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夜讀資治通鑑71-75】古代官員是真的能上能下

【夜讀資治通鑑71-儒教成為國教的過程並不順暢】

很多人從歷史教科書得知,漢武帝時董仲舒提出“罷黜百家,獨尊儒術”,採納後就確立了儒家作為國教的地位。但實際上,這個過程並不順暢,頗多曲折。公元前140年,漢武帝即位之初,召集天下賢良之士,詢問國家治理之道。董仲舒認為,要成就聖王,關鍵是教化,教化的方式就是從中央到地方興辦學校,教學的內容應該是“六藝之科、孔子之術”,也就是儒家學說。為了保持思想統一,最好是禁絕其它學說。漢武帝認為有道理,提拔董為江都王劉非的國相(相當於美國的州務卿或者中國的第一副省長)。當時,支援儒術的還有丞相衛綰,後來的丞相竇嬰、太尉田蚡,以及御史大夫趙綰、郎中令王臧,再加上皇帝,可以說全是實力派。但是,太皇太后(漢武帝的奶奶)竇老太太喜歡黃老之術,這也是文景之治的理論依據。老太太秘密收集了趙綰、王臧的罪證,交給漢武帝。漢武帝因此停止了大興儒術的政策。趙綰、王臧被捕並自殺,丞相竇嬰和太尉田蚡被免職。尊儒派遭遇了重大打擊,不過,董仲舒當時沒事。大約4年之後,漢武帝設立“五經博士”,就是設立易、書、禮、詩、春秋五科,其實就是光大儒學。此時,老太太已經快不行了,一年後就去世了。阻止漢武帝推崇儒術的唯一障礙終於去除。但是,當時董仲舒被主父偃陷害,差點被漢武帝砍了頭,後來再次起用為國相。終其一生,董仲舒並沒有在漢武帝身邊受寵。至於為什麼漢武帝如此器重儒學,《治治通鑑》並沒有詳細介紹。

【夜讀資治通鑑72-漢武帝就是一個“頑主”】

我們認為的“盛世”,很多都言過其實,實際上有不少皇帝是沾了爺爺或者父親的光。前人栽樹,後人乘涼。前幾代君主勵精圖治,藏富於民,留下無盡財富供兒孫皇帝揮霍無度或者窮兵黷武,結果反而營造了所謂的盛世光景。漢武帝就是這樣一個幸運的皇帝,萬曆也是,乾隆更是。經過“無為而治”的文景之治,輕徭薄賦(農業稅一度低至三十分之一,絕對是歷史上最低的稅率),百姓富足,國家強盛,財富不可勝數,於是漢武帝開始大肆揮霍。身為皇帝,年輕的漢武帝卻偏偏喜歡“微服私訪”,其實就是到外面瞎逛。關鍵是,他老是帶幾個人晚上偷偷溜出去,還自稱“平陽侯”,然而第二天早上去南山打獵,把農民的莊稼地都踩踏了,老百姓叫苦連天,到官府投訴。地方政府想抓他們,結果一看對方的行頭,根本不敢動手。有一次,漢武帝夜裡偷偷溜出來到一家旅店投宿,還讓老闆拿酒來,老闆很不爽,說“酒沒有,尿要不要?”老闆懷疑這幫人是強盜,於是帶了一些小夥子準備將他們抓起來。幸虧老闆娘眼尖,把老闆灌醉,然後將其綁起來,把小夥子都趕走,還殺雞給漢武帝他們吃。漢武帝回去之後,賞賜老闆娘千金,讓老闆到禁衛軍當軍官。後來,漢武帝覺得老是溜出去太麻煩,乾脆就想圈一大塊地,建成“上林苑”(皇家園林)。幕僚東方朔反對,認為這是勞民傷財,漢武帝覺得他說的有道理,任命他為太中大夫(副四品,相當於今天的副市長),但是上林苑還是照建不誤。另一個幕僚司馬相如也勸誡漢武帝,說“家累千金,坐不垂堂”,意思是哪怕再有錢的人也不去拿自己的性命冒險。因此請漢武帝不要再親自打獵,跟什麼熊、野豬搏鬥了。這一次,漢武帝似乎是聽進去了。

【夜讀資治通鑑71-75】古代官員是真的能上能下

【夜讀資治通鑑73-皇帝的面子就是大臣的性命】

公元前133年是中國歷史上重要的轉折點,因為這一年開始,西漢與匈奴的關係從過去的“友好鄰邦”變成了敵我關係。當時,受山西商人聶壹影響,大行令王恢建議漢武帝放棄和親政策,攻打匈奴;御史大夫韓安國認為匈奴地域廣闊,漢軍孤軍深入難以取勝,主張和談。最終,漢武帝接受了王恢的建議,決定攻打匈奴。西漢大軍由主和派韓安國率領,名為護軍將軍,這是一個很奇怪的安排。按原計劃,聶壹充當間諜,負責引誘匈奴大軍深入馬邑,然後王恢率軍攻打匈奴的輜重部隊。不料,誘敵深入的計謀被匈奴識破。王恢看到匈奴大軍返回,覺得自己以三萬人馬無法對抗匈奴十萬大軍,於是無功而返。但是,漢武帝大怒,認為自己勞師動眾,卻一個匈奴人都沒抓到,讓自己很沒有面子。即便太后求情,漢武帝也不鬆口,最終王恢被迫自殺。之後,和親政策廢止,匈奴時常騷擾漢朝,這成為漢武帝時的最大困局。

【夜讀資治通鑑74-竇嬰之死:不問是非,只問親疏】

漢武帝時期,魏其侯竇嬰與武安侯田蚡的權力之爭是一個重要事件。漢武帝即位初期,竇嬰擔任丞相,田蚡只是給他端茶遞水下跪的門人。後來,竇嬰被竇太后撤職,田蚡地位上升,直到當了丞相。風水輪流轉,過去的主僕關係一下子似乎顛倒過來了,這就很尷尬了。關鍵是,兩人還有利益衝突。衝突起因於灌夫。田蚡升任丞相之後,竇嬰門前冷落車馬稀,而且很多門人都跑到田蚡那裡去了,只有灌夫依然來看他,於是竇嬰把灌夫當兒子看待。有一次在酒席上,灌夫藉著酒氣對田蚡出言不遜,竇嬰當時就在場。田蚡命人將灌夫扣下,同時利用丞相的權力追查灌夫,向漢武帝告狀,說灌夫家人在老家潁川橫行霸道,應該判處死刑(棄市)。竇嬰當然不滿,為灌伕力爭,同時揭露田蚡的醜事,田蚡反過來指責竇嬰和灌夫誹謗朝廷。兩個侯爺相互舉報,誰對誰錯呢?漢武帝也很頭疼,於是他讓他們倆在朝廷上當堂辯論,讓大臣裁決。這分明是逼人站隊,站錯對可是殺頭的。三個大臣中,都尉汲黯認為竇嬰有理,御史大夫韓安國認為兩邊都有理,內史鄭當時先認為竇嬰有理,後來有不敢堅持,其他大臣默默無語。漢武帝氣得大罵,說乾脆連你們都殺了算了。王太后知道此事之後,氣得吃不下飯,說“我活著的時候竟然有人作踐我弟弟(田蚡),那我死了豈不任人宰割?”漢武帝沒辦法,按欺君之罪先後判處灌夫和竇嬰死刑。竇嬰死後幾個月,田蚡因病去世。後來,淮南王叛變失敗,漢武帝才聽說田蚡曾經收受了淮南王的賄賂,當時就說了一句話狠話:“如果武安侯還活著的話,我要滅他全族!”一句話總結:兩人相爭,誰對誰錯,不問是非,只看親疏。親疏一樣,就看權力。

【夜讀資治通鑑71-75】古代官員是真的能上能下

【夜讀資治通鑑75-古代官員是真的能上能下】

很多人認為中國古代等級森嚴,其實古代官場流動性也不小,至少官員是真的能上能下,甚至囚徒也可以當丞相。例如西漢時期的韓安國。他起初靠智謀出名,後來違法被判刑,連縣裡的看守(獄吏)都來侮辱他。他當時就說:“死灰難道就不會復燃嗎?”(這就是成語“死灰復燃”的出處。)沒多久,他擔任梁國內史(封國的幾個最高階官員之一,另外幾個是封國的丞相、太傅等)。後來,韓安國第二次因為犯法被罷官,賦閒在家。再後來,田蚡擔任太尉,韓安國給他送錢,逐漸升為大司農。田蚡升任丞相後,他擔任御史大夫(與丞相、太尉共列“三公”)。田蚡死後,韓安國代理丞相,不料因為車禍摔傷了腳,漢武帝只好將其免職。等韓安國病好了,丞相的位置已經有人了,於是他就改任中尉。再後來,他在對匈奴作戰時無功而返,遭漢武帝貶斥,最終鬱郁而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