險境。

功高莫過救主,計窮莫過糧絕。

回到長安後,宇文泰指著李穆對近臣們說:“成我事者,其此人乎!”

他提拔李穆當武衛將軍、儀同三司,晉封伯爵為武安郡公爵,增加食邑一千七百戶,並賜以丹書鐵券,饒恕他十次死罪。

不久又讓他開府治事,兼領侍中之職。

李穆的兄弟姐妹也都得到了封賞。

不過,李穆的兩位兄長李賢、李遠都是佐命功臣,他們的子弟也都擔當了清顯之職。

宇文泰因此把封賞的物件撒向了李穆的姐姐和妹妹。

隋公主楊麗華為女選婿,被選中的李敏是什麼來頭?來看其顯赫家世

李穆的姐姐封為郡君,妹妹封為縣君,她們的子孫全都隨舅家姓李,賞賜人人有份。

李穆後來轉任太僕,旋進位為大將軍。

這種情況下,宇文泰又另拜授李穆嫡子為儀同三司。

李穆考慮到李氏滿門已經遍任朝廷要職,戒懼盈滿,堅辭不受。

宇文泰強令他接受。

宇文泰死後,宇文護執政,李穆的地位開始下降。

最先,是李穆兄李遠及李遠之子李植犯罪,李遠父子被殺,李穆坐罪,被免職為民,他的子弟也被免官。

李植的弟弟李基時為淅州刺史,也應當連坐被殺。

李遠僅有李植、李基兩個兒子,這兩個兒子被殺,他就絕後了。

李穆於是向宇文護請求用自己的兩個兒子換回李基的性命。

宇文護激賞於李穆的仁義,一股腦釋放了他們。

不久,拜授李穆為開府儀同三司、直州刺史,並恢復李穆爵位安武郡公。

李穆被免除官爵的子弟,也漸漸全都恢復了官爵。

楊堅禪代前夕,時為上柱國、任幷州總管的李穆堅定地站在了楊堅這邊。

尉遲迥起兵要與楊堅對抗,派人招引李穆。

李穆扣押住了尉遲迥的使者,把尉遲迥聯絡造反的書信上交楊堅。

李穆的兒子李士榮卻不以為然,他認為李穆所居的幷州是龍興之地,且為天下精兵彙集之處,勸李穆不必要依附尉遲迥和楊堅任何一方,自己起兵稱帝。

李穆堅決拒絕,秘密上表,勸楊堅登基。

楊堅登基後,對李穆禮遇有加,拜授他為太師,要他贊拜時不自報姓名,實食成安縣三千戶的食邑。

也在這時,李家的功名富貴再攀高峰。

李氏子孫雖在襁褓,悉拜儀同。

滿門執象笏者百有餘人。

李家的貴盛,在當時無人可比。

不過,李穆激流勇退,上表請求退休。

楊堅同意了,許諾說:“自今已後,雖有愆罪,但非謀逆,縱有百死,終不推問。”

開皇六年(公元586年) ,李穆在府第中去世,享年七十七歲。

楊堅追贈李穆使持節,冀、定、趙、相、瀛、毛、魏、衛、洛、懷十州諸軍事,冀州刺史。諡號為“明”。

李穆的大哥李賢,生有一子,名為李詢,也是個人物。

李詢為人深沉有大略,在北周任內史上士,兼掌吏部。

隋公主楊麗華為女選婿,被選中的李敏是什麼來頭?來看其顯赫家世

建德三年(574),北周武帝宇文邕巡幸雲陽宮,衛王宇文直作亂造反,焚燒肅章門。李詢當時被武帝拜授為司衛上士,當留府事,聽說叛軍殺來,當機立斷,在肅章門內燃放起更大的火,阻止了叛軍入宮。

武帝平定了叛亂後,重賞李詢,拜授他為儀同三司,並升任為長安令。

楊堅派韋孝寬前去平定尉遲迥,北周大將軍、爵位為平高郡公的李詢,擔任了韋孝寬軍中的元帥長史,成為了韋孝寬的心腹。

官軍在永橋與叛軍相對峙,諸將行動不一。

李詢及時給楊堅送信,要他趕緊起用大臣監軍。

楊堅於是急令高熲監軍。

高熲到了軍中,多賴李詢鼎力協助。

史稱:“與熲同心協力,唯詢而已。”

平定了尉遲迥,李詢進位任上柱國,改封為隴西郡公,賞賜布帛上千匹,外加賞賜人口、馬匹。

李詢壽數不永,死於隋開皇初年,時年四十九歲。

李賢還有一個兒子,名為李崇。

李崇的謀算不在乃兄李詢之下,膽力過人。

李崇小時候因為父親李賢的功勳,得封樂縣侯。

拜爵之日,親族相賀。

小小年紀的李崇突然淚如雨下。

賓客散後,李賢怪而問他。

他收淚答道:“無勳於國,而幼少封侯,當報主恩,不得終於孝養,是以悲耳。”

李賢對這個小兒子刮目相看,嘖嘖稱奇。

李崇年長,隨宇文護伐齊國,功勞最大,得拔儀同三司,不久當上了小司金大夫和監製軍器的官員。

北周武帝平齊國,李崇參謀,因功加授開府,被封為襄陽縣公,食邑一千戶。

尉遲迥謀反之初,除了派使者前去招引李穆,也派使者前往招引李崇。

李崇開始是想響應尉遲迥的,但得知叔父李穆舉幷州歸附楊堅,也就歸心楊堅,加入了平定尉遲迥的軍事行動,功成,得授徐州總管,不久升任上柱國。

開皇三年(公元583年),李崇任幽州總管,在抗擊突厥入侵時壯烈犧牲,時年四十八歲。

楊堅大為悲痛,追贈他為豫、鄎、申、永、澮、亳六州諸軍事、豫州刺史,諡號為“壯”。

這個李崇,就是李敏的父親。

李敏承襲了父親的官爵,因為父親死於王事,被楊堅眷養在宮中。

成年後的李敏美姿貌,儀表得體,善於騎射,精於歌舞音樂,被楊麗華看中,成為了宇文娥英的結婚物件。

一開始,李敏覺得自己身無寸職,感到有些難為情。

楊麗華不以為然地說:“我以四海與至尊,唯一女夫,當為汝求柱國。”

楊堅當然不敢拒絕女兒的求請,樂呵呵地說:“公主有大功於我,我何得向其女婿而惜官乎!今授卿柱國。”

李敏於是得任柱國,以本官身份在皇宮值班。

楊麗華死於隋煬帝大業五年(公元609年),時年49歲。

隋公主楊麗華為女選婿,被選中的李敏是什麼來頭?來看其顯赫家世

臨終前,她隆重地囑託弟弟隋煬帝楊廣,說:“妾無子息,唯有一女。不自憂死,但深憐之。妾現有的食邑,乞求轉賜給女婿李敏。”

楊廣滿口應承。

但在大業十一年(公元615年),由於世上流傳出“李氏當為天子”的讖語,猜疑心極重的楊廣把屠刀揮向了李敏一家,將李敏及其堂叔李渾及李善衡的宗族裡的32個族人斬首示眾,“自餘無少長,皆徙嶺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