同樣是南北對峙,為什麼三國時魏吳爭奪合肥,現代爭奪徐州?

同樣是南北對峙,為什麼三國時魏吳爭奪合肥,現代爭奪徐州?

所謂的兵家必爭之地,一般都是地理上有某種特殊的特點,能夠影響戰場態勢,哪一方佔據,就可以佔據戰場主動權,或者是防禦起來更省力,或者是進攻起來更省力,就會成為戰爭中雙方的爭奪焦點,也就是所謂的兵家必爭之地。但這種兵家必爭之地也分為不同的層級,有些是全國性戰略佈局的重要關節點,有些是區域性的戰略關節點,有些則是區域性戰場的重要關節點。不同層級的作用是不一樣的,而且跟戰場雙方戰線、態勢有關係。

比如在中國歷史上的絕大多數時候,中原王朝與草原遊牧民族的分界線就是長城線,而長城線基本上是沿著崇山峻嶺和沙漠、隔壁一路從東向西延伸的,都是地理上不容易透過的地區。中原王朝只有佔領著長城線,才在防禦的時候處於比較有利的地位,而像唐朝後期和五代、北宋時期失去了長城線的掩護,遼國佔領了長城線的東半部分,西夏佔領了長城的西半部分,所以北宋就形同一個沒有任何保護的人在裸奔。

而當中原地區分裂,或者出現南北割據對峙的時候,一般重要的爭奪區域就包括三個地方,這就是江淮、荊襄和漢中。對割據南方的政權來說,必須保證對這三個地方的控制權,才能攻防中都有主動權。這樣,也才有了所謂的守江必守淮,因為一旦對手已經到了長江沿線,南方政權即便有大兵團用來防禦,但因為南方水網縱橫,道路不變,所以大兵團難於展開,也就很難有效防禦了。

同樣是南北對峙,為什麼三國時魏吳爭奪合肥,現代爭奪徐州?

但在區域性戰場上,不同的戰場態勢下,這種爭奪的焦點也是不同的,也就是所謂的兵家必爭之地會出現轉移的情況。比如三國前期,在蜀漢佔據荊襄地區時,和曹魏直接對峙,襄陽就是雙方的主要爭奪焦點,原因就在於,從宛城到襄陽透過方城埡口,是當時條件下從北方向南方進攻的主要通道,蜀漢如果攻佔襄陽,就等於打開了宛襄大道的門戶,南陽盆地地勢平坦,曹魏就不容易防禦了。所以,對蜀漢而言,爭奪襄陽不是為了防禦,而是為了進攻。

再比如漢中,對割據四川的政權來說,就是必須佔領的,就是因為漢中是從關中進入四川的必經之路,所以割據四川的政權要佔領漢中,才具備向關中反擊的能力,如果沒有漢中,就只能退守秦嶺以南了,就是處於比較被動的捱打狀態,而沒有反擊能力。所以,割據四川必須佔領漢中,將主戰場放在漢中進行拉鋸和攻防戰,以四川為後方,才能處於比較有利的地位。如果失去漢中的掩護,完全處於被動挨打的狀態,也是難與持久的。

而在北方,一般容易出現的對峙局面主要是關中和關東對峙的局面,大體上就是秦國和六國對峙的局面。秦出關東必須經過崤函古道,六國進攻關中也必須經過崤函古道,所以秦國和六國主要在函谷關對峙,尤其是在六國聯合進攻秦國的時候,只要秦國在函谷關堅守不出,六國基本上都堅持不了多久,就會自己退兵,因為堅持下去也無益,取勝機會是比較小的。這也是劉邦後來選擇定都關中而不是洛陽的原因,因為當時關東諸侯還有可能反叛,漢朝並沒有能夠單獨打贏關東諸侯的把握。

同樣是南北對峙,為什麼三國時魏吳爭奪合肥,現代爭奪徐州?

董卓在認定關東已經大亂,他無力收拾局面之後,同樣選擇了挾持漢獻帝退往關中,就是因為關中和關東當時主要只能經過潼關進行聯絡,董卓只要封鎖潼關,關東諸侯對他就無可奈何。後來的局面也是如此,董卓派牛輔率兵封鎖潼關,關東諸侯沒多久就自己內訌起來了,沒有繼續聯合討伐董卓,牛輔派出的李傕、郭汜等人的兵力沿黃河東進,一路到達今天河南的鄭州以東和山西南部地區,董卓就處於比較主動的狀態了。

在關東地區,山西西面和南面都臨黃河,東距太行,自成一個獨立的戰略板塊,易守難攻,所以在關東地區出現混亂的時候,山西也很容易出現割據勢力。比如五代時期,後梁已經佔領了北方大部分地區,但始終無法攻破河東地區,晉王李克用一直盤踞在山西。後來李克用的兒子李存勖並且攻破後梁,建立了後唐。而且,因為李克用勢力的存在,隨時可以出太行山救援河北地區,所以河北地區當時一直在後梁朱溫和李克用之間搖擺,後梁也從未完全有效控制過。

後周取代後漢之後,後漢參與勢力就在遼國的扶植下,在山西長期割據,是為北漢政權。不僅後周未能攻破北漢,到北宋興起之後,已經平定江南地區,北漢還存在,一直到宋太宗繼位之後,經過苦戰之後,才終於攻破北漢,控制了山西地區。當時主要的爭奪戰就發生在澤潞地區。而在太行山地區,主要的攻防戰基本上都發生了中山、真定這些地區,就是因為這些地區是從山西進入河北平原的出口。

同樣是南北對峙,為什麼三國時魏吳爭奪合肥,現代爭奪徐州?

但這種所謂的兵家必爭之地並不是一成不變的,尤其是區域性的戰略要點和區域性性的戰略要點,是很容易隨時變化的,有時候是因為地質災害原因引起的變動,有時候是因為交通技術的進步帶來的變化。比如荊州從古到今都是非常重要的戰略要點,但在鐵路出現以後,荊州的重要性就下降了,武漢變成了更為重要的地區。這就是因為,鐵路出現以後,荊州已經不是主要的南北大通道了,今天的京廣線就是從河南信陽經過湖北孝感,直通武漢,然後南下長沙。

還有錦州之所以成為關內和關外的一個重要關節點,實際上是在明末明朝與後金的戰爭中才形成的局面,尤其是在孫承宗和袁崇煥主導下打造關寧錦防線之後,錦州的戰略地位才凸顯出來了,之前錦州並不那麼重要。這就是因為,在明朝相繼失去廣寧、遼陽、開原、瀋陽這些遼東地區的重鎮之後,只能退守遼西,經營一條依託地利優勢的防禦線,才形成了以寧遠為中堅、以山海關為後方、以錦州為前線的防禦線。

而在區域性戰場上,這種兵家必爭之地的變化更為頻繁。比如三國時期曹魏和吳國的主要爭奪焦點前期始終在合肥,而在後期則更多的是圍繞著壽春進行爭奪,曹魏在江淮地區的防線也主要是以壽春為中心,一直到東晉南渡之後也是這個局面。而今天的徐州成為戰略要點,則是在現代鐵路興起之後,因為徐州是兩條鐵路幹線的交叉點,所以成為一個重要的交通要點,也就成了兵家必爭之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