秦始皇大一統深入人心,羅馬帝國無奈分裂,打破固有思維有多重要

"學我,不能全像我。化我者生,破我者進,似我者死。"----吳昌碩

秦王朝和羅馬帝國都起於微毫,歷經數百年奮鬥最終完成了一統。它們的統治範圍超過百萬平方公里、統治人口千萬之眾,雖然兩大帝國消失在歷史長河中,但是卻在各自的區域內留下了不可磨滅的印記。

然而,看當今世界,號稱繼承希臘羅馬文化的歐洲諸國,在羅馬帝國滅亡後的歲月中從未再度統一;但華夏文明薪火相傳,延續到了今天,儘管在歷史中數次分裂,不過都能夠再次統一起來,屹立在亞洲東部。

秦始皇大一統深入人心,羅馬帝國無奈分裂,打破固有思維有多重要

我們作為一個超大型國家,完成一次統一已經是地獄級的難度了。自秦以後兩千年多年時間裡,中國還能不止一次實現了大一統,其根源在上小學時就已經知曉:秦王朝第一個皇帝,始皇帝,在掃平六國後,突破當時分封制的束縛,實行郡縣制。

為了推進全國的治理,制定了包括書同文、車同軌,統一貨幣與度量衡等內容,這些舉措奠定了中國能夠再次統一的基石。

秦始皇大一統深入人心,羅馬帝國無奈分裂,打破固有思維有多重要

在上小學時表面上在學習秦統一六國後施行的措施,是不是已經接受大一統的觀念了呢?華夏就應該是一個統一的國家:”中國面積很大,但是沒有一寸土地是多餘的“。

反觀羅馬帝國,在征服亞非歐的過程中,對古希臘文明情有獨鍾。甚至到了,統治階層把孩子送到雅典學習或在羅馬請一個希臘教師來教導的地步,此外,他們除了拉丁語外必須掌握的另一門語言就是希臘語。在日復一日的學習中,羅馬文化有著明顯的希臘風格,最終,西方學者稱其為希臘羅馬風格。

秦始皇大一統深入人心,羅馬帝國無奈分裂,打破固有思維有多重要

在學習希臘文化後,羅馬人沒有在這些文化的基礎上,創造性地提出一種新思路,即治理超大型國家行之有效的管理模式。超大型國家的內部彙集了眾多的民族、多樣的語言,本身就有分離的傾向。

羅馬的統治階層對各地區始終使用前期的行省制度,這個制度和今天的行省差距很大,是類似自治的方式,看似非常有效,但始終無法凝聚統一的向心力。當羅馬帝國國力衰微時,各地的分離之心就會蠢蠢欲動。

秦始皇大一統深入人心,羅馬帝國無奈分裂,打破固有思維有多重要

公元117年,羅馬帝國行省分佈

一個先進的文明或思想文化,肯定值得學習。秦王朝在統一過程中,也依仗相當多的六國人才,比較知名的有商鞅、張儀、李斯等人,都是官拜丞相!他們帶著先進的思想來到秦國施展自己的才華。

到戰國末期,秦國的實力已穩居六國之首,統一之勢已如泰山壓頂,六國不能抗。但是在完成統一後,面對有史以來最龐大的國家,當時的秦王嬴政沒有拘泥於舊制分封,而在全國範圍內推行郡縣制並進行生活各方面規章的統一。

短短十數年,就達到了七國之人心凝聚歸一的效果。

秦始皇大一統深入人心,羅馬帝國無奈分裂,打破固有思維有多重要

此後,偶有大分裂之勢,但民心所向,終歸合而為一,華夏再無分離之憂。羅馬帝國卻演繹了另一個劇本:一個沒有向心力的劇本。

羅馬帝國境內,東部和西部從來都是兩個世界。雖然他們同屬一個國家,官方語言也相同,但他們從來不是一體的,以語言來劃分,西方為拉丁語、東方為希臘語。

羅馬帝國起於西方亞平寧半島,但是東部巴爾幹半島和小亞細亞卻佔據著更重要的地位。比如公元324年君士坦丁大帝重新統一羅馬後,在東部設立了除羅馬外的另一個首都-君士坦丁堡(今,伊斯坦布林)。

秦始皇大一統深入人心,羅馬帝國無奈分裂,打破固有思維有多重要

從公元2世紀開始羅馬帝國面臨各種各樣的危機,到公元395年羅馬帝國徹底分裂為東西兩半時,上百年的時間內,數位帝王始終無人能解決東西方的根本衝突,最後只能分裂開來。

秦王朝雖然二世而亡,但它留下的遺產始終影響著我們。對比羅馬帝國,更能警醒我們,時刻提醒著自己“破我者進”的哲學。一個新的事物或思想或文化或技能,若只學習認知範圍內的內容,最終也只能是拘泥於自我畫的圓圈,無法看到廣闊的外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