歐洲版的臥薪嚐膽——從“卡諾莎之辱”看歐洲教權與王權的鬥爭

歐洲版的臥薪嚐膽——從“卡諾莎之辱”看歐洲教權與王權的鬥爭

題/歐洲版的臥薪嚐膽——從“卡諾莎之辱”看歐洲教權與王權的鬥爭

文章宣告:本文章屬於“不易君子”原創內容,請您尊重原創,轉載請聯絡本號。

圖片宣告:

盜用警告:本號已與“維權騎士”簽約,可實時監測全網盜用文章行為,請遵守道德底線,莫伸手伸手必被捉!

越王勾踐十年臥薪嚐膽最終復國的故事大家都很瞭解,但在中世紀的歐洲,也發生過類似的事件,其不同點在於,中國版的臥薪嚐膽,是兩個國家之間的鬥爭。歐洲版的則是王權與教權的鬥爭。

在歐洲王權與教權的鬥爭幾乎貫穿了整個中世紀,在中世紀時期基督教的神學觀念控制著整個歐洲,歐洲講究的是君權神授,強大的歐洲教會甚至能夠罷免皇帝,另立君主。即使在我們眼中高貴無比的皇帝也必須臣服於教會。比如德意志國王和神聖羅馬帝國皇帝亨利四世就曾經被差點被教會所罷免。

歐洲版的臥薪嚐膽——從“卡諾莎之辱”看歐洲教權與王權的鬥爭

(卡諾莎之辱)

一、卡諾莎之辱

羅馬帝國衰落以後,世俗王權利用手中任免宗教人員的權力,將所轄地區的教會佔為己有,獲取巨大利益。王權所任命的宗教人員在教會胡作非為,讓教會的聲望收到嚴重影響,同時也讓羅馬教皇對各個國家的教會控制力減弱。為強化教會權力,西歐掀起了以提高教皇地位和加強教會權力的克呂尼運動。

而當時的教皇格里高利七世,在任職期間推行教會改革,決定收回皇帝手中任命教會人員的權力,同時剝奪皇帝對教皇選舉的干預權力。公元1059年4月13日,格里高利七世頒佈了教皇選舉法,規定皇帝不在擁有干預教皇選舉和任命宗教人員的能力。1075年又頒佈《教皇敕令》,規定教皇是唯一擁有任命宗教人員權力的存在,並且擁有罷黜皇帝和永不受審判的權力。

歐洲版的臥薪嚐膽——從“卡諾莎之辱”看歐洲教權與王權的鬥爭

(格里高利七世)

於是命令德國皇帝亨利四世放棄任命德國境內宗教人員的權力,並承認其所頒佈的法令。

對此亨利四世不以為意,繼續行使自己的權力,並且宣佈罷免教皇格里高利七世。雙方鬥爭日益激烈。最後教皇格里高利七世頒佈敕令,廢除了亨利四世的皇位,將其驅逐出教會。同時德國內部鬧獨立的諸侯乘機宣佈,倘若亨利四世不能得到教皇的寬恕,他們將不承認他的君主地位。教皇不僅要德國人反對亨利,也在其他國家掀起了反亨利浪潮。此外,亨利還要面對薩克森人的復叛和國內的克呂尼運動,被革除教籍使他成為了眾矢之的。

為此,亨利四世不得不對教皇低頭,在卡諾莎城堡外的雪地赤腳站立三天三夜,乞求教皇原諒,最後格里高利四世原諒德皇,並恢復了其基督教徒的身份。

但事情並不是到這就結束了,回國後的亨利四世很快就擺平了國內的動亂,加強了自己的王權,三年後武力進攻羅馬,將教皇格里高利七世驅逐出去。一血恥辱。這簡直就是歐洲版的“臥薪嚐膽”。

教會能夠將一個國王壓制到這種程度,在中國歷史上是難以想象的,但在歐洲卻幾乎是一件很正常的事情,其原因主要還是基督教會對世人的掌控力太強,強到讓國王都感到十分忌憚。那麼基督教會是如何在歐洲發展起來的呢?

歐洲版的臥薪嚐膽——從“卡諾莎之辱”看歐洲教權與王權的鬥爭

(格里高利七世)

二、歐洲基督教會的發展

歐洲世界是基督教的世界,基督教產生於古羅馬時代,當時的人們因為戰爭衝突活得很悲慘,在這種暗無天日的日子下,基督教降臨歐洲,其信仰上帝得永生的教義受到人們的追捧。

但基督教最初在歐洲是很弱勢的,甚至部分國家對基督教採取打壓政策,但隨後統治階級看到基督教義對底層人民的教化作用,決定開始支援基督教的傳播,而基督教也成為了統治階級的手中的工具,統治者利用教會來加強對人們的統治。

比如法蘭克國王洛克維,就率領臣民皈依基督教,但其用意確是以教會打擊異教徒的名義來擴充套件法蘭克帝國的領土,比如他在入侵高盧時候,動員部眾時稱:“這些信奉阿里烏斯教派的人佔據著一部分高盧土地,使我深感厭煩。那麼,讓我們向那裡前進,憑著上帝的幫助,把這片土地拿過來置於我們的管理之下。”??

洛克維死後,法蘭克王國首相丕平,在教會支援下成為國王,為報答教會,他將羅馬城獻給教皇讓其統治。歷史稱其為“丕平獻土”。就是這一歷史事件,促使了教皇國的成立,讓教會權力不斷加強。但此時的教會還是臣服於王權的。

那麼到底是什麼原因讓教會的權力開始壓制王權,造成“卡諾莎之辱”呢?

歐洲版的臥薪嚐膽——從“卡諾莎之辱”看歐洲教權與王權的鬥爭

(丕平獻土)

三、教權為什麼能夠壓制王權

1、法蘭克王國的解體,給教會的發展提供了機會

隨著法蘭克帝國的解體,教會開始擺脫皇帝的控制,不再履行向皇帝效忠的職責。在領土和世俗統治方面表現出更大的野心。而此時的西歐已經開始四分五裂,形成了多個國家。各個國家之間忙於戰爭,互相征伐。教會趁此機會,開始大力發展,擴大自己的影響。到後期,教會統治下的信徒遍佈歐洲,成為西歐世界一股重要的政治力量。

2、各個國家對教會的拉攏

由於西歐各國之間戰爭不斷,教會作為一股強大的政治力量,開始被各個國家所拉攏,各個國家都開始將基督教定位國教,此時基督教教會已經在教義和思想上統治各個國家的臣民。教會可以說完全是在西歐各國的撕扯中,吃著戰爭的紅利慢慢做大的。等王權發現教會權力太大的時候,已經無法再製約教會了。

在卡諾莎事件中我們可以看到,亨利四世之所以屈服於教皇,主要是因為內部獨立勢力以亨利四世被驅逐教會為藉口,掀起叛亂。並不是真心臣服於教會。當內部反動勢力被其平復後,便開始對羅馬教會下手,驅逐了教皇格里高利七世。

所以,西歐教會壓制能夠壓制王權,並不是教會實力有多強。完全是在西歐各個國家林立的局面中,教會如同一個楔子,維繫著整個西歐政治局面的平穩,讓各個王國不敢亂動。

歐洲版的臥薪嚐膽——從“卡諾莎之辱”看歐洲教權與王權的鬥爭

(亨利四世帶妻兒向教皇懺悔)

四、歐洲後期神權又是如何臣服於王權的

在中世紀後期,隨著基督教開始走下坡路,由於教會人員過多涉及世俗事物,開始沉迷於權力的爭奪,教會日益不得民心。同時隨著經濟發展,以及文藝復興的發生,神學理念被利己主義所代替。人們對基督教的信仰動搖。為王權的興起提供了機會。

英國和法國崛起,開始加強王權,法王腓力四世開始控制教會,教皇完全聽命於法王,為王權服務。英國則通過了一個《聖職委任法》,明確不許教皇對其政治的干預。此後,多國也宣佈與羅馬教廷的關係,不再負有某些義務。在歐洲黑暗的中世紀,教會與王權的鬥爭最終以教權的失敗結束。

歐洲版的臥薪嚐膽——從“卡諾莎之辱”看歐洲教權與王權的鬥爭

(腓力四世)

五、總結

基督教對歐洲社會的統治,促進了歐洲文化的形成於交流。但歐洲基督教嚴重的阻礙了社會科學的發展,王權與教權的鬥爭更是讓歐洲底層百姓受盡苦難。

另外文中提到的格里高利七世,是基督教中著名的教皇,在位期間推動了教會改革,強化教權。但他最後為什麼卻客死外地呢,羅馬城在他被驅逐後為什麼會受到外族的入侵呢?

有興趣的小夥伴歡迎留言評論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