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古代真正的情人節為什麼不是七夕而是此節?辛棄疾一語道破

提起元宵節的名詩名詞,辛棄疾的《青玉案·元夕》可謂首屈一指,獨佔鰲頭。其中“眾裡尋他千百度,驀然回首,那人卻在,燈火闌珊處”一句,真真切切地反映了古時元宵節一個美妙的場景:青年男女“尋情記”。種種跡象表明,古代的元宵節可以稱之為情人節。究其原因,只因古代一制度產生的結果。

中國古代真正的情人節為什麼不是七夕而是此節?辛棄疾一語道破

這項制度便是宵禁制度。要知道宵禁制度自周代就開始實行了,百姓夜晚不得隨便出行。《周禮》記載有專門的官員來負責此事,秋官司寇所屬有司寤氏,掌禁止夜行。《墨子·號令》說:“昏鼓,鼓十,諸門亭皆閉之,行者斷,必擊問行故,乃行其罪。晨見,掌文鼓縱行者,諸城門吏各入請鑰開門。”宵禁制度一直為後代繼承,就是盛世繁榮的唐宋也不例外。

因為有宵禁制度,再加上封建禮儀的束縛,古代女性外出活動都是一件非常奢侈的事。正如《易經》所規定“女正位乎內,男正位乎外”。女性一般只留在家,上“家裡蹲”大學,因此,非親緣關係男女很少有相聚機會。

中國古代真正的情人節為什麼不是七夕而是此節?辛棄疾一語道破

然而,有一天,古代的女性是例外,她們是有自由權的。這便是每年農曆的正月十五的元宵節。要知道元宵節也稱為上元節或春燈節。

相傳,漢武帝正月十五夜在甘泉宮祭祀“太一”的活動,被後人視作正月十五祭祀天神的先聲。從黃昏開始,通宵達旦用燈火祭祀,由此形成了後世正月十五張燈結綵、夜遊觀燈的習俗。

中國古代真正的情人節為什麼不是七夕而是此節?辛棄疾一語道破

到了唐朝,很多皇帝本身就喜歡元宵觀燈,樂於親自參與其中。唐中宗景龍四年(710年)上元之夜,中宗就與皇后出宮觀燈。唐朝女性在政府的組織之下,也積極參與元宵觀燈的娛樂活動,甚至宮女都被允許外出。《唐會要》卷四九“燃燈”條記載:“天寶三載十一月敕。每載依舊正月十四十五十六日開坊市燃燈,永為例程。”從此以後,元宵節張燈觀燈一直是元宵節民俗活動中最為重要的一項,上至帝王將相,下至民間百姓,都廣泛參與其中。

中國古代真正的情人節為什麼不是七夕而是此節?辛棄疾一語道破

雖然宋朝的民風遠不及唐朝開放,但是在元宵節那天,對女性出遊也沒有什麼嚴格限制。那天不論男女老幼,也不論身份學識,參與遊玩的人最廣泛,成為十二三世紀中國的“狂歡節”。古時青年男女奉行“父母之命,媒妁之言”,原本就缺乏交往的平臺和良機,所以“開放”的元宵節自然就成了青年男女“邂逅愛情”的良日。

中國古代真正的情人節為什麼不是七夕而是此節?辛棄疾一語道破

元宵節晚上,青年單身男女走上街頭,彼此也心照不宣,藉著賞燈、逛花市的名義,會用眼角餘光偷看異性。單身男女一旦看上心儀的人,便會請朋友上前自報家門,如對方也有“眼緣”,那就是美麗的“邂逅”了。然後彼此留下姓名、地址,雙方回家後各自稟告自己的父母,父母便可按照“明媒正娶”的程式走一下過場,直到把這個“燈下緣分”延續成有情人終成眷屬。

中國古代真正的情人節為什麼不是七夕而是此節?辛棄疾一語道破

舊戲中,有關元宵“邂逅”而一見鍾情私定終身的典故舉不勝舉。如《春燈謎》中,宇文彥和影娘在元宵夜情定終身。韋述《兩京新記》記載了南陳樂昌公主與丈夫徐德言恐國破後兩人不能相保,因破一銅鏡,各執其半,約於他年元宵節賣破鏡于都市;後來,兩人終於在元宵夜破鏡重圓。

而歐陽修的另一首名詞《生查子·元夕》:“去年元夜時,花市燈如晝,月上柳梢頭,人約黃昏後。今年元夜時,月與燈依舊。不見去年人,淚滿春衫袖。”則表達了元宵節這天不見意中人的無限愁鬱之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