徐庶在曹營中未獻有意義的一計一策,曹操為什麼沒有懲罰他?

所謂“徐庶進曹營——一言不發”,這不過是民間的一句歇後語,而其出處也並非歷史,而是出自小說《三國演義》。

小說《三國演義》中,劉備集團的謀士雖然不多,但幾乎每一個謀士都是小說中“封神”一級的謀士。臥龍、鳳雛自不必說,徐庶、法正也是三國謀士中的頂級。

然而,在真實的歷史上,徐庶這個可以在小說中封神的謀士,其存在感並不高。根據正史的記載,徐庶一生並沒有貢獻出什麼有關鍵意義的謀略。

徐庶在曹營中未獻有意義的一計一策,曹操為什麼沒有懲罰他?

分析

歷史與演義,往往讓人感覺到非常震驚。有些時候,歷史上發生的事情,再呈現在演義裡,別人會覺得假,譬如說轅門射戟;但反之,有些事情,本來歷史上不存在,只存在於演義裡,別人卻信了,比如說徐庶很擅長謀略。

這就是歷史與文學之間的“微妙”之處,讀者往往會根據自己對社會、人物的認知而產生自己對作品的理解。

徐庶在曹營中未獻有意義的一計一策,曹操為什麼沒有懲罰他?

作者塑造徐庶的目的

徐庶這個人物形象,在小說中很明顯要比歷史上高大了很多。雖然篇幅不大,但不可否認他是一個重要的配角。

像徐庶這樣的配角,作者在塑造起來自然不會沒有目的。而作者為什麼要在一個充滿謀略的小說中,創造一個只有曇花一現的徐庶呢?

徐庶在小說中一登場,就有一番世外高人的景象。整部小說中,如徐庶般似仙之人寥寥無幾:

玄德回馬入城,忽見市上一人,葛巾布袍,皂絛烏履,長歌而來。歌曰:“天地反覆兮,火欲殂;大廈將崩兮,一木難扶。山谷有賢兮,欲投明主;明主求賢兮,卻不知吾。”

如同散仙一般的徐庶,他的登場雖然沒有什麼驚天動地,但卻有幾分仙人之姿。而他所歌者,有兩句非常關鍵的話:大廈將崩兮,一木難扶。山谷有賢兮,欲投明主。

徐庶在曹營中未獻有意義的一計一策,曹操為什麼沒有懲罰他?

大廈將傾,自然指的是漢室江山。而一木難扶呢?是指的他報國無門,自己無力挽回,還是指的劉備一個人無力改變,需要有人輔佐。

在我看來,其實兩者都有所指。這也是徐、劉二人君臣際會的最完美的鋪墊,而這歌中的“一木”也給徐庶未來的離開以及推薦諸葛亮留下了伏筆。

在徐庶所吟之歌中,我們看到了徐庶的忠。而在這之後,不管是程昱的口中,還是徐庶本人的表現,我們都知道徐庶是個孝子:

昱曰:“徐庶為人至孝。幼喪其父,止有老母在堂。現今其弟徐康已亡,老母無人侍養。丞相可使人賺其母至許昌,令作書召其子,則徐庶必至矣。”

在當時的那個動亂之下,想要忠孝兩全,是一件萬難之事,於是徐庶為了救母而投奔曹操,徐母因為徐庶投曹而自殺,從此之後,徐庶下定決心不為曹操獻計:

曹操使人齎禮弔問,又親往祭奠。徐庶葬母柩於許昌之南原,居喪守墓。凡曹操所賜,庶俱不受。

徐庶在曹營中未獻有意義的一計一策,曹操為什麼沒有懲罰他?

作者之所以塑造了徐庶這樣一個角色,就是羅貫中作為舊時代的知識分子,對“忠孝”的一種拷問。

我們從小說中看,羅貫中對“忠孝”的拷問,得出了這樣的一個結論,舍忠取孝,忠孝皆無;舍孝取忠,忠孝或許可雙全。

舊時代知識分子羅貫中,對於忠看得遠遠要大於孝,徐庶這個角色也是在向人傳遞這個思想。

同時,進入曹營後,徐庶一言不發,也是因為劉備集團才代表了正統,而曹操是漢賊。徐庶一言不發,就是羅貫中對“正統忠義”的一種宣傳。

至於曹操為何不懲罰徐庶,這裡面原因有二。一,曹操重視人才,以不發一言的徐庶,做自己的宣傳;二、作者要透過徐庶“欺瞞曹操”而未被曹操發現,從而達到“攻擊漢賊”的目的。

徐庶在曹營中未獻有意義的一計一策,曹操為什麼沒有懲罰他?

歷史上的徐庶

在小說中佔了數個篇幅,而且還被很多讀者奉之為神的謀士徐庶,其實在歷史上幾乎沒有存在感。他連屬於自己的獨立傳記都沒有,只能從《魏略》或是其他人列傳中尋找一些蛛絲馬跡。

從《魏略》中,我們可以看出來,徐庶經歷了一個“由武至文”的轉變,這一點也符合三國時候很多人的經歷,從豪族、遊俠向讀書人轉變,是一個主流:

中平末,嘗為人報讎,白堊突面,被髮而走,為吏所得,問其姓字,閉口不言。吏乃於車上立柱維磔之,擊鼓以令於市鄽,莫敢識者,而其黨伍共篡解之,得脫。於是感激,棄其刀戟,更疏巾單衣,折節學問。

徐庶在曹營中未獻有意義的一計一策,曹操為什麼沒有懲罰他?

另外再有就是徐庶投奔劉備,輔佐劉備,得到劉備的信任:

時先主屯新野。徐庶見先主,先主器之。

根據徐庶投奔劉備的時間,以及劉備對徐庶的態度,個人感覺,徐庶可能和“火燒博望”有關。

雖然歷史上的記載“火燒博望”是劉備所主導,可這段時間徐庶恰恰在劉備旁邊,作為劉備所器重的人,他應當會有一些出謀劃策。

徐庶在曹營中未獻有意義的一計一策,曹操為什麼沒有懲罰他?

至於說在這之後,什麼推薦諸葛亮啊,因為母親而投曹啊,小說和歷史記載幾乎沒有什麼區別。只不過歷史要簡單很多罷了。

但有一點,徐庶在去往曹營後並非一言不發,沒有貢獻,否則的話,他也不會屢屢得到升遷:

至黃初中,韜仕歷郡守、典農校尉,福至右中郎將、御史中丞。

徐庶在曹營中未獻有意義的一計一策,曹操為什麼沒有懲罰他?

結語

明明在歷史上,幾乎沒有什麼存在感的徐庶,為什麼到了小說中卻以短暫出現而封神。作者為何如此偏愛這個角色。

恐怕是和徐庶追隨劉備的時間有關,徐庶追隨劉備的時候,劉備身邊沒有什麼謀士,徐庶是極其關鍵的一個。

另有一點,怕是和諸葛亮對徐庶的那個評價也有相當關係:

逮大和中,諸葛亮出隴右,聞元直、廣元仕財如此,嘆曰:“魏殊多士邪!何彼二人不見用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