鳥盡弓藏,兔死狗烹:是淡泊還是無奈?

鳥盡弓藏,兔死狗烹:是淡泊還是無奈?

釋義

】烹:燒煮。飛鳥打光了,弓箭也就藏起來不用了:野兔捕殺了,獵狗無用,被煮著吃了。比喻事情成功後,把出過力的人拋棄或殺死。

出處

】《史記·越王勾踐世家》:“蜚鳥盡,良弓藏;狡兔死,走狗烹。越王為人長頸鳥喙,可與共患難,不可與共樂。子何不去?”

成語用法

】連動式。作謂語、定語、諷刺用語。

近義詞

】卸磨殺驢、過河拆橋、得魚忘筌

反義詞

】感恩戴德、始終不渝

最近小編在追一部劇名叫《司馬懿之虎嘯龍吟》在劇中諸葛亮絕妙的空城計實際上是由於司馬懿內心的掣肘,他害怕功高震主由此放走了諸葛亮;諸葛亮身死後司馬師和司馬昭議論其父親會不會鳥盡弓藏。

鳥盡弓藏,兔死狗烹:是淡泊還是無奈?

我當時不知道這則成語的意思,以為是功成身退,告老還鄉之意。後來去百度上搜了一下意思,才明白司馬懿身為臣子的隱忍。我接著往下看了成語典故,發現故事中有很多我們熟悉的人物,有臥薪嚐膽的越王勾踐,有著沉魚之美稱的西施,還有道商鼻祖陶朱公范蠡和一生坎坷傳奇的伍子胥。大家一起來看看吧。

春秋時期,吳越兩國相互征伐,在公元前497年時,吳王夫差率兵打敗越國,越王勾踐被俘。為了復國大計,勾踐忍辱負重,給闔閭看墳,給夫差餵馬,還給夫差脫鞋,表現得畢恭畢敬。更是在吳王夫差生病之時貼心照顧,夫差深受感動,於是將勾踐釋放回國,勾踐計謀得逞。回國後,勾踐不忘在吳三年的恥辱遭遇,時刻銘記光復越國。於是有了“苦心人,天不負,臥薪嚐膽,三千越甲可吞吳”的結局。

鳥盡弓藏,兔死狗烹:是淡泊還是無奈?

任何一個人的成功都不完全屬於自己,一定離不開他人的支援。越王勾踐能用十年時間完成復國並滅掉吳國,除了自身的兢兢業業之外,還有兩個強大的後盾:范蠡和文種。越國在會稽山之戰中大敗,在吳國大兵壓境越國危在旦夕之時,范蠡提出降吳的主張,勾踐為了保全百姓接受了范蠡的意見,降吳為奴。

鳥盡弓藏,兔死狗烹:是淡泊還是無奈?

後來夫差自滿於自己取得的政績,漸漸驕奢淫逸起來,這時另一位得力大臣文種獻上美人計,於是勾踐的手下在浣溪邊找到了有著絕世容顏的西施。范蠡把西施獻給了夫差。就像電視劇《封神榜》中的蘇妲己迷惑紂王一樣,夫差也是一見西施誤終身,整日與西施遊山玩水,不理朝政,這讓勾踐有了喘息的機會。隨後,文種和范蠡又幫助勾踐進一步取得夫差的信任,他們還設計讓夫差殺了忠臣伍子胥;送給吳國蒸過、不能發芽的種子,使得吳國當年幾乎顆粒無收,到處鬧饑荒,國內人心大亂。正是這些事情一步步推著吳國走向覆滅。

因此越王勾踐之所以能復國並能取代吳王夫差成為新一代的霸主,離不開范蠡和文種的幫助。因此勾踐在滅掉吳國後,便給予兩人以高官厚祿,尊范蠡為上將軍,拜文種為丞相。按說結局應該是兩人成為越國的肱股之臣繼續輔佐越王勾踐勵精圖治,許以政治清明、天下太平。然而范蠡不但拒絕封賞,還執意離國遠去。即使勾踐再三挽留,他還是選擇離開越國,在齊國隱姓埋名。范蠡離開後,還派人給文種秘密送了一封信,在信中勸誡他要遠離政治中心,遠離越王。因勾踐是心胸狹窄之人,只可與他同患難而不能與他共富貴。正所謂:“飛鳥盡,良弓藏,狡兔死,走狗烹。”

鳥盡弓藏,兔死狗烹:是淡泊還是無奈?

文種不相信越王會加害自己,也不願放棄高位,回信拒絕了范蠡的建議。結局是文種當丞相不久,勾踐派人給他送了一把劍,就是當年夫差讓伍子胥自殺時用的那把劍,同時帶了一句話:先生曾交給寡人七種滅吳的辦法,寡人只用了三種,就滅了吳國,剩下的四種就請先生帶給先王吧。文種此時後悔沒有聽范蠡的話,無奈之下只好舉劍自殺了。

鳥盡弓藏,兔死狗烹:是淡泊還是無奈?

范蠡在齊國化名為陶朱公,憑藉其商業頭腦成為一大富豪,更被尊為道商鼻祖;文種被逼自殺,下場令人唏噓。何為君臣之道呢?我也說不清楚。只能說身為人臣若遇明主,則可安身立命、實現人生抱負兼濟天下;若不然不如隱退以免落個鳥盡弓藏,兔死狗烹的下場。

鳥盡弓藏,兔死狗烹:是淡泊還是無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