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朝吳國的來歷:其始祖為何自願斷髮文身,從中土遷居蠻荒之地?

周武王姬發率領諸侯聯軍討伐商紂王,在牧野之戰中取得勝利,由此商朝滅亡,周朝建立。周武王為了更好地統治遼闊的疆土,鞏固政權,因此分封土地給宗族和功臣,使他們成為諸侯。這些諸侯,大多與周天子同姓,因此荀子說:“立七十一國,姬姓獨居五十三人。”

在姬姓諸侯國中,吳國位於東南沿海,其始祖為周文王的伯父太伯。不過需要說明的是,吳國的建國時間要遠早於周朝。周武王建立周朝時,吳國的第五位君主周章已經在位,於是周武王正式冊封周章為諸侯。顯然,吳國的來歷與周武王的冊封並無關係,那麼吳國的來歷如何?太伯又是如何建立的吳國?

周朝吳國的來歷:其始祖為何自願斷髮文身,從中土遷居蠻荒之地?

太伯,是農神后稷的後裔,而後稷又是黃帝的玄孫。后稷之母姜嫄,是帝嚳(kù)的妻子。姜嫄還是少女時,在野外遊玩,看見地上有奇異的大腳印,心中莫名歡喜,於是踩在腳印上,頓時有一種奇怪的感覺,後來便有了身孕。

姜嫄未婚先孕,害怕被人責罵,於是向天帝祭祀祈求不要生子,但她踩的是天帝的腳印,孩子還是生下來了。姜嫄很厭惡這個孩子,於是多次將他拋棄,但此子都奇蹟般的活下來了。姜嫄認為這個孩子是神,便將他帶回撫養,因為此子被多次拋棄,所以給他起名為“棄”。

棄善於種植五穀,於是帝堯聘請棄教民耕種。三年後,天下五穀豐登,棄因功被拜為農師,封在邰地(陝西省武功縣西南),號為后稷,姓姬氏。后稷在邰地當了諸侯,他逝世後,兒子不窋(zhú)繼位。當時夏朝衰亂,不窋棄官逃到戎狄之間,據說在今甘肅省慶陽市一帶。

從以上可以看出,后稷的身世具有濃厚的神話色彩。后稷的生活時代也是個謎,《竹書紀年》說:“帝堯時期水澇九年,商湯時期乾旱七年,天下不安,黎民飢困。拯救萬民,降生五穀,功在後稷。”可見后稷生活在帝堯和商湯時代,但這兩個時代跨度超過五百年。宋朝王安石曾說:“故知農者以為后稷,知工者以為共工。”可見后稷是農官的稱號,除了后稷棄,其他人也可以叫后稷。

周朝吳國的來歷:其始祖為何自願斷髮文身,從中土遷居蠻荒之地?

不窋的孫子是公劉,公劉仁慈,不傷草木。公劉為了避夏桀之亂,居於戎狄之間,變易風俗,教化人民。公劉死後,其子慶節繼位。

其後八世有古公亶甫(別稱公亶父,姬亶父等),就是后稷的第十二代孫。古公亶甫繼承公劉后稷的事業,積德行善,令狄人敬慕。戎狄首領攻打古公亶甫的部落,古公亶甫獻上牲畜,但戎狄首領攻伐不止,古公亶甫於是獻上皮革金玉,戎狄首領依舊攻伐不止。古公亶甫問戎狄首領想要什麼,戎狄首領回答說想要土地。古公亶甫於是離開邠地,翻山越嶺來到岐山周原,邠地的人都成群結隊地投奔古公亶甫。

古公亶甫有三個兒子,長子叫太伯,次子叫仲雍,又叫吳仲,少子叫季歷。季歷娶太任氏為妻,生下兒子姬昌。姬昌生而不凡,有聖瑞之象。古公亶甫知道孫子姬昌將會成為聖人,想傳國於姬昌,於是說:“成就王業的人,難道是姬昌嗎?”太伯、仲雍因此知道古公亶甫想將國家傳給姬昌。

後來古公亶甫生病,太伯、仲雍二人謊稱去衡山採藥,於是去了荊蠻。二人斷髮文身,穿著蠻夷之服,以此表示自己不能繼任大位了。

古公亶甫病重將死之際,令季歷讓位於太伯,季歷讓了三次,而太伯沒有接受。古公亶甫病死後,太伯、仲雍回來奔喪,喪事結束後便又去了荊蠻。季歷因此繼位,修習祖業,遵守仁義。季歷死後,其子姬昌繼位,遵循公劉、古公、季歷之業,天下歸心。姬昌死後,周武王姬發繼位。

太伯被荊蠻之民視為國君,他自號為勾吳(句吳)。吳人問太伯為何叫勾吳,太伯回答說:“我排行老大,卻沒有子嗣,繼位的人應該是吳仲(仲雍另一個名字),所以自號勾吳。”荊蠻之民認為太伯很仁義,於是有一千多戶人家前往歸附,一起立太伯為勾吳,幾年之間,國民富裕。

周朝吳國的來歷:其始祖為何自願斷髮文身,從中土遷居蠻荒之地?

當時正值商朝末年,中原紛亂,太伯擔心戰火燒及荊蠻,於是建造城郭,人民在裡面耕田。太伯死後,其弟仲雍繼位,仲雍死後,其子季簡,季簡之子叔達,叔達之子周章相繼繼位。

周武王姬發滅掉了商朝,分封諸侯,尋訪太伯、仲雍的後代,找到了周章。此時周章已經是吳國君主了,因此姬發便正式冊封周章為諸侯。

由上述可知,吳國的來歷與太伯有關,太伯自號勾吳,而勾吳之名又來自於吳仲。但勾吳是什麼意思呢?對此眾說紛紜。

唐朝歷史學家顏師古註解漢書,認為勾吳中的“勾”字,是古代吳人的土語發音,沒有實際意義。當今不少學者支援這個說法,並舉例說姑蘇中的“姑”字也是古代吳人的土語發音。也有人根據苗族語言習俗,解釋說“勾”字是“公”的意思,是對人的尊稱,勾吳就是吳公。還有人說勾就是“鉤”,吳就是“魚”,太伯製作魚鉤教人釣魚,所以被當地人稱為勾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