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手好牌打得稀爛,不是時運不濟。“一代賢王”是被咸豐慈禧玩壞了!

晚清恭親王奕訢執掌軍機處二十多年,是咸豐、同治、光緒三朝重臣,洋務運動的領導者。

他鎮壓了太平天國起義,挽救了清朝危機,迎來“同治中興”。

如果沒有他的盡力支撐,大清王朝會提前數十年完蛋。

很多人都說他是“清朝最後一位賢王”。

還有人說如果當年道光帝讓奕訢當了皇帝,或許就不會出現太多喪權辱國的情況。

其實呢?

我覺得你們是想得太美好了!

不要覺得奕訢當不上皇帝,鬥不過慈禧是時運不濟。

直白地講,我覺得他就是被咸豐和慈禧玩壞了!

一手好牌被他打得亂七八糟,對方換了人都打不過,技術太差!

不服氣?

來,讓我們穿梭到那個時空,看看這位“賢王”究竟怎麼被玩壞的!

一手好牌打得稀爛,不是時運不濟。“一代賢王”是被咸豐慈禧玩壞了!

奕訢

首先是皇位之爭。

論天資,論水平,奕訢勝過他的哥哥奕詝(咸豐皇帝)。

人們都說奕詝怯懦優柔,無管理國家之才。

奕訢則聰穎果毅,是當皇帝的最好人選。

但道光皇帝卻不會僅憑旁人眼光去決定皇帝的人選。

他進行了兩輪考驗。

在此之前,必須先說一下這兩個皇權爭奪者的當時的情況。

哥哥奕詝是孝全成皇后所生,嫡子身份。

如果不是孝全成皇后死得太早,以她與道光帝的深厚感情,奕詝會毫無競爭壓力的當上皇帝。

但不幸的是,孝全成皇后早逝。

哪怕,道光帝與孝全成皇后感情深厚,不再立皇后尊位。

但畢竟逝者已矣,道光對奕詝這個兒子並不是想像的那麼照顧。

何況他還有一個所有人都誇讚的兒子奕訢,英明神武,深得愛戴。

奕訢呢,母親是靜貴妃,比道光小30歲,人長得很漂亮,老夫少妻,深受皇帝寵愛,是道光的“枕邊人”。

這優勢就比奕詝大得多了。

我覺得道光帝給奕訢當一個能當上皇帝的機會,靜貴妃起到了很大作用。

不過這女人沒看過《甄嬛傳》,沒有宮心計,沒能讓道光帝直接選擇奕訢,水平還是不夠。

一手好牌打得稀爛,不是時運不濟。“一代賢王”是被咸豐慈禧玩壞了!

咸豐皇帝奕詝

好了,言歸正傳,回到兩輪考驗上來。

第一輪考驗的是武勇,在春狩的時候進行,比較的是誰打的獵物多。

奕訢武藝高強,百發百中,可以甩哥哥幾條街。

奕詝知道武藝不如弟弟,就去請教老師杜受田。

杜老師想了好幾天,跟他說了四個字“藏拙示孝”。

這杜老師是個高人吶,利用同理心,一語道破了天機。

而奕詝也不愧為後來的咸豐帝,腦子一轉就明白過來了。

於是在圍場的時候,他號令手下人不允許捕捉射殺任何一隻動物。

等奕訢滿載而歸,奕詝卻空著手對道光帝說:

春天是鳥獸萬物孕育的時候,我不忍心傷害它們,更不願用這樣的方式與弟弟們競爭。

看,這話水平高吧,完美掩蓋了自己武藝不強的缺點。

道光帝聽了很高興,稱讚奕詝有胸襟。

看到了吧,奕訢輸在哪?

不會揣摩皇帝的心思,沒有跳出問題看問題!

一手好牌打輸了。

一手好牌打得稀爛,不是時運不濟。“一代賢王”是被咸豐慈禧玩壞了!

道光皇帝

第二輪考驗的是國策應對。

奕訢侃侃而談,提到“發展經濟,國家富強”的理念。

這理念就是從現在來看,也有一定道理,而當時晚清國情日下,更是需要這樣的思路理念了。

奕詝呢,談的是國策根本重在“孝道”。

旁人眼裡,奕訢說得對,國家就要這樣子才搞得好。

可道光帝呢?

他可是一個大孝子啊!

這在歷史上都是有名的。

他極盡孝道,在母親孝和皇太后死後一個多月,就因悲傷過度,駕鶴西去了!

你說奕訢是怎麼想的?說得頭頭是道,可一點沒把老皇帝放在眼裡啊。

尤其在老皇帝哀嘆自己年紀大,命不久矣的時候。

我們的恭親王還在那裡慷慨激昂,唾沫四濺。

卻沒注意到自己的哥哥,早就趴在地上,泣不成聲了……

你說輸得冤嗎?

我說輸得一點都不冤!

打牌時對方出個小3,你不算一下他後面有沒有牌,就把王炸炸出去了,不輸才怪!

就這樣,在皇權爭鬥中,奕詝把握住了道光帝的心理,終於當上皇帝。

而道光帝呢,估計覺得對奕訢感到有些虧欠,

因此出現了歷史上最有意思的立儲諭旨。

“皇四子奕詝著立為皇太子!”

“皇六子奕訢封為親王。”

兩封旨意同時封存在清宮秘檔裡。

說明道光帝心裡一直很糾結啊。

一手好牌打得稀爛,不是時運不濟。“一代賢王”是被咸豐慈禧玩壞了!

這皇位之爭是徹底失敗了。

照理說,奕訢應該吸取教訓了吧?慢慢積蓄力量,以圖東山再起。

剛開始他表現得還不錯,謹小慎微,一度得到了咸豐帝的信任。

出任領班軍機大臣,進入了清朝核心。

他與咸豐兩人關係也越來越融洽,儼然一幅兄慈弟恭的樣子。

但你真這麼想,就又錯了!古話說:皇家無親情。

晚清外憂內患。咸豐帝現在是不得不依仗奕訢的能力,才跟這個最大的威脅者達成一定程度上的合作。

就像當今普遍的企業總經理和副總經理之爭一樣,該合作要合作,該提防要提防。

結果,奕訢卻被這一番表相矇住了眼,仗著自己功高,硬是逼著咸豐帝給自己母親靜貴妃加皇后的頭銜。

咸豐帝很生氣,後果很嚴重!

靜貴妃病逝僅十多天,咸豐帝就以“辦理喪事有疏忽”的罪名將奕訢趕出了軍機處,罷免了他的所有重要職務。

這是警告弟弟不要老想著打皇帝寶座的主意呢!

真可謂一招不慎,滿盤皆輸!

後來奕訢提出成立總理衙門,統領外交事宜的時候,被咸豐帝限制了權力,變成“外交洽談部”一樣的存在了。

由此可以看出,論政治手段,陰謀隱忍,帝王心術,咸豐甩了奕訢大幾條街。

一手好牌打得稀爛,不是時運不濟。“一代賢王”是被咸豐慈禧玩壞了!

不過,上天又給了奕訢一個最好的機會!

1861年,31歲的咸豐帝突然病逝於熱河,諾大清朝陷入權力真空狀態。

奕訢與慈禧聯手發動政變,廢除八大臣,史稱“辛酉政變”。

這下子大權在握,整個朝廷都換了門楣。

叔嫂二人更是約定:從此後,慈禧主內,奕訢主外,攜手恢復盛世。

看上去似乎是個很美好的結局?

可結局又是這麼的出人意料,又理所當然。

奕訢沒敢一步登天,有這樣那樣的顧慮和壓力。

可能他認為一個婦人再厲害,也制約不了他的權力。

但他忘了歷史上的那些慘痛歷史教訓。

更沒想透徹“臥榻之旁,豈容他人安睡”的真諦。

沒有曹操、司馬懿的手段。

更沒有想到慈禧的野心!

同治四年,一個小小編修的彈劾,讓奕訢被免去議政王職務。

光緒十年,又被慈禧以“萎靡因循”的名義,將整個奕訢集團人馬逐出軍機處和總理衙門。

一手好牌打得稀爛,不是時運不濟。“一代賢王”是被咸豐慈禧玩壞了!

至此,奕訢徹底消沉下去,他隱居在北京西郊的寺廟裡,不再過問世事。

該寺有一棵著名的“臥龍松”,是寺裡的“五大名松”之一。

奕訢題寫了“臥龍松”三字刻在石碑上,立於松下。

覺得自己現在是上九,潛龍勿用。

這種消沉得近乎絕望的狀態貫穿了他後來的生活狀態。

十年後,日本與清廷交戰,慈禧無人可用,只能再讓奕訢出馬。

可惜的是,此時的奕訢再也不是當年意氣風發的恭親王了。

雖然再度回到總理衙門,但物是人非,又脫離權力中心多年,根本無力迴天。

昔日人們交口稱讚的“一代賢王”,只將功名作“浮雲”。

整個總理衙門暮氣沉沉,無所作為。

四年後,滿腹憂慮的恭親王與世長辭,終年66歲,諡號“忠”,配享太廟,入祀賢良祠。

而慈禧依然大權在握,掌控著整個朝廷直到死去……

縱觀奕訢這一輩子,爭不過哥哥,鬥不過嫂嫂。

被咸豐、慈禧想用就用,不用就棄,玩弄於股掌之上,是不是被兩人玩壞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