他是古代版“袁隆平”,冒死從海外偷回根藤,讓清朝人口增加3億

人們常說“民以食為天”,中國千百年的歷史,也是一部民間的溫飽史,只要缺少天災和戰亂,民眾吃得飽飯,就能夠被稱之為盛世,糧食珍貴,也就是為何袁隆平先生地位會如此受到尊崇的重要原因,而他卻也被稱為古代版的“袁隆平”,冒死從海外偷回根藤,讓清朝人口增加3億,究竟發生了什麼呢?

此人的名字,叫做陳振龍,他又被稱為“甘薯之父”。

他是古代版“袁隆平”,冒死從海外偷回根藤,讓清朝人口增加3億

1543年,陳振龍出生在了福建一個書香世家,祖祖輩輩以讀書為生,而陳振龍在還沒有20歲的時候就中了秀才,然而在此之後的科舉不中,卻也讓他厭倦了讀書,最終選擇棄儒經商。

自從隆慶開海之後,福建作為沿海地區,經商之人日益變多,陳振龍也來到了閩縣做起了經營生意。

此時明朝的日子並不好過,邊境接連不斷的戰爭,再加上南方地區的旱災,給居民們帶來了沉重的負擔。

他是古代版“袁隆平”,冒死從海外偷回根藤,讓清朝人口增加3億

而迫於生計,等到了90年代,陳振龍只能和同行趕赴呂宋(菲律賓)做起了買賣,正是在南洋,陳振龍卻被一種從未見識的植物所驚訝到了,在島嶼貧瘠的土地上,一顆顆紅色的碩果卻遍佈了田野,經過打聽,陳振龍才得知了它的名字:番薯。

原來番薯最早生產於北美洲,隨後被發現前來此地的西班牙殖民者所獲得,透過征服呂宋,將種子播撒到了南洋。

他是古代版“袁隆平”,冒死從海外偷回根藤,讓清朝人口增加3億

陳振龍敏銳地意識到,這些植物耐旱而且高產,在海島上就能夠生存,適應力如此強大,可否帶回中原進行種植呢?

然而這並不是一件簡單的事情,對於洋人來說,技術壟斷是其保持利益的一個重要渠道,對於薯種的產出,自然是嚴防死守,一旦發現有私自帶出者,就要處以極刑,而陳振龍對此也是冥思苦想。

他是古代版“袁隆平”,冒死從海外偷回根藤,讓清朝人口增加3億

最終他做了一個十分大膽的決定,在出海關之前,陳振龍冒著生命危險,將一根的甘薯藤蔓纏繞在了帆船的桅杆上,就這樣瞞天過海,總算出了境。

然而如何推廣種植,卻又成為了一大重要難題。

陳振龍在故鄉開闢了一片菜園,小心翼翼地擺弄著甘薯藤,經過數個月的努力,總算有了第二代的收穫。

當時間來到了1593年,閩中地區大旱,五穀歉收,陳振龍趁機帶著甘薯找到了福建巡撫金學曾,希望他能夠代表官府推行番薯,解救黎民百姓。

他是古代版“袁隆平”,冒死從海外偷回根藤,讓清朝人口增加3億

金學曾按照講述的方法,嘗試性種植了一塊土地,發現效果還真不錯,立刻率先在達道鋪紗帽池旁邊開設了關於番薯的空地。

而在4個月之後,番薯就已經搬上了人們的餐桌,一年之後開始在福建大力推廣,閩中饑荒總算得以緩解,與此同時,金學曾和陳振龍的兒子陳經綸,在研究甘薯如何使用中原的土地上,也進行了一番極大的努力,寫成了中國國內第一部薯類的名著《海外新傳》。

他是古代版“袁隆平”,冒死從海外偷回根藤,讓清朝人口增加3億

遺憾的是,因為受到戰亂的影響,明朝卻並沒有在全國上下進行推廣,一直到清朝成立之後,才流入了內地。

此時正值明清小冰期時期,全國降雨量減少,然而到了清朝中期,隨著番薯的推廣,卻為中原提供了源源不斷的糧食作物,加上雍正等人進行“攤丁入畝”的制度,人口迅速從明末7000萬增長到嘉慶年間的4億,足足增加了3億多有餘,其中很大一部分是陳振龍的功勞。

他是古代版“袁隆平”,冒死從海外偷回根藤,讓清朝人口增加3億

為了紀念這位盜火的普羅米修斯,福州、福清等地,四處建立有金學曾和陳振龍的報功祠,而在道光年間,烏石山上修建了先薯亭,來紀念陳振龍所作出的貢獻。

當然了,甘薯傳播的侷限性同樣也是存在的,其中最為明顯的一點在於,人們雖然能夠果腹,但是距離吃飽吃好還有很長一段距離,長時間食用甘薯,營養上也會有所缺失,這也就是我們為何看待過去的清朝照片,發現那些農民總是面有菜色,如今這個問題總算得到了妥善解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