韓安國反對對匈奴開戰被漢武帝放外任,又遇敗績遠遷右北平

大漢王朝建立之初雖然採取與民休息的無為思想,但是依然戰事不斷,諸如異姓諸侯王之亂、七國之亂、防禦匈奴之戰等很多戰爭的爆發就催生了很多將軍,當時的很多風雲人物都有過戰爭經歷或者乾脆就是武將。韓安國就是這樣的人,他也是起自戎馬,但是到了漢武帝時期卻大不如前,遠遷右北平之後抑鬱而終。

分封制可以說是起禍之由,一旦藩王勢力過大就會危及中央的權力。到了漢景帝時期,藩王已經是尾大不掉,於是漢景帝劉啟聽從晁錯的建議進行削藩,這下就引發了七國之亂,吳楚叛軍大舉進攻。當年漢文帝劉恆“且崩時,誡太子曰:‘即有緩急,周亞夫真可任將兵。’”周亞夫臨危受任和劉啟定下“楚兵剽輕,難與爭鋒。願以梁委之,絕其糧道,乃可制”的戰略,最終平定了七國之亂。在談到七國之亂時,我們都會看到周亞夫在戰爭中的作用和梁王劉武的勉力支撐。但是真正在梁國支撐危局的就是韓安國。

韓安國反對對匈奴開戰被漢武帝放外任,又遇敗績遠遷右北平

周亞夫

“御史大夫韓安國者,梁成安人也,後徙睢陽。嘗受韓子﹑雜家說於騶田生所。事梁孝王為中大夫。吳楚反時,孝王使安國及張羽為將,扞吳兵於東界。張羽力戰,安國持重,以故吳不能過樑。吳楚已破,安國﹑張羽名由此顯。”在這次保衛戰中,韓安國功不可沒,一戰成名。

漢武帝即位後,派遣王恢與韓安國各率一支部隊,南下進攻閩越國,閩越國內訌,不戰而降。不過,在對待匈奴問題上,王恢與韓安國卻是完全不同的立場。

建元六年(前135年),韓安國擔任御史大夫,正好這一年匈奴派人前來請求和親,王恢反對和親政策,認為應反擊匈奴。而韓安國認為:“千里而戰,兵不獲利。今匈奴負戎馬之足,懷禽獸之心,遷徙鳥舉,難得而制也。得其地不足以為廣,有其觽不足以為強,自上古不屬為人。漢數千裡爭利,則人馬罷,虜以全制其敝。且強弩之極,矢不能穿魯縞;衝風之末,力不能漂鴻毛。非初不勁,末力衰也。擊之不便,不如和親。”這一次的結果是“髃臣議者多附安國,於是上許和親。”

韓安國反對對匈奴開戰被漢武帝放外任,又遇敗績遠遷右北平

劉徹

不過漢武帝這人是一個十分希望有所作為的皇帝,他希望與匈奴開戰,於是在元光元年(前134年)他聽取了王恢的建議開始了一次馬邑之圍。然而,馬邑之謀最後失敗了,匈奴人在進攻伏擊圈之前,察覺有異,逃之夭夭。在埋伏的五路兵團中,其中一路就是由護軍將軍韓安國指揮,可見此時的韓安國,是漢朝一位十分重要的將領。

由於韓安國的反戰主張,與皇帝劉徹開拓進取的決心相違背,所以在皇帝眼中,這個韓安國是個保守派人士。保守派人士,怎麼能在朝廷佔據重要位置呢?而且“丞相田蚡死,安國行丞相事,奉引墮車蹇。天子議置相,欲用安國,使使視之,蹇甚,乃更以平棘侯薛澤為丞相。”後來韓安國官職被貶,滑落到中尉、衛尉,最後作為材官將軍屯兵漁陽。可以想象韓安國屯兵漁陽時,心情是何等低落。

元朔元年(前128年),匈奴出現騎兵兩萬多人,大舉入侵。匈奴首先攻入遼西,遼西太守戰死,殺掠二千多人。而後匈奴軍隊向西挺進,攻入漁陽、雁門。此時防守漁陽的漢軍將領是韓安國。

韓安國反對對匈奴開戰被漢武帝放外任,又遇敗績遠遷右北平

劉徹

在此前,韓安國抓到了一個匈奴俘虜,俘虜交待說,匈奴主力已經返回。當時正好是農忙季節,韓安國上書,要求罷屯,讓戰士們返回從事農業生產。誰料到韓安國的情報錯誤,匈奴人殺了過來,而韓安國的兵營中,只剩下七百名戰士。

無奈之下,韓安國只得堅守營壁,任由匈奴人對漁陽大肆劫掠。漁陽慘遭匈奴人的蹂躪,一千多名百姓被匈奴人掠走充當奴隸,大量的牛羊及財物被一洗而空。

劉徹得知後,勃然大怒,派出使者面責韓安國。勒令韓安國向東轉移,屯兵右北平。除了遼東之外,右北平是帝國北部最偏遠的地區了。“安國始為御史大夫及護軍,後稍斥疏,下遷;而新幸壯將軍韂青等有功,益貴。安國既疏遠,默默也;將屯又為匈奴所欺,失亡多,甚自愧。幸得罷歸,乃益東徙屯,意忽忽不樂。數月,病歐血死。”時在元朔二年(前127年)。