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鴦是如何成為所謂“三國第一猛將”的?是趙雲鏖戰長坂的原型嗎

寄沈仲居進三國志(劉過)

萬死中原百戰爭,流芳遺臭各垂名。

思量陳壽已饒舌,又費先生一管城。

文鴦是如何成為所謂“三國第一猛將”的?是趙雲鏖戰長坂的原型嗎

趙雲這個歷史人物相信大家都非常熟悉,在《三國演義》中的塑造非常豐滿,在長坂坡七進七出,保護後主劉禪。當然《三國演義》中的趙雲的形象是文學形象,對趙雲有很多的文學加工,不過史料中的趙雲一樣有“漢水之戰”的優異表現和“一身是膽”的評價。在三國時期還有一個叫做文俶的人物,也是一個猛將,而且有人認為他是三國時期的第一猛將,趙雲在長坂坡的戰績,就是以文俶為原型。那麼事實真是這樣的嗎?其實文俶的形象也是由《魏氏春秋》、《晉書》、《資治通鑑》等史料呈階梯式的補充而塑造出來的。尤其是《資治通鑑》的記載,對文鴦的形象起到了非常大的影響。下面小編就來聊一聊這件事。

文鴦是如何成為所謂“三國第一猛將”的?是趙雲鏖戰長坂的原型嗎

文俶的戰績和評價

首先來說說文俶的戰績和史料的評價。文俶的另外一個名字可能會比較有名一些,就是文鴦,是他的小名。文俶沒有個人傳記,他的事蹟多分散於《三國志》、《晉書》的一些其他人的傳記中。簡單地來說,文俶參與過“淮南三叛”中的第二叛和第三叛,後來又在西晉與鮮卑大人禿髮樹機能的戰爭中有所表現。讓文俶在當時聲名大噪的戰役應該是與禿髮樹機能的戰爭;讓他在後世被冠以“三國第一猛將”的名號的戰役是在“淮南三叛”第二叛。

文鴦是如何成為所謂“三國第一猛將”的?是趙雲鏖戰長坂的原型嗎

按照時間順序來說,在“淮南二叛”中,毌丘興和文俶的父親文欽是起義的領袖。在整個過程中毌丘興屯兵在項城,文欽、文俶父子在城外遊走。司馬師調動諸葛誕、胡遵、王基、鄧艾等各路大軍包圍毌丘興、文欽,但是不與起義軍決戰,而是選擇鄧艾作為突破口,讓鄧艾示敵以弱,自己率領中軍秘密與鄧艾匯合,好反客為主,以逸待勞。文欽、文鴦父子進攻鄧艾失敗,但是整體的表現可圈可點,這個是本文的主要內容,下文會更加詳細地提到。

文鴦是如何成為所謂“三國第一猛將”的?是趙雲鏖戰長坂的原型嗎

另外就和禿髮樹機能的戰爭。《晉書·武帝紀》、《資治通鑑·晉紀二》、幹寶《晉紀》、《晉諸公贊》等史料都記載,在咸寧三年(即公元277年)文俶擊敗禿髮樹機能,不過《晉書·司馬駿傳》中卻記載文俶威懾禿髮樹機能。在次年咸寧四年(公元278年),禿髮樹機能再次叛亂,在咸寧五年(公元279年)被馬隆擊敗並斬殺。所以《司馬駿傳》中的記載,可能是正確的。

總體來說,文俶的評價還是比較高的。《魏氏春秋》評價“勇力絕人”;《晉書》評價“勇冠三軍”;《晉諸公贊》評價文俶“名聞天下”,不過是在與禿髮樹機能的戰爭之後,大概指的是咸寧三年這一次;幹寶《晉紀》評價“有武力籌策”、“姿器膂力,萬人之雄”。在三國時期之後,在文俶也被一些人視為猛將的代表,只不過不如關羽、張飛這樣普遍。

文鴦是如何成為所謂“三國第一猛將”的?是趙雲鏖戰長坂的原型嗎

文俶在“淮南二叛”中的表現

文俶聲名大勝,主要是因為在“淮南二叛”中的表現。文俶歷史形象的塑造也是透過《魏氏春秋》、《晉書》、《資治通鑑》三段史料。當時的背景是文欽、文俶父子進攻示弱的鄧艾部,卻遇到司馬師的主力部隊。首先來看《魏氏春秋》中的描述。《魏氏春秋》記載,文俶勸說文欽趁司馬師軍容不整的時候直接擊敗司馬師,計劃是文欽與文俶分為兩部,從兩個方向夾擊司馬師。文俶先進攻司馬師,導致司馬師部出現騷亂,甚至還導致司馬師剛動過手術的眼球突出,後來司馬師也因此而死。但是文欽始終沒有響應文俶的進攻,等到天亮以後,文俶、文欽只能撤退。

文鴦是如何成為所謂“三國第一猛將”的?是趙雲鏖戰長坂的原型嗎

然後是《晉書·景帝紀》的記載。大體上和《魏氏春秋》差不多,只不過補充了文欽與文俶約定的方式。文俶擊鼓傳呼文欽,三通鼓都沒有得到文欽的響應。而且還加入了司馬師後續的動作。司馬師派遣軍隊追擊文欽、文俶父子,其他人認為文欽和文俶並沒有出現敗跡,可能是偽遁之計。司馬師卻認為文俶三通鼓已畢,士氣低落,一定是撤退了。司馬師的判斷是對的,但是他忽略了文俶的勇武。文俶為了順利撤退,率領十幾個驍勇的騎兵衝殺司馬師的追兵,打擊司馬師部計程車氣,然後脫身而去。之後司馬師派遣左長史司馬璉(《資治通鑑》記載為司馬班)率領八千騎兵追殺文欽、文俶,樂林(或為樂進之子樂綝)率領步兵殿後。到沙陽這個地方追上文欽、文俶,不斷衝擊、射擊文欽部,“大破其軍。眾皆投戈而降”,文欽、文俶父子則安全脫身。

文鴦是如何成為所謂“三國第一猛將”的?是趙雲鏖戰長坂的原型嗎

最後是《資治通鑑·魏紀八》的記載。前面和《魏氏春秋》、《晉書·景帝紀》的內容差不多,只是對司馬師派兵追擊的地方進行了“魔改”。《資治通鑑》記載,司馬班率領八千騎兵追擊,文俶“以匹馬入數千騎中”,一次衝鋒就殺傷上百人,然後突圍、衝陣、突圍、衝陣……一共進行六、七輪,如果按照一次上百人,這會就該小一千了。然後敵軍不敢再追擊,文俶順利撤退。這與《三國演義》中趙雲在長坂坡的表現差不多,所以被人視為趙雲的小說形象的原型。

文鴦是如何成為所謂“三國第一猛將”的?是趙雲鏖戰長坂的原型嗎

文俶歷史形象塑造的過程

從這些史料來看,可以看出文俶的歷史形象是處於一個攀升的過程。《魏氏春秋》中記載文俶能夠震懾司馬師,是憑藉夜晚的優勢,司馬師軍容不整,也摸不清楚文俶的狀況,所以讓文俶打了一個措手不及。天亮之後文俶就不敢以身犯險了。

文鴦是如何成為所謂“三國第一猛將”的?是趙雲鏖戰長坂的原型嗎

《晉書》加上文俶挫敗司馬師軍隊的記載,體現了文俶的勇武,但是也不是特別誇張。首先文俶的敵人不是八千驍勇騎,而是沒有組織好的司馬師的亂兵,另外文俶身邊也有一些士兵保護。這種記載在《三國志》中也較為常見,呂布就曾經率領小股部隊衝殺黑山軍張燕,文俶未必做得不如呂布。等到八千騎兵加上數量不明的步兵追殺的時候,文俶再勇猛也無法抵擋這支大軍,最後毫無疑問被擊敗。《三國志·毌丘興傳》中也記載:“大將軍(司馬師)縱驍騎追擊,大破之,欽遁走。”可見《魏氏春秋》和《晉書》的記載都在合理的範圍。

文鴦是如何成為所謂“三國第一猛將”的?是趙雲鏖戰長坂的原型嗎

而《資治通鑑》的記載就有些過於“魔幻”了。文俶單槍匹馬殺退司馬班的八千大軍,小編認為從常理上來說,人類大概是做不到這一點。這種記載也不是《資治通鑑》的首例了。東晉隆安三年(即公元399年)爆發孫恩起,當時的劉裕作為劉牢之的參軍,率領數十人觀察敵情,結果遇到數千敵軍。《南史·宋本紀第一》記載為“(劉裕)所殺傷甚眾”,最後被劉牢之的兒子劉敬宣救援;而到了《資治通鑑》中卻變成劉裕一個人追著數千人砍。文俶應該也是這種情況。所以文俶是猛將這點不假,但是他“三國第一猛將”的印象,還是緣於《資治通鑑》的明顯不符合史實的誇張記載了。

參考文獻:《三國志》、《晉書》、《太平御覽》、《資治通鑑》、《南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