兒子犯下死罪將被問斬,父親是封疆大吏,卻不搭救反而寫好輓聯

晚清末期,中國備受外國列強欺負,又是賠款,又是割地。那時的中國人也在尋求救國良方,從而才會有洋務運動、戊戌變法等許多嘗試。但是事實證明,這些都不能挽救落後的中國,其中戊戌變法導致了一批變法人士被殘忍殺害。

這些參加到戊戌變法中的人,大多是當時先進的年輕人,最終最有名的就是“戊戌六君子”,其中改革變法最為激進的就是譚嗣同。

兒子犯下死罪將被問斬,父親是封疆大吏,卻不搭救反而寫好輓聯

“我自橫刀向天笑,去留肝膽兩崑崙。”這兩句詩譚嗣同在被捕後,在獄中寫下的就義詩。在百年之後,讀起譚嗣同的詩,其內心無不敬佩這位當時的英雄。

原本譚嗣同是有生還的機會的,當時也是有機會逃脫的。但是卻被他拒絕了。當時他發出了這樣的聲音:“各國變法無不從流血而成,今日中國未聞有因變法而流血者,此國之所以不昌也。有之,請自嗣同始。”

兒子犯下死罪將被問斬,父親是封疆大吏,卻不搭救反而寫好輓聯

於是,在那個昏暗時代,譚嗣同和林旭、劉光第、楊銳、楊深秀、康廣仁以自己的鮮血染紅了昏暗的天空。其實,在這些人被捕後,當時朝廷的一些重臣對他們進行了營救。

楊銳是張之洞的得意門生,在他被抓後,張之洞站出來為這位學生求情,但是怎奈慈禧對他們不審訊,就要處決這六個人。張之洞也顯得非常無奈。

兒子犯下死罪將被問斬,父親是封疆大吏,卻不搭救反而寫好輓聯

譚嗣同的父親譚繼洵時任湖北巡撫,作為一方大省的封疆大吏,在得知兒子被捕後,他並沒有對兒子進行營救,這到底出於什麼心思呢?

譚繼洵,道光二十九年舉人,咸豐十年中進士,先後擔任過甘肅按察使、布政使,後來又升任湖北巡撫兼任湖廣總督。所以譚繼洵是一個有著實權的封疆大吏,其官場人脈也不會太差。

兒子犯下死罪將被問斬,父親是封疆大吏,卻不搭救反而寫好輓聯

中日甲午戰爭之後,維新變法極為激進,但是譚繼洵卻是一個保守派。據記載,在他主政湖北時,張之洞常找他商量事情時,譚繼洵和張之洞意見老是不同。

但是張之洞處理事務較為強硬,所以最後譚繼洵總是妥協。譚嗣同作為當時維新變法的激進人士,其言論總是遭到父親的反對。所以父子之間在思想層面存在諸多不同之處。

兒子犯下死罪將被問斬,父親是封疆大吏,卻不搭救反而寫好輓聯

當譚嗣同出事後,譚繼洵不去營救兒子,一方面是為了自保。但是更多的是無奈,這一點從他寫給譚嗣同的輓聯中便可得知,“謠風遍萬國九洲,無非是罵;昭雪在千秋百世,不得而知。”

從譚繼洵寫給兒子的輓聯中,字裡行間充滿對兒子的愛,這是肯定的。在那個昏暗時代,譚嗣同等人為中國人做出了表率,他們用自己鮮紅的血液,來喚醒沉睡著的國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