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將兩次慘敗,國君的反應出人意料,這五字讓他成就霸業

春秋時期,秦穆公是一位頗有志向的國君,他雄心勃勃,想從狹窄的關中地區走出來,稱霸中原。可是東進道路總被晉國所阻擋。

後來,秦穆公得知稱霸諸侯的晉文公已死,覺得這是一個擴大自己地盤的好機會,便決定派孟明視為大將,西乞術、白乙丙二人為副將,率領秦國大軍,千里迢迢去攻打鄭國。

讓秦穆公大失所望的是,秦軍卻於公元前627年在見崤山(在今河南洛寧縣北、函谷關東邊)中了晉軍埋伏而全軍覆沒,三員秦將都成了晉軍的階下之囚,後來狼狽不堪地逃回秦國。

大將兩次慘敗,國君的反應出人意料,這五字讓他成就霸業

秦穆公身穿白色的衣服,親自跑到郊外去迎回殘兵敗將。出乎人們意料的是,當孟明視等三名敗將向秦穆公誠惶誠恐地請罪時,他卻痛哭流涕地說:“我沒聽百里奚和蹇叔的話,致使三位將軍受辱,你們有什麼罪呢?這都應當怪我啊!

接著秦穆公又給三將打氣:“我決不能因為你們的小過錯而掩蓋了你們的大德。你們不要洩氣,一心一意考慮如何報仇,我們終將一雪前恥!”

公元前626年,孟明視等三將率四百輛兵車,再次攻打晉國,以報崤山大敗之仇。然而,這次作戰由於晉軍早有準備而再次遭受失利。

孟明視逃回秦國後,自己鑽進囚車,表示這一回沒有任何理由讓國君再次免去自己的罪責。

大將兩次慘敗,國君的反應出人意料,這五字讓他成就霸業

出人意料的是,秦穆公卻再度寬慰孟明視說:“咱們一連打了兩次敗仗,這可不能怪你,這是我的罪啊!我只注重兵馬,不關心國家政治和老百姓的難處。一個國家興亡成敗不是一個人的事,打勝仗不是一個人的功勞,打敗仗也不是你一個人的過失。”

秦穆公下令,讓孟明視繼續掌管軍隊。孟明視等三將發自內心地感激穆公的寬容大度,更加奮發自勵,加緊訓練後兵馬,全力加強戰備。

公元前624年,也就是崤山之役的第三年,孟明視等人率領軍隊渡過黃河,第三次與晉軍對決。

秦軍將士同仇敵愾、務求必勝,他們過河後,把渡船全部燒燬,決心和晉軍決一死戰。

由於秦國三軍用命、士氣高昂、作戰勇猛,結果將晉軍打得大敗,晉軍龜縮在城裡不敢出戰,這次總算痛痛快快地一雪前恥。

大將兩次慘敗,國君的反應出人意料,這五字讓他成就霸業

秦穆公親自來到三年前秦軍遭受重創的崤地,下令把陣亡將士的屍骨收拾起來,加以埋葬,隆重地發喪祭祀了三天。

他還痛責自己:“當初,我不肯聽從百里奚、蹇叔兩位長者的話,以致為秦國招來禍患,以後你們要記住我的過失,要尊重那些洞察世事的長者啊!”

西方小國和西戎的部族,聽說秦國打敗了中原霸主,爭先恐後地向秦國進貢,一下子有二十多個小國和部落歸附了秦國。

這樣一來,秦國擴地千里,做了西戎的領袖。周襄公也派大臣到秦國,送給秦穆公十二隻金鼓,封他為西方霸主。

大將兩次慘敗,國君的反應出人意料,這五字讓他成就霸業

這些史實散見於《左傳》“僖公三十二年至三十三年”、“文公元年至三年”和《史記·秦本紀》。

孟明視等三員秦軍大將兩次出征均辱師敗北,甚至全軍覆沒,穆公不但沒有殺掉他們,反而繼續信任重用。

特別可貴的是,秦穆公在失利面前勇於承擔責任,痛哭流涕公開檢查自己,而對三員作戰的將領卻表現出極大的寬容。

要知道,當時還處在奴隸制社會,秦穆公身為一國之君,能公開做自我批評而不畏人言,繼續使用敗軍之將,這不僅是一種胸懷和遠見,這也是一種高超的統御謀略。

大將兩次慘敗,國君的反應出人意料,這五字讓他成就霸業

對人能不以“一眚而掩大德”,對自己則敢於承認錯誤,這恐怕不是每個君王都能做到的。當然,穆公能一再寬恕並重用三將,也是看到三將雖然落敗卻並非庸才,所以給予充分信任繼續留用。

信任,是一種壓力,它比強迫更能使人拼死效力。穆公歸咎於己,而給三將以信任和激勵這正是他的大智慧。正因為如此,三將感之於肺腑,決心以死相報。這不能不說是秦穆公一種高明的統御謀略。

正因為秦穆公能全面考察使用人才,而且予以充分信任,才能使孟明視三將最後取得勝利。如果像楚王對待子玉那樣兵敗賜死,何以能報仇雪恨? “大量成大器”,這五個字正是秦穆公能成就霸業的一個重要原因,難怪司馬遷給予他極高的評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